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诺 北京报道
新股发行定价迅速进入博弈后的回归。
2009年9月7日晚,中冶科工A股发行区间确定为每股5元至5.42元,市盈率为20.63倍至22.36倍,远低于市场传闻中的6元/股。
6月以来,新股发行市盈率争先恐后创出新高的状况是否得以终结?
一场来自于上市公司、卖方、机构的新股发行博弈之战将会愈演愈烈。
博弈的回归
“新股发行价格是在市场、机构与上市公司间三方博弈的结果。”信达证券宏观策略分析是黄祥斌告诉记者,“许多投资者对于价格过高抱有怀疑。”
相比发行价定高为发行方和投行愿意见到的情形,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之前对于基金等有询价权力的投资者而言,一面是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企之声不断,另一面是他们趋之若鹜认购。
“与以往不同,新的询价机制中,除了参与询价的机构根据自己对公司价值的判断报出申购价外,还要拿出资金实际申报。”上海某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由于参与询价的机构有很多,必然会出现某种博弈,对于参与申购的基金而言,其报出的价格首先是要确保申购成功为依据,还要兼顾自身利益。
由于基金对仓位有诸多要求,打新股虽然盈利空间收窄,其风险远小于投资一只已上市股票。因此,这些参与询价的机构必然会适当提高报价,试图以相对高价将别的投资者排除出去。
而对于市场其他普通投资者而言,真正直接能参与到“打新股”中的中小投资者可为少之又少。
按成渝高速中签率2.8%,价格5元计算,要几十万元可能中上最少的1000股。这意味着即使是以账户为单位购买“总发行股份的千分之一”,还是机构投资者和大户能买到。
故大部分中小投资者在新股发行中,往往成为新股上市初期遭爆炒时的追高者,最后被深套其中。
对于二级市场上一支不可忽略的神秘力量——私募而言,对于目前新股发行价是否过高的态度如何?
“发行价的确过高,基本上不参与打新。”北京一家私募基金投资总监表示。在目前有关部门规定的可在新股询价过程中报价的六类机构中不包括私募机构。
“对于目前的新股价格,私募没有发言权。”他说,对于私募而言,投资理念不复杂,“觉得便宜就申购,觉得贵就放弃。”
“目前发行的数只新股,其发行价格已高于我们对其市场实际价值的判断。”上述私募投资总监坦言。对于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而言,打新股获得高收益的时光或将一去不复返。
教训的惊醒
“许多投资者意识到新股发行价过高问题,由于真正教训没有到来,故泡沫在没有被刺穿之前,都还在‘纸上谈兵’。”上述深圳某基金研究员告诉记者,其所在的基金开始对新股采取更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目前几只感兴趣的股票,我们都是以最低价格报价,最终能取得多少份额,我们不很在意,打新股收益不如以往那么大。”
8月31日,大跌6.88%的光大证券最终以22.19元报收,离其发行价21.08元仅1元之差,几乎被市场公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IPO重启以来,首只跌破发行价格的新股。
“新股的破发不是坏事。”黄祥斌向记者坦言,只有在破发后,市场才会警觉,之前虽然打新股的收益已经降低,但破发后,实实在在向市场传导一个信息:打新股稳赚不亏的神话终结。
“长期以来一级市场基本是无风险市场,只要在一级市场上买到股票,在上市当天卖出,可获得投资一倍乃至两倍的收益!”曹凤岐教授指出,此为中国发行市场“追新”中签率低重要原因,也是二级市场首日交易过度炒作原因之一。
当这种投资收益不复往日,甚至出现亏损时,“追新”爆炒行为失去了实施的理由。
“从市场三方博弈导致的发行价格高企,再到市场价值的回归而跌破发行价格,最后再到询价真正回归市场本位,这是一个市场成熟的必由过程。”上述深圳某基金研究员同样认为新的新股发行制度将带给市场的影响利大于弊,将在市场三方博弈的调控下,将股票的价值最终回归到市场认可的区间中,而随着一级和二级市场的价差减小,新股遭到爆炒的可能性也将越来越小。
中冶科工A股发行区间的悄然降低,似乎预示着此日的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