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发行改革越改越糟 存量发行只为原始股东暴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5日 13:59  证券市场红周刊微博

  《红周刊》特约作者 胡东辉

  存量发行只为原始股东暴利

  所谓存量发行,是指在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时,由原始股东将部分老股向网下配售投资者转让;同时老股转让所得资金须保存在专用账户,由保荐机构进行监管。表面上看,存量发行增加了新股可流通量,有助于平抑高估值。但实际上存量发行已经提前锁定了暴利,而且会产生进一步推高新股发行价的冲动。

  众所周知,现在新股普遍存在“三高”发行、上市后破发的现象,这意味着老股按照发行价套现其实是卖出了好价钱。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老股东手中至少要等一年后才能卖出的部分股票,在上市时就提前兑现,正是巴不得的好事。

  过去新股过高的发行价,对老股东来说只是纸上富贵,看得见却摸不着。存量发行以后就完全不同了,可以马上落袋为安。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实际控制人更会竭力推高新股发行价,以实现高价套现,粉饰业绩的冲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原来破发将直接损害老股东自己的市值,而存量发行以后破发则于老股东利益无关,甚至破发幅度越大意味着老股东赚得越多。这样的存量发行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不啻为一场灾难。

  新股网下配售应该取消

  取消网下配售锁定期和提高网下配售比例的措施更让人匪夷所思,改革的方向完全搞反了,是历史的倒退。网下配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原来新股发行并没有网下配售这一说,新股发行从来都很抢手,需要购买认购证摇号中签以确保公平公正,不公平的网下配售是让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那么网下配售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上世纪90年代的A股只乐于接受小盘股,大盘股如何上市则成为难题。1993年上海石化发行2.5亿股,在当时被视为庞然大物,当时想出的办法是按比例分批上市,首批上市30%,仅有7500万股,于是原先的一只大盘股就演变成为了分批上市的几只小盘股,对市场的心理影响自然小了很多。

  这成为以后超级大盘股IPO网下配售的滥觞,2000年宝钢股份就是通过网下配售才发行成功的,是特定历史时期不得已的办法。时至今日,A股已经完全有能力承载全球最大的IPO,网下配售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更何况,现在大量发行的都是小盘股,继续实行网下配售,是鼓励机构在与中小投资者争利。

  但是令人心寒的是,新的改革措施不仅保留网下配售,而且还要提高网下配售比例至50%、取消锁定期。本来锁定期的设置,根本上就是对网下配售“吃偏食”的一种利益纠偏,一旦取消网下配售股票的锁定期,无疑将大大刺激参与其中机构“赚快钱”的赌性,将进一步催升报价,导致新股“三高”更加严重。

  个人参与询价配售后患无穷

  个人参与询价配售的具体做法是,允许主承销商自主推荐5~10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配售。

  问题就出在主承销商自主推荐上。

  主承销商具有自由裁量权,参与询价的权利给谁不给谁,都是他一人说了算。在新股炙手可热时,推荐谁参与询价配售就等于是送钱给谁,这就产生了寻租空间,有幸获得询价配售资格的人必定“知恩图报”,因为还要争取以后的询价配售机会。

  长此以往,不难想象这又会形成一种新的潜规则。主承销商推荐谁?返利给公司还是个人?私下交易必然形成种种黑幕,以及各种明争暗斗。主承销商既可以将推荐行为作为行贿的手段,甚至主动提供资金给予某些人空手套白狼的机会,也可以要求利益获得者在参与询价时提供人情报价。

  当主承销商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搅在一起时,腐败和犯罪的温床也就产生了,过去这方面的教训还少吗?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千万不能越改越糟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