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银行拟上市:异地扩张乏力 资产收益率明显掉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6日 02:04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贺麒麟 发自上海

  在城商行冲刺上市的梯队中,它曾经一度走在最前列。是什么让它在近年来落后于其他生机勃勃的同行?

  在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梯队中,它曾经勇夺头筹。是什么让它放慢了扩张的脚步?

  10年漫漫上市长路,在它面前,是柳暗花明,还是迷雾重重,在冲刺路上,它经历了什么,又还将面对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本期《每日经济新闻》“问诊城商行”系列将为您推出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商业银行之一——上海银行,通过对其异地扩张、IPO清障、经营发展战略等的回顾和分析,解读城商行发展又一个典型样本。

  曾开创国内城商行发展先河的上海银行,近来却步履蹒跚,令人生出些是否“廉颇老矣”的感慨。

  上海银行曾先于其他城商行拿到首张跨区经营牌照,但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甚至大连银行反而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资产规模扩张上,上海银行2010年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长9%,而同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的同比增速分别是21%、28%和31%,而临近上海的江苏银行同比增速为30%。

  而从盈利能力看,上海银行亦明显掉队。2010年上半年上海银行资产收益率仅为0.52%,而城商行“三剑客”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同期的资产收益率均超过了1.3%;事实上,2007年以来,上海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连年下滑,从2007年的1.03%跌至2010年上半年的0.52%。

  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必然要在发展中解决。目前来看,上海银行一再推迟的上市计划,已是箭在弦上。但上市能否令上海银行重新焕发活力?能否恢复其引领银行业创新先河的风格?还需要时间和努力来验证。

  异地扩张乏力

  对于目前银行体系内最具有活力的城商行来说,跨区经营、异地扩张是走向全国这一战略部署的必经之路,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一步。

  大连银行行长王劲平曾表示,城商行的跨区经营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限制,他并呼吁监管部门给予城商行“国民待遇”,能够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享受一致的政策。

  银监会自2004年11月出台《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以来,明确指出“支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为城商行跨区经营、异地扩张设立了较高的门槛。

  而该高门槛下产生的第一张“准入证”,正是由上海银行获得。2005年11月,上海银行获批在浙江宁波筹建分行,在城市商业银行系统中率先实现跨区域发展。

  自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后,目前已先后在南京、杭州、天津、成都、深圳、北京、苏州等地设立了8家分行。但纵向剖析,该行新设异地分行的数量近年来逐年下降,2008年以来的三年中其新设异地分行的数量分别为3家、2家和1家。

  同时横向比较,从异地分行的数量来看,更晚拿到“准入证”的其他城商行反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公开资料显示,北京银行自2006年起实现跨区经营,目前设立了9家异地分行;自2007年起实现跨区经营的宁波银行,目前设立了7家异地分行;南京银行目前的异地分行数量为8家。非上市城商行中,上述提及的大连银行自2007年起实现跨区经营,目前设立了包括上海分行在内的6家异地分行。

  由此看来,在征战全国的“战役”中,上海银行正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同业竞争;同样,其他城商行也在苦苦思索这一问题。在银行业务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银监会对城商行跨区经营设置的高门槛确实有其考量。

  那么,城商行如何克服跨区经营这一瓶颈?中国社科院投资系博士付立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某些城商行在本地的经营优势如果能够复制到其他城市,则可对优势业务进行强化,扬长避短。

  他并指出,城商行若要变成全国性的银行,就面临着经营规则的通用化,必须实行所有银行通行的一般规则,才能在全国各地立足下去。“对这种一般规则的学习、掌握,把银行的整个经营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整体治理水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和大多数城商行一样,跨区业务的高速扩张令上海银行受到了来自资本金瓶颈的约束;扩张乏力更显其对资本补充的渴求。

  资产规模增速减缓

  作为全国第二大城市商业银行,毋庸置疑,上海银行的资产规模仅次于已上市的北京银行,甚至足以比肩小型股份制银行。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近几年来,其发展速度却已显疲态。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末,上海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5090亿元,略低于北京银行的6461亿元;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资产分别为2098亿元和1962亿元,总量上不及上海银行的一半。

  然而,相较2009年末的资产规模,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三家上市城商行的增速均高于20%,分别为21.11%、28.41%和31.15%;而上海银行同期的增速却仅为9.22%。而记者进一步查阅数据后发现,这并非上市与否的差异:同样上市呼声高涨的江苏银行,其2010年资产规模的增速高达30%。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增长为38.5%,远远超出银行业全国平均19.2%的增长速度。这表明,无论是在城商行的队伍还是整个银行体系中,上海银行资产规模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落后。

  除此之外,资本金的紧张,从财务数据中可见一二。截至2010年上半年,上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0.9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27%。

  资产收益率明显掉队

  半年报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上海银行资产收益率仅为0.52%,而城商行“三剑客”同期的资产收益率均超过了1.3%;江苏银行2009年的年资产收益率亦高达0.94%,接近1%。

  对比上海银行自身的历史数据可得,2007年以来,该行的资产收益率连年下滑,从2007年的1.03%跌至2010年上半年的0.5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市愈三年,三家上市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则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纵观资产收益率数据,北京银行从原来的1.07%升至1.32%,南京银行从1.20%升至1.39%,宁波银行则大体保持平衡,从原先的1.44%微跌至1.35%。

  不过,从净利润的增幅看,上海银行并不慢于上市城商行和其他同行。数据显示,上海银行2010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5.52亿元,同比增长60.24%;三家上市城商行相对应的数 据 分 别 为33.45%、78.80%和49.07%,江苏银行2010年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3.92%。

  但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行的贷存比数据从2008年以来一直呈上行趋势,并逼近75%的高压线。截至2010年上半年末,上海银行的贷存比为74.45%,而三家上市城商行则大幅低于这一数值,相对应的数据分别为59.46%、69.02%和58.74%。存贷比的高企,也为上海银行的盈利前景投下一抹阴影。

  根据2010年半年报显示,上海银行各项贷款投放前三位的行业及比例,分别是房地产业543亿元,占比19.66%;个人贷款445亿元,占比16.12%;制造业362亿元,占比13.09%。

  ◎上市进程

  “九九归一”揭开上市面纱

  在上海市99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上海银行,早在2000年就已提出力争尽快上市。然而十年过去了,上海银行依然在等待。

  “我们都对(上海银行)上市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上海银行一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上市的口号年年都喊,但综合来看今年的概率可能会大些。

  IPO清障已近尾声

  自2007年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三家上市之后,城商行上市至今已搁浅三年有余,其中的重要原因包括股东人数过多、员工持股比例过高等问题。而去年下半年的两项政策,则为城商行上市扫清了这些政策障碍。

  一是银监会和证监会达成共识,对于城商行上市涉及股东人数超过200人问题,以新《公司法》实施为界,2006年以前股东超过200人的城商行可以申报IPO材料。上海银行成立于1995年,免去了清理超限股东的步骤,在股东人数方面已符合监管要求。

  二是财政部联合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正式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通知》,厘清了城商行上市前内部职工持股的清理规范标准。“公开发行新股后内部职工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单一职工持股数量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或50万股 (按孰低原则确定)。”实际上,上海银行对员工持股的清理工作已持续一段时间。公告显示,该行在2008年8月18日至10月31日期间,对该行股东所持股权在上海股权托管登记中心集中进行了托管及登记,股东范围包括所有法人股东、非法人机构股东及自然人股东。去年4月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上海银行后续零散的股权登记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目前正在积极准备上市的城商行,都在忙着处理‘娃娃股’、员工持股人数和比例这些问题。”一知名大型投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上市呼声较高的城商行,本身的资质和经营情况都不错,贷款质量也不差,大部分都是堵在了员工持股比例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上。

  通过一系列的梳理工作,目前上海银行内部员工持股比例已下降到7%。据了解,因金融机构的特殊性质,城商行上市必须先通过银监会的批准,再通过证监会的批准。此前已有相关报道称,张家港、吴江、常熟以及江阴等四家农商行的IPO申请获得了银监会的批准。根据多方了解到的情况显示,上海银行目前仍在等待银监会的批复。

  资金缺口约200亿元

  2004年10月,上海银行董事会就已原则同意上市。但直到2008年6月,上海银行方才正式宣布启动上市工作。2010年5月28日,上海银行201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并高票通过《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方案的提案》,拟发行A股不超过12亿股,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为补充资本金,再次明确了直接IPO上市的想法。

  上市团队方面,上海银行早已选定其上市承销方,其中保荐人为国泰君安,主承销商团队包括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申银万国等,高盛高华为财务顾问,普华永道、万商天勤事务所等为其提供审计和法律服务。

  此前,上海银行为募集资金于2010年上半年实施增资扩股,向94家机构股东以每股12.43元的价格定向增发3亿股。彼时有分析人士据此估计,上海银行的首次公开发行价格应该在12.43元以上。

  上海银行表示,根据测算,2010年至2012年该行面临的资金缺口将超过350亿元;而在2009年4月该行董事会决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分期并公开发行不少于10年期、总额不超过150亿元的次级债券。

  若按此推算,上海银行上市筹资的资金缺口在200亿元。这也是目前拟上市的城商行中提出的融资最大规模。

  ◎背后故事

  大股东纷争错过首波城商行上市潮

  在2004年上海银行董事会原则同意上市,到2008年方才正式宣布启动上市工作的这段期间恰好是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通过上市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其他城商行积极备战上市的重要时段。

  那么,作为全国第二大城商行、经营情况和财务质量都势头良好、一度被看作最有希望率先上市的上海银行,为何正在逐渐落后于扩张浪潮?

  大股东纷争

  上海银行最早在2000年就已提出力争尽快上市,其自身多年前就已经按照上市公司标准发布半年报及年报。作为国内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处于领头羊地位的上海银行,本想搭上第一波上市潮。

  但当时该行的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与管理层在上市的看法上产生了分歧,导致该行上市计划最终搁浅,错过了城商行第一轮“上市潮”。

  上海银行的前任大股东为上海国际集团,其曾有意让浦发银行和上海银行合并为一家,以适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但上海国际集团已控股了浦发银行,如果加上上海银行,则属内部同质竞争。除此之外,各方对上海银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看法。最终,浦发银行与上海银行的合并没有发生;就在地方政府对其定位犹豫之际,上海银行也错过了第一批城商行上市的机会。

  至今,上海本地各家银行也没有十分清晰的定位来区分彼此。

  上海农商行董事长胡平西在“两会”期间表示,随着上海农商行经营业务的快速扩张,如今该行的资产规模早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就其在沪经营业务而言,该行与上海当地的浦发银行和上海银行,并没有什么两样。

  上海银行和浦发银行合并未果之后的2008年,隶属上海国资委的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替代上海国际集团成为上海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截至2010年6月末,上海银行第一大股东为上海联合投资公司,持股比例19.24%;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为第二大股东,持股占比8%;国际金融公司(IFC)为第三大股东,持股占比7%。

  不过,就在上海银行上市临门一脚之际,去年10月份,有消息人士透露,IFC意欲“功成身退”,将其手中的上海银行7%的股份出售给中信集团和建银国际。作为世界银行下属的开发性金融机构,IFC自1999年入股后在上海银行已 “潜伏”超过十年。

  早在1999年,上海银行成功吸收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投资5%的股份,由此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引进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参股的商业银行,开创了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参股中国银行业的先河。

  2001年12月,上海银行又成功吸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SBC)、上海商业银行(SCB)参股投资和国际金融公司的增持股份,至此其外资银行参股比例达到18%。

  事实上,上海银行独辟蹊径,率先选择了“引资引智”——引进外资股东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道路。这在城商行并不多见,在当时也是上海银行在业界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但IFC在上海银行上市前夕离去,也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力主上市 地方政府态度明确

  和以往并不明确的态度不同,去年以来,上海市政府对市属金融国资国企资产证券化的推动不遗余力。去年6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公开表示,上海将加快推动市属主要金融机构通过IPO上市。

  更重磅的消息来自于上个月召开的上海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会议。会上披露,上海银行、国泰君安、东方证券以及上海农商银行的上市工作都被提上工作日程,上海银行将力争2011年成功上市。

  据上海市金融办预计,按资产口径测算,到2013年底上海市属16家金融国有企业的资产证券化率有望从2010年末的63%提高到85%。

  业界一致认为,地方政府的支持,更令上海银行有望成为城商行上市重启后的第一批。

  地方政府与地方性银行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一般来说,城商行的前身都是城市信用社,地方政府都是以其大股东形式出现。政府部门、地方性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关系融洽、和谐,有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正是通过这样才能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作为政府来说,它所起的作用是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之间的桥梁,促进他们共同协作、发展。”

  中国社科院投资系博士付立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银行的参与程度一般都比较大,这与其历史渊源有关系。

  “但是,金融机构应该是完全市场化、商业化。如果地方政府是大股东,很可能会干预其市场化运营。在决策和衡量收益风险的时候,可能会违背一些市场化的原则。对城商行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来说,有一定的风险和负面影响。”付立春进一步指出,这也是城商行要进行资产、股权、经营等各方面市场化重组、争取上市的主要原因。

  ◎核心优势

  打造小企业专业品牌本地业务发展迅速

  上海银行长期将中小企业服务作为定位之一;与此同时,上海银行在本地的相关业务一直发展迅速,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渠道相对较为领先。

  打造小企业专业品牌

  在模式上看,上海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突破了以住银行业单纯以贷款来满足企业单方面资金需求的传统做法,而是以信贷支持、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三管齐下的新思维、新方法,全方位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针对小企业作为零售业务的营销规律,上海银行推出以“成长金规划”为主品牌,涵盖小企业不同需求的 “便捷贷”、“商易通”、“创智贷”、“金赢家”、“小巨人”五个子品牌组成的品牌体系,涵盖20多项金融服务项目,为客户提供各类基础性服务和延伸型服务。

  同时,为缓解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题,该行拓展与各类专业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形成了与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合作框架,其中与中投保公司的政策性担保融资合作属于国内首创。针对有较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该行通过与专业担保机构合作,搭建了知识产权质押反担保融资平台;在上海属于首创。

  为盘活小企业动产资源,该行并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早在2003年,上海银行就合作推出了针对大宗物资的联保融资平台。

  此外,该行探索客户服务差异化,制订小巨人培育计划,把全行20万户小企业客户中的最具成长性、行业地位显著且忠诚度高的优质小企业筛选出来评选为 “小巨人”企业,配备专属的营销团队,制定专门的授信政策,提供“绿色通道”和包括组合授信在内的各类差异化服务。

  业务发展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行在本地的相关业务一直发展迅速,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渠道相对较为领先。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目前上海银行的本地营业网点约有200余家,其中“365天服务”及双休日照常营业的营业网点占七成以上,自助银行150家,ATM、CDM、ASM等自助服务类终端设备近2000台。

  同时,上海银行在同业中较早开发申卡系列银行卡,并通过系统改造,使申卡借记卡成为上海市首张可以与社保卡绑定的卡,方便市民就医缴费。

  上海银行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为进一步优化信用卡系统功能,该行正在对信用卡核心业务进行系统升级。

  个贷方面,目前该行形成个人住房贷款、开业贷款、个人委托贷款、工程机械及车辆担保贷款等十余种产品,其旗下的“好当家”个人消费贷款的市场份额占到了全市的10%左右。对公方面,上海银行在以传统信贷产品支持地方建设的同时,相继推出本外币保函、工业用房开发贷款、法人按揭贷款、国内保理、法人透支贷款、中信保保单项下贸易融资、仓单质押贷款、信用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多项融资业务。

  并且,该行不断加大公司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自主开发并推出了“银医通”、工业用房开发贷款、工业用房按揭贷款、专为集团型客户开发的集团现金管理、为上海市大型连锁企业提供上门结算服务的“365收款网”等新的金融业务品种,推出“通关宝”大通关EDI电子支付业务。

  除此以外,在金融市场上,上海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员之一、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和财政部等主要债券发行机构的承销团甲类成员,并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资格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资格,还具有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资格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资格,并在城商行中首家获得衍生产品业务资格。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