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年来新股已现两轮破发潮 七成公司败走麦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6日 00:5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今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两轮大规模破发潮,频率之高为近年罕见。经历两轮破发潮的洗礼,新股破发面积急剧扩大。截至5月5日,今年以来首发上市新股的破发数量为79只,占比达67.52%。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新股破发比重加大和破发幅度加深,无风险的网上打新收益变成一种奢望,炒新和打新风险加大。这或许会促使打新市场出现变局。

  □本报记者 孙见友

  两轮破发潮

  在前四个月中,A股市场已经出现两轮大规模破发潮。

  1月14日,上证综指跌破2800点关口,炒新热情迅速降温,由此催生了第一轮新股破发潮。此轮破发潮一直持续到春节之前,最终随着春节之后大盘站上2800点而宣告终结,前后持续约半个月。

  在第一轮破发潮中,新股大面积破发是重要特征,1月18日新股“五上五破”为标志性事件。1月18日,4只中小板新股和1只主板新股同时首发上市,当日5只新股全线破发。其中,跌幅最大的主板新股风范股份下挫14.40%,跌幅最小的中小板新股鸿路钢构也下跌6.56%。一日之间“五上五破”,让炒新者乱了阵脚,而打新中签的投资者陷入恐慌。

  春节后,大盘温和震荡上扬并突破3000点,首发上市新股也迎来美好时光。但好景不长,随着大盘3月15日跌破2900点,新股破发再度密集出现。此后的3月22日,科斯伍德佳士科技福安药业3只创业板新股首发上市,有两只出现首日破发,由此拉开第二轮新股破发潮的序幕。

  尽管此后大盘一度冲高至3067点,但市场的担忧始终挥之不去。随着4月19日大盘高台跳水,担忧情绪进一步升级,让新股破发雪上加霜。从3月22日算起,第二轮新股破发潮已持续一个半月,目前还没有结束迹象。由此来看,第二轮新股破发潮的持续时间要明显超过第一轮。

  除持续时间长以外,第二轮新股破发潮的破发幅度也更加深重。其中,4月28日首发上市的沪市主板新股庞大集团首日跌幅高达23.16%,一举创出近十年以来新高,成为第二轮新股破发潮的标志性事件。

  大面积破发事件在第二轮破发潮中也频繁上演。“上三破二”和“上四破三”现象持续出现,不断挑战打新和炒新投资者的神经。例如,5月5日首发上市的3只创业板新股两破一涨。 击溃七成新股

  经历两轮破发潮后,今年以来首发上市的新股破发面积急剧扩大。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首发上市的新股合计117只。其中,首日破发数量为45只,占比为38.46%。在两轮破发潮的轮番轰炸和大盘持续震荡下挫影响下,首日破发新股不仅未能咸鱼翻身,一些首日未破发的新股也没有摆脱最终破发的命运。

  截至5月5日收盘,今年以来首发上市的新股破发数量已急剧扩容至79只,占比攀升至67.52%。由此来看,即使新股有幸暂时逃脱首日破发厄运,但破发阴霾依然如影随形,从侧面显示新股上市后的走势依然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

  按最新收盘价测算,天瑞仪器雷曼光电大智慧相对发行价的折价比率分别高达33.06%、29.37%和28.06%,在今年首发上市新股中破发程度最严重。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新股破发比重持续加大和破发幅度不断加深,前期基本可认为是无风险的网上打新收益已是一种奢望,在此局面下,参与打新和炒新的投资者队伍缩减将成为必然,这或许会促使打新市场出现变局。

  发行“减速”

  IPO融资“量”“价”齐降

  刘兴龙

  □本报记者 刘兴龙

  今年以来,近七成上市新股破发,这犹如一盆冷水,让一级市场不断降温,IPO发行节奏趋缓,大盘新股更是绝迹,融资规模大幅萎缩。新股发行市盈率也从年初的平均73倍,降至55倍左右。

  4月新股发行量降至近一年新低

  今年以来累计121只新股完成募集发行,募集资金达1259.70亿元,一级市场发行情况整体呈现“前松后紧”的特点。

  今年初,IPO发行延续了去年末的火热场面,不仅高价发行大行其道,1月融资额和发行新股数量也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不过随着破发潮的汹涌而至,一级市场发行出现明显变化,2月新股发行数量环比减少9只,首发市盈率也从此前的平均72.91倍降至55.42倍。4月发行新股23只,发行数量降至近一年来新低,单月募集资金规模也较年初下降44%。

  从数据上看,由于二级市场走势偏弱,目前新股发行密度降低;今年以来新股发行股本均在1.5亿股以下,延缓大盘新股上市无疑减弱了融资行为对二级市场的冲击。

  今年以来,首日破发的新股多达45只,这大大削弱了投资者的打新收益,甚至使部分投资者面临打新亏损的命运,使得一级市场投资者的打新热情迅速降温。

  统计显示,1月前半月累计发行16只新股,单只新股网下打新机构数量平均为44家,平均网下中签率为8.81%。而4月下旬发行14只新股,单只新股网下打新机构数量下滑至28家,平均网下中签率升至15.84%。而即将上市的中京电子,网下参与配售的机构仅7家。

  随着网下打新机构数量整体减少,网上中签率快速上升。庞大集团网上中签率达21.57%,创下历史纪录,但庞大集体上市首日即破发逾两成。此外,刚刚完成网上发行的电科院也创下创业板的网上中签率纪录,达18.69%。

  新股发行估值连续走低

  在打新热情降温局面下,新股高估值发行陷入曲高和寡的局面,促使发行估值不得不放低“身段”。

  统计显示,1月发行的35只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72.91倍,在破发潮的打压下,2-4月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分别为55.42倍、55.58倍和55.60倍,基本上处于55倍水平。从历史数据来看,2010年7月是阶段性发行估值洼地,当月平均发行市盈率为42.83倍,此后高价发行逐渐愈演愈烈,并于当年12月达到75.88倍的顶峰。可以看出,今年4月的数据已降至去年8月时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尽管高价发行已较去年末大幅降温,不过3月上市的铁汉生态和4月上市的国电清新发行市盈率均超过百倍,局部发行泡沫依然存在。其次,创业板指数已跌至900点附近,二级市场小盘股正经历“去高估值化”的磨炼,在目前市场环境中,55倍的首发平均市盈率显然偏高。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新股发行估值持续下降,主要是由新股大面积破发所致。客观上看,新股发行估值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新股的风险。不过,当前一级和二级市场整体估值依然相差悬殊,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股发行估值有待进一步向合理水平回归。

  新股破发不“尴尬”

  □本报记者 申屠青南

  近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再成市场一景。特别是4月底上市的庞大集团创下四项A股记录:网上申购中签率达21.57%,网下配售中签率更是高达57.97%,上市首日下跌23.16%,换手率仅为16.62%。不少市场人士将新股破发看作一件坏事,一种尴尬。笔者认为,新股破发未尝不是好事。一方面,让发行人敬畏市场,倒逼发行价格回归正常,另一方面,打新被套,对于投资者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打破“新股不败”的神话。

  事实上,境外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是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现象,绝不是有人所谓的“尴尬”现象。据统计,无论是成熟市场,或是新兴市场,新股上市首日“破发”都很普遍。比如,香港地区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比例超过20%,美国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约为1/3。

  股票发行人自然希望发行价格越高越好,发行价越高,同样的股份可以融到的资金就越多。只要能够发行成功,破发只是二级市场的表现,和公司关系不大。然而,破发潮有可能导致打新资金退出一级市场,从而导致发行失败。

  所谓发行失败,一般指由于新股定价过高,以致网下配售与网上申购均不能完成最低发行量,最终导致本次发行终止。这意味着本次招股计划自动作废。

  对发行人来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确并不可怕,但导致发行失败是极不明智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由于目前贷款难,贷款成本高,而且融资计划又不能等待或搁置,那么,IPO融资就是不错的选择。因此,在银行贷款越来越难的今天,发行人应该珍惜目前能发行新股的市场机会,在询价与定价环节上,适时主动降低发行市盈率,切莫一味追求高价,以防范发行失败风险。

  对于投资者而言,打新被套是痛苦的,将导致打新热情降温。可以预见,破发潮之后,后面IPO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必将从过去80倍以上悄悄降至60倍以下或更低,新股申购中签率也会大幅提高。这正是新股破发的功效和作用,也是市场化的力量。

  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体制,需要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共同努力。发行人应当树立发行上市的正确理念,积极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发行股票要价要理性,要着眼长远的投资者关系维护。主承销商要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兼顾买卖双方的长期利益和根本利益。询价对象应当发挥专业机构的特点,认真、审慎、专业地掌握资料、分析研判、理性定价,进而对市场理性引导。中小投资人则要强化风险意识,买股有原则,审慎为首要,看不懂、听不明的坚决不参与。

  抓住保荐代表人这个“牛鼻子”

  □本报记者 周松林

  近期新股特别是创业板新股破发现象愈演愈烈。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截至4月29日,在今年新上市的56家创业板公司中,40家处于破发状态,占比达71.4%,平均折价率为14.62%,个别公司折价率接近50%。

  对于创业板出现这种大面积的、持续的破发现象的根源,市场普遍认识到与新股发行定价过高有关。笔者认为,创业板、中小板密集出现集体破发,表明新股定价、估值仍然普遍偏高,参与申购的投资者,包括参与询价和认购的机构投资者,承担了过大风险,而发行人、承销券商等获得了过多收益。

  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的出发点都是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各方行为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这一切本来无可厚非。近年来,在二级市场,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市场透明度有所增强,违法违规现象明显减少。但在一级市场,由于专业化程度更高,运作的封闭性更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透明度很低的灰色区域。新股发行渠道已经形成了一条参与各方的利益链。发行人、承销商等利用种种“擦边球”的方法,牺牲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过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度包装、利润操纵,各种奇怪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保荐代表人篡改招股说明书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在这种新股发行利益链的作用下,新股发行价始终畸高不下就成为必然。

  在这条利益链中,保荐代表人处于承上启下、居间调停的关键位置。保荐代表人如能秉公守法、坚持“三公”原则,则能够有效制止发行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不当企图。保荐代表人如果失去职业操守,甚至在发行过程中寻求自己的非法利益,会导致投资者利益被严重侵犯。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变新股发行过程中的种种违规和不合理现象,斩断其间的利益链,要害在于抓住保荐代表人这个“牛鼻子”,强化保荐代表人责任,规范保荐代表人的行为。

  加强保荐代表人的责任,规范保荐代表人的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法律威慑,二是利益制衡。对于保荐代表人在新股发行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果证据确凿,一经确认,应该直接取消其保荐代表人资格,乃至市场禁入,严重者移送司法处理。对于保荐代表人所在的承销商,除课以罚款外,同时暂停其承销资格。如果有几件这样的案例出现,其警示作用是相当大的。面对更高的违法违规成本,保荐代表人和承销商都会做出更理性的选择。另外,在询价、发行的技术程序上,制定相应的规则,在发行人、承销商、询价对象和二级市场投资者之间形成利益制衡、相互约束的机制。比如,要求承销商按一定比例认购所承销的新股并锁定若干时间,或者规定在有效的价格区间内,出价高的询价对象必须以较高的价格认购。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