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研究员 李清竹
表面看上去,九安医疗是天津的一家享受税收等各方面优惠政策的中外合资企业,但是,所谓的外资方不过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刘毅在境外注册的公司罢了。所以,无论其如何进行资本腾挪,也无法改变利用假合资骗取优惠政策的事实。
不仅如此,这还是一家内部治理混乱的公司,公司与股东方未能实现人员独立,诸如财务总监、总工程师、行政人事经理等经营团队要职,都由股东方的人员把持,这样的公司经营,如何去保证上市后的中小股东利益?
至于业绩,虽然盈利在2009年也有25%的同比增长,但是,这是建立在公司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20%的基础上实现的,而同期,公司收入仅增长12%。公司将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解释为2009年底的大量集中订单,然而,公司产品主要为出口,在收入增幅不大的情况下,以信用证结算为主的出口业务出现如此大幅度的应收款增长,不免让我们怀疑其真实性。
合资假象
九安医疗是一家主要生产电子血压计和低频治疗仪的为中外合资企业,近三年来,公司超过80%的销售额为出口,客户主要是欧美市场的医疗电子产品渠道商,欧姆龙等国际厂商是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
九安医疗由国内股东三和公司及外资股东同达公司于1995年共同设立,1999年底,新加坡富裕投资加入成为一名新的外资股东,而在2007年2月,一家名为Heddington Limited的外资公司通过受让股权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58.08%。从设立至此,公司一直被认定为中外合资企业。
然而,我们的查验结果显示,Heddington Limited公司虽然注册地是英属维尔京群岛,但其大股东却是九安医疗另一大股东三和公司的控股股东刘毅,注册时间是2006年8月,也就是说,刘毅在境外注册这家公司后,立刻回国内收购了九安医疗的股权。
根据天津市南开区国家税务局的认定,作为一家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公司自2004年起享受“免征两年、减半征收三年”的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公司所得税率仅为7.5%,2008年仅为12.5%。
因此,作为九安医疗的两大股东的控股股东,刘毅不过是通过境外注册回国收购保持了公司的“合资”身份,从而骗取了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
继而,我们怀疑此前的外资方,即注册于美国的同达公司,也不过是刘毅用以遮人耳目而达到合资身份目的的空壳公司罢了。
经查验,同达公司设立于1994年11月,注册地为美国纽约州,股东只有一名叫陈远的自然人股东。从设立时间上我们不难看出,同达公司在设立后也是立即回国投资了九安医疗,这与刘毅日后通过境外注册Heddington Limited公司就立即回国收购九安医疗的技法“不谋而合”。所以,同达公司会不会也是刘毅操控的呢?而陈远不过是个幌子。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上市前摆脱干系,刘毅于2008年12月底转让出了在Heddington Limited公司的股份。
治理混乱
公司治理方面,九安医疗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应与股东方执行“五分开”,其中包括人员分开。我们可以理解董事由重要股东方选派,但高管人员应与股东完全独立,否则将难以保证真正的独立性。
而经查验,公司的财务总监张凤云以及总工程师王任大都是三和公司的重要股东,行政人事经理翟新辉是Heddington Limited公司的重要股东。
因此,我们相信,受股东方利益的驱动,这三位高管人员很难在经营管理中独立地履行职责。这种情况的恶果是,公司上市后,大股东的利益将被这些高管人员置于中小股东利益之上。
业绩隐患
表面上看,九安医疗2009年的业绩还算漂亮,当年公司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2%,达到3.13亿元,实现净利润3904万元,同比增长了25%。但在这背后,我们看到公司盈利存在诸多隐患。
首先,应收账款的反常猛增。2009年末,公司账面的应收账款由年初的2682万元大幅增加到了5918万元,增幅超过120%。这也使得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由上年的13.15次下降到7.28次。
招股书将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解释为2009年末公司出现了集中的大额外贸销售,应收账款都处在信用期内。
我们不解的是,公司全年销售额并未有大幅增长,由于公司销售多为出口,在多数主要客户都采用信用证结算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在某一年份的年底集中产生并不符合常理。因此,我们怀疑该部分应收账款的真实性。
其次,公司现金严重不足。到2009年末,公司的账面现金只有1942万元,较年初减少了38%,较2008年初更是减少了77%,对于一家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的公司,这样的现金存量使得生产经营存在巨大的风险。
而令我们不解的是,至少在最近3年内,公司从未向银行借款。这意味着公司认为,2007~2008年的账面现金存量足够公司进行经营周转,而2009年,账面现金大幅减少,公司依然不愿意通过借款增加现金,而选择在资本市场融资。
银行借款的优点是手续快捷简单、融资时间段、资金成本低,九安医疗在过去数年内都不进行任何银行借款,而直接上市融资,这不免让我们怀疑公司上市的目的。若缺钱,为何不先行从银行借款;若不缺钱,上市为何目的?仅仅是实现股东们的财富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