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让中国股市跳出IPO的行政牢笼,是当前中国实体经济的最迫切需要,也是历史的大趋势。”
不管你愿不愿意,在离2013年逝去还有一个月的周末,IPO还是来了。11月30日,随着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发布,意味着关停超过一年的新股发行,将再次整装待发。
对中国股民来说,IPO暂停与重启并不是新鲜事。自股市设立以来,中国股民已经历8次新股发行暂停、7次恢复发行。数据显示,前7次恢复发行后的首个交易日,上证综指5次下跌、2次上涨。这一次股市如何发展,势必将再次成为市场的热点。不过,除了股市的涨跌,我们更需要关心的是,这次重启IPO将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由于经历了中国股市的重重灾难,许多投资者把IPO视为洪水猛兽,认为IPO“圈钱不吐骨头”,所以往往谈IPO色变。不可否认,此前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种种缺陷,特别是A股市场的IPO利益链发展得十分庞大,许多势力依附于此,逐渐形成了灰白两道利益链,甚至灰色利益盖过了白色利益,扭曲了的IPO越来越让投资者难以接受。
因为投资者的不信任,造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大危机,即使IPO暂停一年多,中国股市依然一蹶不振,变成了全球最扭曲的市场——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日本等地区股市早已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甚至不断创出新高,中国股市依然沉睡在历史的底部,是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中国股市的融资功能,由此失去,几乎成了一个死水潭。如何再造,或者说重新激活中国证券市场,已成了摆在管理者面前最严峻的问题。
可以说,让中国股市跳出IPO的行政牢笼,是当前中国实体经济的最迫切需要,也是历史的大趋势。
日前,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某论坛透露,他们做了一个调查,观察发现,过去20年中,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国债、公司债、股票,从20年以前的60%左右已经增长到现在的70%,其中美国达82%。而发展中国家从20年以前的40%左右一路上升,目前已经达到平均66%,而中国仅有42%。中国的直接融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人均GDP比中国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过去五六年,中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在一路下降。与此同时,为中国经济贡献超过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就业的中小微企,却融资困难,发展遭遇重重阻碍。
有些讽刺的是,就在国内企业为融资愁苦的时候,为了吸引中国的优质企业前往上市,不少欧美国家纷纷前往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游说工作。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储蓄堰塞湖。
在中国证券市场进入悲惨绝境之时,监管层痛定思痛,针对此前的种种弊端,终于出台了《意见》,试图从根本上改革此前饱受争议的制度缺陷。相比此前的条文和规范,《意见》对发行人信息造假处罚要更加严厉;其发行定价机制相比以前更为合理,至少在相当程度上,它把IPO相关的机构利益,作出了相当严格的限定;而在新股配售上,加大了向中小投资者倾斜的力度;对饱受诟病的大股东减持,也有了明确的约束;同样在抑制炒新股上,也有针对性办法。
可以说,《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此前IPO的运行规则,较好地斩断了IPO的灰色利益链条,特别是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是一个较有力度的制度革新。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明确表示,《意见》是一个过渡性的文件,中国的IPO,迟早将要进入到注册制上来。也就是说,管理层已意识到,中国的证券市场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跳出IPO的行政性牢笼,让上市企业的融资,回归到资本市场的大海,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中国的证券市场终将回归到本质,它的未来,也必定将由投资者说了算。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