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肖 波
本报讯 自3月19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后,证监会对创业板IPO项目的预审明显收紧。有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已经进一步提高了对创业板的发审要求,严把创业板上市企业质量关。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创业板的上会和过会频率会有所降低。
《指引》重申了创业板的功能定位,并强调企业创新能力,要求保荐机构重点推荐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6类行业,谨慎推荐一般性服务业等8大领域。
《指引》出台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过会比率较此前有所降低。据统计,在《指引》出台前,即1月1日至3月18日,创业板发审委共召开了10次发审会,审核了22家公司的IPO申请,仅易讯无限、博晖创新2家公司遭否,通过率约91%。3月19日《指引》出台后至今,创业板发审委共召开了7次发审会,审核了14家公司的IPO申请,方直科技、正方软件和冠昊生物等3家公司先后被否,通过率约62.3%。
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指引》将部分创新能力不足、盈利能力不强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上市项目挡在了创业板门外,导致一些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临时“转板”,他们不得不修改申报材料转战中小板。从上述被否的3家企业的预披露材料看,其上市申请未被批准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公司创新能力、盈利能力不足。
监管部门提高对创业板的发审要求,不仅使得创业板过会比例有所降低,也使得创业板的上会频率有所降低。据证监会公开资料显示,证监会上周仅召开1次创业板发审会议,而此前一周则召开了3次。从本周来看,记者亦尚未见到将于本周召开创业板发审会议的公告。
上述投行人士说,虽然短短两三周时间不足以表明创业板发行审核减缓的趋势,但从《指引》的导向来看,下一阶段创业板无论是上会还是过会的频率都可能降低,其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质量,这对投资者和创业板的长远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