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询价围观机构多 抑三高需更出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1日 07:04  证券时报

  作者:胡南

  最近流行起来的微博中有一些用户不发言也不转发,只静静地围观,这类人被称为沉默用户,甚至被称为无效“粉丝”或者无效听众。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在新股发行询价机构中也存在。去年第二阶段新股发行改革最大的举措就是引入第七类机构参与询价,目前被主承销商推荐的这类新机构数量累计已超过600家次。但除了少部分活跃机构,真正参与询价的很少,更多地选择了静静地“围观”。

  这被认为是有违改革初衷。引入第七类机构,从监管层初衷来看,正是为了发挥私募、风投等新机构的价值发现功能,从而达到一定程度抑制新股发行“三高”的目的。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效果似乎不够理想。

  首先,新询价机构的参与度还不高,有效参与更是数量有限。就这一问题,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询价机构资金量小,受申购门槛及锁定期限制,影响了打新的流动性;二是目前新股频频破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打新积极性,毕竟私募等机构对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要求某种程度上更高。

  某私募最近入围新机构名单,其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在尝试性参与一次新股配售后就再没参与,并坦陈由于目前新股表现低迷,后续出手会更加谨慎。另有取得询价资格的一风投机构负责人介绍说,自取得资格后,公司组建了专门的新股询价决策小组,对于新股定价会结合券商报告出具专业意见,一旦认为没有投资价值,公司就会选择放弃。在目前的新股行情背景下,公司的参与度不会太高。

  其次,新询价机构的新股价值发现功能发挥不明显,不仅没有起到抑制“三高”发行的作用,甚至在一些发行案例中成为助推新股发行价格的力量之一。从去年11月份以来的新股发行情况看,包括私募、创投和民企在内的第七类机构在网下申购询价中频频报出最高价,成为IPO询价机构中的“新贵族”。一方面,由主承销商推荐的一些新机构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很难对新股价值发现做出“含金量”十足的判断,出价要么过低无缘获配,要么为高价发行抬轿子;另一方面,既然是主承销商自主推荐的机构,其与主承销商之间自然少不了有些关系。有投资公司总经理就直言:询价资格是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今后对于看好的公司,会与承销保荐机构多沟通,以确保报价不低于发行价,获配才是最终目的。

  可以说,眼下新机构的参与度不高一定程度上正是对目前新股“三高”发行不认同的反映,因此在面对投资价值不大的新股发行之时,这类机构在定价方面发出的声音有限,只好选择放弃参与。因此,一要提高新机构参与度,从而提升这类机构在新股定价上的整体话语权;二是要增强新机构定价的独立性,帮助新机构建立新股询价研究力量和队伍,以及探讨新机构获取询价对象资格不由主承销商推荐的可能性。

  显然,新股询价配售引入第七类机构仍有待发挥作用。目前新机构在数量上虽然有所积累,但与国外一些成熟市场数量众多的询价机构相比,A股询价机构的培育刚刚起步,数量与质量比翼齐飞更是任重道远。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