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发行机构矛盾爆发 华夏叫板康盛只值9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 05:32  理财周报

  华夏系旗下7只基金全体缺席,康盛股份董事长陈汉康私下牢骚:“100块也不卖给华夏”

  理财周报投行实验室研究员 丁青云/文

  19.98元的叫卖价,但买家只愿意出价9元。

  你如果是卖家,遇到这样一档子生意,能不上火?

  卖家是即将登陆中小板的康盛股份(002418.SZ),买家是赫赫有名的华夏基金。

  买卖双方价格为何差异这么大?机构与新股公司的矛盾根底是什么?

  激怒康盛

  5月14日,北京威斯汀酒店。康盛股份初步询价和现场推介在这里举行。

  这是保荐人国金证券组织的康盛股份最后一场路演。

  相关人士透露,一名华夏基金研究员给出的每股9元的询价,激怒了康盛股份董事长陈汉康。

  康盛股份5月21日发布的网下配售结果公告显示,网下向配售对象配售720万股,占本次发行总量的20%。国金证券最终统计,初步询价中提交有效报价的有76个对象。

  “华夏基金现场给出了9块的价格。而所有对象给出的均值在12.66元,众数在15元。”

  “300多家询价对象中,保险资金的报价低一些,财务公司的高一些。多数基金公司报价在13元附近。”

  基金公司“打新”的一般流程是,研究员在分析保荐人提供的新股公司价值报告的基础上,给出己方报价,交由基金经理定夺最后报价。基金的新股报价,在路演前就会给出。

  “华夏基金旗下的7只品种,都给出了9元左右的报价。这说明,华夏基金对‘打新’趋严,更加注重风险管控。”

  “但在康盛方面,面子上挂不住。康盛董事长后来发牢骚说,以后就是100块也不卖给华夏。”

  “打新”潮退

  康盛股份网下配售公告显示,其76家机构“打新”获配对象中,大多为券商自营和资产管理帐户,也有部分为险资和财务公司帐户。

  来自基金公司获得配售的并不多。

  获得康盛股份新股配售的4只基金是:富国天利增长债券(有效申购720万股,获配13.5493万股)、国泰金龙债券(有效申购100万股,获配1.8818万股)、工银瑞信稳健成长(有效申购720万股,获配13.5493万股)以及华商收益增强债券(有效申购200万股,获配3.7637万股)。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华夏旗下基金产品线无一跻身配售名单。

  在过去,能成功“打新”无异吃到一块肥肉,上市首日账面收益动辄翻倍。

  随着形势变化,“理性人”机构不断体会到新股“三高”发行(发行高密度、高溢价、高市盈率)蕴藏的巨大风险。5月21日,发行价40元的天虹商场网上中签率达2.36%,创去年新股发行重启以来中小板中签率新高。

  华夏基金9元的报价,与康盛股份19.98元的发行价,讲述了新形势下一个现实版的黑色幽默。

  机构对于“打新”的热情潮退,也展现在另外一个场景上——

  近期一家新股公司举行机构推荐会,保荐代表人照例“慷慨激昂”细数公司的竞争优势、发展前景。但台下QQ聊天闪动声音不绝于耳,现场询价机构已是“无心恋战”。保荐机构一怒之下,给相关基金公司老总打电话投诉,“你们研究员的这种态度太不负责了!”

  直面惨淡一、二级市场,所幸“无形之手”已发挥作用,作出部分纠正。一是新股网上冻结资金由前期动辄1万亿元,锐减到6000亿元;二是新股发行PE由前期最高100多倍,压低到50倍左右。

  机构清醒?

  华夏与康盛的这段插曲,尽管发生在新股上市首日频频“破发”之前,但询价机构与新股公司之间矛盾早已积累。

  巨灵资讯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38只新股上市,计有66只新股跌破发行价,占比高达47.83%。截至5月19日收盘,计有44只新股跌破发行价,占比高达31.88%。大盘新股成为“破发”重灾区——今年以来新上市的13只大盘股中有7只破发。

  大盘股华泰证券是一个典型。截至5月19日,华泰证券收盘价相对发行价跌24.8%,创出新股破发跌幅之最,也创出机构被套金额之最,其50个配售对象浮亏8.13亿元,平均每家机构损失1600万元。

  今年新上市的46只创业板股票中,有13只跌破发行价。引领破发风潮的是宁波GQY,其5月19日收盘价相对发行价跌19.52%,居创业板破发跌幅之首。

  在79只新发中小板股票中,24只破发。其中,拓中建设相较发行价跌21.36%,高乐股份相较发行价跌21.02元,鼎泰新材相对发行价跌21%。

  今年以来有两轮“破发”潮——

  第一次出现在2月上旬,由二重重装首日破发引发了一轮“蝴蝶效应”,高乐股份、中国一重、浩宁达纷纷出现首日破发;

  第二次由嘉欣丝绸引发。这只被称为“发行价挑战分析师智商”的股票首日跌1.91%,引来齐翔腾达多氟多远东传动“首日破”。

  “新股频频破发主要是发行定价造成的。总体而言,目前市场总体发行价都比较高,已经把二级市场的成长空间考虑进去了,透支了未来预期,这种机制没有给二级市场留下空间。”大同证券运城营业部副总经理刘云峰将发行定价机制定为新股“破发”的祸首。

  “破发”潮涌,机构接连遭遇“暗算”。

  但有俗语所谓“针没有扎到自己,不知道肉痛”。只有面对巨额浮亏的“打新”账户时,机构才深刻反思。理财周报上周就曾统计,本文“主角”之一的华夏基金,仅截至5月13日的“打新”浮亏就超过10亿元。

  令人吊诡的是,在“听取责骂一片”中,缺陷的发行机制仍张着血盆大口,进行着错位的财富分配。

  “只要当前的新股发行制度不变、询价机构参与询价时基于新股不败的思维,盲目追求中签率的思路不变,这一问题仍难从根本上解决,往往会‘好了伤疤,忘了痛’,等市场转为上涨后,超高发行市盈率可能又会再现。”刘云峰对此表示担忧。

  (理财周报记者汪江涛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