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北车IPO已经进入证监会审批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4日 02:04  第一财经日报

  孟斯硕

  “人心浮动、份额降低、产品低档、骨干流失”这几个词,是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下称“唐车”)董事长余卫平对上世纪90年代唐车状况的评价。

  十年过去了,唐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4月11日,国产首列时速350公里的CRH3“和谐号”动车组在唐车成功下线。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仅有几个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作为中国北车成长中的一个缩影,唐车的成功,精准诠释了中国北车的发展方向。

  在位于北京总部基地的中国北车新一代动车组研发中心,6月29日那天夜里,距离签署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订单已经过去三个半月,近百名北车高速动车组科研人员一夜未眠。他们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系统设计,为2010年实现交车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这背后,是中国北车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努力。提及未来的发展,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充满信心。到2011年,中国北车要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争取三年再造一个北车。

  从唐车看北车模式

  余卫平告诉记者,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是唐车发展最为艰难的十年,唐车的市场份额从17%下滑到9%,员工流失非常严重,多名技术骨干相继离开,很多员工对北车的发展都失去了信心。

  2004年,是唐车发展的转折年。

  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铁路运输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中国北车所属八个新造主机或配件研制企业进入技术引进序列。

  唐车在这一机遇下,开始对高速动车组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唐车已经掌握动车组列车的总成、转向架、牵引电机等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主要配套技术。

  外国人不会把高速列车的制造图纸交给你,更不会告诉你如何制造出满足中国需要的列车,只能依靠公司自己集成创新。为了尽快掌握高速列车的技术,唐车投入了7.5亿元进行工业化改造。

  在3年中,唐车共组织99个团组、543人次参加动车组项目出国培训。同时,唐车还建立回国人员当教员的接力培训制度,组织接力培训54期,培训人数近3000人。

  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动车组研制的系统集成、铝合金车体等九大关键技术,正在被一一攻破。

  唐车已形成时速350公里CRH3动车铝合金车体月产4列的能力,预计到年底将达到月产6列的生产能力。同时,在原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唐车通过创新,搭建了高速铁路产品技术平台,具备生产各种型号车辆及设备的能力。

  突破“引进—落后—再引进”怪圈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这条路上,中国北车走得并不平坦,经历了很多曲折。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失败,但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牛得田告诉CBN记者。

  据牛得田介绍,1986年,长客股份曾从英国引进一项转向架技术。技术图纸拿来后,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很缜密地分析,而是按照图纸完成了生产。

  但是在整车生产时,工作人员发现,国内的铁路运行情况跟国外不尽相同,运行强度、天气、湿度状况都不一样。这批转向架的可靠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在国内车辆上使用。这批转向架共生产了1000份,如果废弃,损失将非常大。

  这迫使工作人员潜下心来,仔细分析、改造,通过长期的改造磨合,这批转向架才进入稳定正常运用阶段。

  “后来我们在引进技术的时候,就会比较谨慎,不是简单地把图纸拿过来就成了,而是要真正了解一项技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牛得田告诉记者。

  经历了失败,才能看到成功。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一个新问题又摆在中国北车面前:如果高速列车完全依靠自主研发,近20年的研制周期,铁路发展等不起;如果依靠技术引进,会不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回技术。

  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思考的是,如果通过一次、两次的技术引进,掌握一两个型号的生产,可以维持5年经营,但是5年后怎么办?它不可能支撑北车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形成再创新的能力,构建支持产品持续发展的平台。

  自主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要把技术引进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崔殿国理解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而且,在他看来,自主创新是不间断的实践过程,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遇到多大困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不能变,目的不能变。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中国北车不断加大技术投入。近5年来,技术投入资金累计21.5亿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投入比率由2004年的1.87%提高到2008年的3.6%。中国北车还提出未来研发费用投入比率不得低于4%的目标,到2011年,研发经费将达到5%。

  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十一五”期间,中国北车专利申报量超过15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15%,专利拥有量跻身中央企业15强,国内同行业第一名。“创新成为北车发展的动力源泉。”孙永才总工程师表示。

  掘金“铁路大建设”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至,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其中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铁路相关的客运机车制造,成为中国北车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今年3月铁道部时速350公里等级动车组招标中,中国北车旗下的长客股份和唐车分别中标30列和70列,价值392亿元。对于北车来讲,动车组制造无疑成为利润的新高地。

  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今年5月25日出席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时表示,到2012年铁道部每年将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进行新装备的招标采购。未来3年计划动车组累计投产800列组以上,覆盖整个快速客运网。

  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以及地方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大批地铁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对于中国北车来讲,城轨机车制造的发展空间将被扩大。

  据交通运输协会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陆续有28个城市向国家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目前,有19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得到了国家批准。这19个城市计划至2015年前后规划建设70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约2100公里,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

  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铁路进入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客运专线的修建,对与之相对应的车辆制造行业形成利好;另一方面,由于货运量下降,铁路对于货车机车的采购量也有所减少。

  中国北车大连机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喜运告诉记者,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路外工矿企业对机车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去年上半年,大连机车共生产路外机车100台,但是今年上半年,大连机车的路外机车生产量仅为25台。

  目前机车需求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铁路内需求;另一部分是铁路外需求,譬如矿山、油田等区域需要的货车等。目前,市场下滑的主要方面是铁路外需求的减少。孙喜运表示,从最近几个月来看,需求在抬头,市场也在恢复,下半年将会有很大的好转。

  为了应对危机,大连机车计划采取两个战略,一是扩宽海外的市场份额;二是转向城轨交通等机车制造相关领域。据孙喜运介绍,今年9月份,大连新厂将会开工建设。明年9月,新厂将完成一期工程,城轨车辆将会率先生产。

  对于货车企业经营上面临的困难,作为中国北车的掌舵手,崔殿国有充分的估计。他告诉记者,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旗下几家货车企业都受到影响,但是从历史经验看,货车的需求一般会比较稳定,预计下半年市场将会好转。

  IPO重启,我们非常振奋

  对于未来的发展,中国北车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实现三年再造一个北车。第二步,到2015年,销售收入比2008年翻两番,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央企业之一。第三步,2020年前进入世界500强,各项指标达到交通装备行业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世界级的大企业。从目前的规模来看,在全球行业中,北车在世界第三第四的位置。但我们距国际一些先进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承认这个差距。”崔殿国坦率地说。

  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找到一条合理的融资渠道,中国北车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开启A股上市之路。目前股份公司已经进入证监会审批阶段。

  据了解,由于去年下半年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家暂缓了企业IPO的速度。但是中国北车上市的努力并没有停止。

  “IPO重启的消息对我们是非常振奋的。”崔殿国告诉记者,北车进行上市工作,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希望通过IPO,对管理及法人治理结构有所提升,这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有利;二是希望通过IPO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搭建一个更为合理的融资平台。

  他调侃地说:“如果北车上市了,建议各位记者朋友也买一些北车的股票,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企业有信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