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深恋开花 混业经营考验中国平安管理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6日 05:49  钱江晚报

  在刚刚发布延期“股份购买协议”一周后,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悄迎好消息。

  5月4日晚间,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已获证监会批复,核准其向新桥投资定向增发2.99亿股H股,新桥投资以其所持有的16.76%深发展股份约合5.2亿股作为支付对价。此外,保监会、银监会也原则同意中国平安投资深发展股份,并原则同意深发展非公开发行A股普通股。至此,收购大戏只差深发展向平安人寿定向增发事宜获批这最后一幕。

  中国平安入主深发展绝非一般的并购案,而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重要事件。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尚存在中国平安将如何处理好银行混业经营、收购后将如何整合业务等几大待解谜题。

  看上去是次“三赢”

  历经近一年,这项涉及保险、银行、证券等多个方面的金融交易,程序复杂、过程漫长,不过,这不碍交易本身的重要性——此次收购标志着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推进,当然也是“三方共赢”的共同选择。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入主深发展意味着其金融控股集团的梦想的进一步实现。交易成功后,平安将作为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持有其近30%的股权,平安旗下三大主业中的银行短板将得到显著加强,获得14个新城市和近300家银行网点分销能力。

  在平安2009年业绩说明会上,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表示,相对于综合金融板块间所要求的匹配程度和整合资源需求,平安银行规模太小,平安需要深发展。

  对于深发展而言,于去年签署的股份认购协议中称,向平安寿险定向发行股票募资的106.83亿元将用来补充核心资本。如果这笔资金到位,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将分别超过7%和10%,满足了深发展迫切补充资本金的期待。当然双方协同效应的显现还有待时日。

  而对于新桥投资而言,作为仅投资而不参与经营的有限合伙人,其投资、获利、退出的周期性运作已经圆满完成。

  混业经营:是碗“坚硬的香米饭”

  平安收购深发展获批,在股市上的反应却非常平静。昨天,中国平安和深发展的股价双双翻绿,分别报收48.77元和19.90元,下跌1.08%和0.50%。

  “这说明市场对这个消息的影响仍有分歧,投资者对混业经营的未来效果并不太乐观。”上海浦发银行杭州分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郭剑表示,平安经营银行的能力,今后如何整合,大家还是持保留态度。

  “不过从整体趋势上看,我对前景比较看好。”有多年金融从业经历,郭剑并不掩饰他的信心。他分析,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平安可以充分利用深发展银行渠道,加强银保产品销售。截至2009年底,深发展拥有21家分行,是平安银行(7家)分行数的3倍。平安可以充分利用与深发展关系深化银保产品升级,提升银保渠道利润率。另一方面,中国平安通过对深发展的控股,可以将综合金融平台优势进一步扩大,银行与保险可以互换其优质客户资源,公司交叉销售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强。在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这样的混业经营更具竞争力。据介绍,之前中信集团、光大、浦发等也有过混业经营的实践。

  另外,两行合并对员工来讲未必是坏事。“平安的培训体系与营销能力是非常不错的。”招商银行杭州分行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推行平安文化,多数有能力的员工会得到更大激励。福利方面,由于目前深发展对个人的业绩考核没有平安奖励力度大,若完全按平安业绩考核办法,对个人的收益可能是一大利好。

  豪门“联姻”,考验中国平安管理能力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平安如果成功收购深发展,一个重要的难题是整合问题。虽然平安一再澄清有关“深发展私有化退市后被平安银行合并”的传闻,但收购后平安对旗下银行资源的整合也箭在弦上。

  “最后的结果要么平安控股成为大股东。”中国平安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曾表示,对于两家银行是否要换名字以及具体的整合方式,还要跟监管部门进一步沟通。

  据记者了解,中国平安先后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深商行,再由深商行吸收合并平安银行进行整合。

  事实上,平安银行近期除出现高层变动之外,其中中层人事更换也异常频繁,目前双方已有部分人员融合的动作。深发展杭州分行的一位中层私下透露,最近公司很多员工都有点茫然。看来,如何整合深发展将考验中国平安的管理能力。

  此前保监会发布的《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对非保险类金融企业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集团合并净资产的30%;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投资同一金融行业中主营业务相同的企业,原则上控股不超过一家。

  在具体方案出来前,一切只是猜想。双方再次处于等待之中。

  新闻大局观

  “1+1>2”是门大学问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古话用来形容中美两国的金融行业或许比较恰当。

  这边,美国奥巴马政府再出重拳,对混业经营猛踩刹车,宣布将限制单个银行的绝对规模,同时对银行从事高风险自营交易业务的范围设限,这意味着,在历经30年的混业经营后,美国银行业很可能重回分业经营时代。在地球的另一边,中国的金融家们却想结束近20年的金融业分业经营,重塑混业经营模式。“1+1”如何大于2,这里头很有学问。

  数月前,中国交通银行刚刚从中国人寿手中取得中保康联的股权,喝上了“混业经营”的头口水,在它后面排队等着的还有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等。

  支持者中,一致的看法是混业经营乃大势所趋,可以增加利润、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途径。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中国之所以避开了金融风险暴发,就是因为严格限制混业经营。

  那么,与美国金融业的改革趋势背道而驰,是好是坏?“没有人能确定哪种模式更好。金融业发展至今,衍生品繁多,虽然投行业务风险高,但也带来丰厚利润,所以利弊转换,因时因势,很难衡量。”中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中国的情况是金融创新不足,资本使用效率过低,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因此应当适度地尝试混业经营、鼓励金融创新。当然,加强监管最关键。

  针对当前银行混业经营潮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银行在混业经营上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组织机构的发展要考虑成本和风险的因素,不能一味追求规模,不能盲目搞机构的扩张,特别是不能通过放松风险控制和放大杠杆率而迅速做大规模。罗凰凤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