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IPO变革:业绩变脸也应实行问责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1日 14:55  钱江晚报微博

  自2009年IPO市场化改革后,新股次新股业绩开始出现大面积“变脸”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产生的“三高”发行,使场外企业对于高溢价发行趋之若鹜。毕竟,“三高”发行不仅使发行人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发行新股,与此同时还能从市场中“圈”到更多的资金。但在新股鱼贯而入的背后,其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在业绩出现“变脸”的公司中,方正证券(微博)以净利润79.42%的下降幅度“勇冠三军”,华中数控比亚迪天喻信息等以超过40%的幅度紧随其后,而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30%的则高达11家之多。去年以来上市的新股中,居然有近两成的业绩出现“变脸”。毫无疑问,这样的比例并不低。

  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变脸,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主要因为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有的是因为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但也有的是因为上市前包装粉饰业绩,挂牌后则原形毕露。事实上,近几年A股市场频现“变脸”潮,最主要的原因是发行人为了顺利闯关存在包装粉饰行为。

  近几年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现象已成年报披露期间的一道“风景”。而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如果发行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公开发行证券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证监会可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保代实施处罚。但是,除非业绩大幅下滑无法通过“做帐”等手段来进行处理,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精准”下降的方式来回报曾经帮助其大肆“圈钱”的保荐人与保代,比亚迪即是最好的例证。

  保荐人与保代没有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是这几年新股次新股业绩频频出现“变脸”潮的重要原因,而且也不能排除其“狼狈为奸”的可能性。而让笔者十分困惑的是,针对新股次新股频繁出现的业绩大面积“变脸”现象,监管部门竟然从来没有主动进行过调查。业绩大范围出现变脸显然是不正常的,不对其中是否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与问责,同样值得商榷。

  应该说,年报、快报或业绩预报的“打补丁”现象是信息披露上的“变脸”,上市公司净利润下降属于业绩上的“变脸”。但无论哪一种“变脸”,都会对市场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还会对投资者造成伤害。但两种“变脸”现象却变成了A股市场的“流行色”,监管部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以为,针对新股业绩“变脸”与信披“变脸”现象,监管部门应该重拳出击。一方面严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不当行为,另一方面也应严惩保荐机构与保代没有履行勤勉尽责的行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