新浪财经 > 新股 > 八菱科技询价对象不足致发行失败 > 正文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二级市场新股破发不断,但并未阻止“三高”现象的蔓延,八菱科技中止发行案例,适时给市场敲响了警钟
记者 仇江鸿
2011 年6月7日,将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一个标志性日期而被载入史册。当天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八菱科技”)因参与公司发行询价的机构不足20家,未能满足证券发行与承销的相关规定,而被迫中止发行。
八菱科技是新股发行询价制度改革后,首次因为询价机构不足而中止发行的公司。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二级市场新股破发不断,但并未阻止“三高”现象的蔓延,八菱科技中止发行案例,适时给市场敲响了警钟。
八菱科技是一家汽车配件企业,以生产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由水箱等组成)为主。发行前总股本 5661.92 万股,此次拟发行1890万股,募集资金投资于新增汽车散热器、汽车暖风机生产线项目和技术中心升级建设项目,项目投资总额29781万元。
早在2000年,八菱科技的母公司八菱汽配有限公司即着手准备上市,但由于条件不足,难以如愿,随后不断变换门庭,多次谋求上市。
八菱科技上会之前,即有知情者告诉本刊记者,公司在改制和股权转让和集中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不符合相关上市要求。《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和实际状况之间,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询价机构不足
6月7日,八菱科技举行上市路演,参与询价的机构仅有19家。而根据《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初步询价结束后,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下,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20家,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不得确定发行价格,并应当中止发行。”
有市场人士认为,虽然从技术上来说凑足20家询价机构不算难题,不能断言发行失败,但这样的局面已属惨淡。
八菱科技路演时间恰逢端午节小长假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或许存在路演不充分的因素,但市场人士认为,近来新股频繁破发所导致的投资者“打新”热情下降是重要背景。最根本的是公司自身的实力和行业前景,如果有足够的吸引力,不至于门可罗雀。
宏源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荀剑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会出现中止发行的现象,这一点事先已经预测到了。今年3~5月份上市的新股大多数‘破发’,庞大集团上市首日缩水20%是个极端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也希望出现一家中止发行的,以引起惊醒。”
荀剑介绍,证监会对于发行定价难以采取强制手段,只能寄希望于市场倒逼机制,“不出现中止发行的现象,券商和拟上市公司永远不会主动降低预期。”
业绩虚实难辨
记者通过调查2010年的汽配市场发现,八菱科技披露的业绩数字与行业数据进行比对时出现矛盾,即便按照最宽的口径进行计算,差距仍难弥合。
招股说明书显示,八菱科技的客户比较集中,主要包括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重庆长安、一汽解放、奇瑞汽车等国内知名整车制造企业,公司对主要客户存在着较强的依赖,尤其是对上汽通用五菱。按照招股书,2008 年、2009 年和2010 年八菱科技对上汽通用五菱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7.06%、64.44%和59.76%。
八菱科技销售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产品占上汽通用五菱采购量的70%。”而按照上汽通用五菱最新发布的数据,其2010年的产销量是123.45万辆。按照70%的比例,八菱科技当年要向上汽通用五菱供应86.415万套铝质散热器。
八菱科技国内市场部证实,86.415万套铝质散热器基本都是价格为176.83元/台的乘用车型散热器。
数据的矛盾由此产生。86.415万套铝质乘用车散热器的总价为15280.76万元,这与招股书中当年对上汽通用五菱27814.08万元的销售数字相去甚远,差距达12533.32万元。
即便考虑到八菱科技当年其他项的收入,差距仍然不小——八菱科技的另外一项重要产品为暖风机,招股书中该产品2010年的销售收入总计为7711.54万元。
2009年和2008年的情况与2010年类似。
上汽通用五菱2009年销量达到106万辆,八菱科技若按70%的比例供应74.2万套铝质乘用车散热器(2009年的价格为155.46元/套),总价11535.13万元,不及当年对上汽通用五菱23043.64万元销售收入的一半。这一年八菱科技暖风机的销售数字为7403.95万元。
数据的差异还出现在铜质散热器上。由于相关厂家的采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铜质散热器的生产集中于每年的9月至来年的1月共5个月时间。
5月初,记者来到八菱科技生产铜质散热器的南宁高新区厂区,发现那里一片宁静,生产基本停滞。一位在那里工作多年的员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生产的月份,每3天有一车铜质散热器运出,每车载量800套,5个月累计4万套。而按照招股书,2010、2009、2008这三年,铜质散热器的销量分别为5.70、7.35、11.68万套。
十年上市冲动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为实现上市,八菱科技已经准备了十多年。八菱科技源自集体所有制企业南宁汽车配件总厂,1994年由该厂职工出资设立了股份合作公司。1995 年4 月,南宁八菱汽车配件股份合作公司以全部资产出资与香港广兴贸易公司合资设立了南宁八菱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下称“八菱汽配”),此即后来初次推动上市的主体。
为实现上市,八菱汽配利用香港广兴的资金三次进行增资,至1998年12月,注册资金达到2100万元,其中外方出资404.5万元,占比36.8%。此时的中国资本市场上只有几百家上市公司,而八菱汽配已在跃跃欲试。
2000年10月,为配合上市规划,香港广兴的股权减至275 万元,其余转让给新成立的持股公司。在公司上市冲刺失败之后,为继续享受合资企业优惠政策,香港广兴原有的股份又如数转回。
至于首次上会失败的原因,一位八菱科技员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当年的资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根本达不到上市的要求。”
随后,八菱科技开始新的上市筹备。其中包括2000年11月在重庆与长安汽车配件公司合建重庆八菱汽配;2002 年3 月在南宁高新区的科德路购买3万平方米的土地建新厂区;2002年8月并购南宁祥达水箱厂。“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对上市的信心重新鼓了起来。”上述员工说。
“重庆八菱汽配的建立,对于八菱汽配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从长安汽车拿到订单。”长安汽配的一位人士介绍,“但公司财物在八菱汽配的控制之下,长安汽配难以从合作中分得利润,于是在几年之后退出。”据介绍,香港广兴亦碰到了类似的尴尬,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于2005年退出八菱汽配。
此后,八菱汽配加速上市步伐,这一次上市主体是2001年7月注册成立的八菱有限(全称“南宁八菱散热器有限公司”),这是后来过会的八菱科技的前身。第二波上市冲刺由此开始。
随后几年,主打铜质硬钎焊技术的八菱科技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铜质硬钎焊技术虽然较新,但应用范围主要是重型卡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加上成本较高,市场较为有限。”重庆华恩汽配的一位人士表示。
“在民生证券最终助其上市之前,曾先后有长江证券和广州证券参与努力。”一位知情人士介绍,“长江证券在2007年5~6月份报证监会,当年12月份宣告失败;广州证券大约2008年1月进场,5月申报,2009年9月撤了材料。”
根据相关规定,中止发行后,在核准文件的有限期内,可重新启动发行。证监会5月31日给八菱科技的发行批文中规定的有效期为6个月,意即在半年之内八菱科技随时可启动重新发行。6月8日,记者分别致电八菱科技此次发行的主承销商民生证券代表人金亚平和八菱科技董秘黄生田,均未获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