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步子不妨迈大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 23:11  经济观察报微博

  郭宏超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讨论在市场上已经越来越热络,而讨论的共识也在渐渐形成。

  本报近期连续报道了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IPO不审行不行”的大胆思路和监管层在思考这一改革时呈现出的思维导向。市场上对这一问题的主要舆论也都对证监会新主席表达了支持的倾向。

  我们并不认为大多数人的倾向和新主席的思路就一定是新股发行制度应该走的路。民意并不是改革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在技术性很强的资本市场的改革。我们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应该是“市场化改革”这一立足点。

  毋庸置疑,资本市场是市场化经济的标志性产物,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功能。那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根本思路就应该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从这方面来讲,我们认可郭主席的改革思维,并且期待其未来改革的勇气。

  市场上的众多讨论中,有自诩为“务实派”的论者认为,对于还显稚嫩的中国股市而言,新股发行制度真的要改到“注册制”,市场将很难接受,会出现大的危机云云,甚至认为,中国的证券投资者已经形成了对监管层把关的信任和依赖等等。

  我们此时不想过多陷于具体方案的细节争论,但是我们对于在讨论阶段的这种妥协思维难以认同。对于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市场来说,去行政化的市场化新股发行制度是它本来就应该在的位置。

  试想,资本市场里哪些妥协的成果带来了进步的力量?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行政之手干预下的妥协,威胁到资本市场健康的肌体。君不见陕西某上市公司家属炒自家股票,在证监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完全得不到惩罚;君不见绿大地造假上市,查处后代价微小?还有那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披露不都是行政妥协的结果?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绝不能最后演变成该“去行政化”多少的讨论上,那就完全背离了改革的意义。这样的讨论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其实是既得利益集团和权贵资本在寻租上能有多少讨价还价空间的争论。事实上,资本市场里几乎所有的寻租都与行政化干预行为如影随形。

  这两年创投火起,创业板密集上市,大量利益集团和权贵资本嗅得这一机会,极尽可能地进行上市前的突击入股。他们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帮助该公司上市。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寻租。

  在资本市场“去行政化”上讨价还价的危害远不止此。现在既得利益集团可怕之处在于他们越来越会在市场经济概念包装下攫取利益,寻租方式更为隐蔽。这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计划经济”下的权力寻租概念。

  因此,在未来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上,我们讨论的基础要首先摒弃渐进式改革的思维,要摆脱思想困囿,真正地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上进行充分讨论。让投资者自己做裁判员,让上市公司上市后受到投资者和媒体全方位的监督。证监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卸下“父亲”的角色重担,全力做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保证市场运行秩序,监管上严刑峻法,执法必严。

  这样的转变才是真正带领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良药。不必担心这个市场会大乱,国外资本市场这么悠久的历史,也没有保证万无一失,况且目前的行政干预并不是好的选项。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