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先扫屋子再请客:兼议国际板与A股利益冲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9日 01:20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鲁桂华

  一直以来,我是国际板的坚定拥护者,因为国际板推出,从理论上看,是有利于A股投资者的。究其原因,非常简单。

  第一,中国人无疑既需要QQ、比亚迪和吉利等经济型轿车,也需要宝马、奔驰和沃尔沃等豪华轿车。推出国际板,鼓励国外的优秀公司到A股上市,不正相当于为A股市场引进优秀的境外上市公司吗?不正好可以丰富A股投资者的选择吗?A股投资者除了享受中餐外,还正好可以丰富一下口味,享受一下西餐。

  第二,国内的经济周期和国外的经济周期一定完全同步吗?如果不是完全同步,这就意味着境内公司业绩不好的时候,境外的公司业绩未必不好,这就意味着同时持有境内公司和境外公司的股票,有可能在不降低我们预期投资报酬率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散我们的投资风险。回报不降低,风险可进一步分散,不是可以增进A股投资者的福利吗?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简单的理由,我期盼着国际板的推出,期盼着有机会不出国门尝尝洋口味,期盼着不降低投资报酬率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投资的风险。但是

  ·2012年6月4日,八部委力推境外企业境内上市的消息到达市场,A股大跌2.73%;

  · 2011年5月23日,高层表示国际板推出条件成熟,沪指大跌近3%;

  · 2011年7月下旬,关于国际板上市细则已制定的消息传出后,股市出现3%左右的大跌……

  从理论上看,国际板应该是利好,但市场为什么总是对国际板充满恐惧?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种国际板悖论?国际板推出到底动了谁的奶酪?当前推出国际板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到底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推出国际板?

  我还注意到,2012年6月7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中国基金业协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的演讲。演讲称:“个人投资者为中国资本巿场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会心地笑了,郭主席的演讲一如其既往的风格:直率并且饱含着对普通投资者高度的责任感!

  我们不妨复述一组数据,看看散户对资本市场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看看谁是散户巨大贡献的直接受益者:

  散户承受了巨额亏损——仅如2011年,“5000万股民人均亏损4万多元”,“个人投资者亏损的比例高达77.94%,其中亏损3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占22.04%,亏损5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占11.40%”。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身家倍增——仅如2010年,A股市场造就了“824位亿万富豪”。

  机构投资者赚得金银满钵——如2011年,“新天域资本投资的华锐风电以184.5倍账面回报率和IPO账面回报108亿元人民币拿下两项‘冠军’”,投资数码视讯的启迪创投,获得的“账目回报额为3.83亿元,而账面回报率为190.56倍”,投资网宿科技的深创投,其“回报率为81.60倍”。投资世纪瑞尔的国投高科,“其回报倍数为74.95倍”。

  大股东和高管纷纷在高位减持——2011年初至2011年11月20日,“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股份合计达到60.6亿股……累计减持资金超过830亿元”。在这一期间,A股上市公司高管累计减持“2096人次,累计减持套现资金接近100亿元。创业板上市公司乐普医疗高管蒲忠杰套现3.73亿元,居全年高管套现金额之首”。显然,常识告诉我们,大股东和高管不可能在股票价格低估时减持,因此减持只意味着股票价格高估!

  这些数据,无疑在重复一个故事,A股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或散户用自己的巨额亏损,为大股东和上市公司高管、风险投资者聚敛财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导致散户向大股东、上市公司高管、机构投资者纳贡的市场条件何在?无非是A股市场扭曲的估值体系,A股市场的估值泡沫,为大股东、高管、机构投资者把“稻草”卖一个“金条”的价格提供了便利!

  如果在A股市场估值泡沫没有清理干净之前推出国际板,是不是意味着,散户不仅要向境内公司的大股东、高管和机构投资者纳贡,还要向境外公司的大股东和高管纳贡?

  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A股回归理性、公允的估值体系,是国际板推出的必要条件!

  其实,国际板推出,对散户和A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高管和境内的机构投资者的影响是不同的。当国外的优质牛奶以合理的价格在国内销售时,你还会去购买含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吗?同样的,当国际上优秀的上市公司以合理的价格在A股市场上市时,你还会去购买那些只注重圈钱、不注重回馈投资者的A股公司的股票吗?你还会向这些公司的大股东、高管及相关的风险投资者纳贡吗?我理解了,恐惧国际板的不是散户,而是担心估值泡沫消失危及其利益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高管和机构投资者,散户们,大可以张开你们的双臂,欢呼国际板的到来!已经深度套牢的散户们,如果估值泡沫不再扩大,解套的机会怕是没有了,你们固然会因此失去部分财富,但你们获得的,可能是更多、更好、更低风险的投资机会。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