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郭树清之问释出IPO改革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1日 10:20  中国经济时报微博

  如果不再采用审批制,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自然淘汰,其前提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放开市场退出机制,一旦发现任何造假行为,立刻退出。也只有如此才能逐渐向注册制实现过渡。

  ■本报记者 童彤

  近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证监会内部会议上抛出‘IPO不审行不行?’之‘惊天一问’”的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市场各方强烈关注,其中“IPO能否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再成关注焦点。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上述“设问式”表态无疑是对当前IPO改革再明方向;而最终能否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通行的“注册制”IPO模式,还需企业、中介机构、监督等各方切实做到“恪尽其职”,方能逐步实现。

  “IPO注册制”方向渐明

  所谓IPO,即指企业首次公开募股,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

  我国IPO自2009年重启以来,虽然在发审委力推下,新股发行呈现空前规模,较好完成了政府期望的“利用股市帮助企业融资”的目标,但大量新股高股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三高”发行也对市场资金形成“抽血”作用。

  对此,业内普遍将其归咎于当前的IPO核审制度之上,并呼吁将IPO制度向注册制过渡,使其彻底接受市场检验,“三高”发行业也将得以较好克服。“IPO制度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接轨的注册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韩复龄于2月1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中介机构的完善,财务环境等各方面监管不断加强,IPO制度从核准制向注册的过渡将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韩复龄看来,随着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所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实施,现有审批程序不断简化、审批效率不断提高无不对外传递着未来改革的方向。

  据了解,自郭树清上任后先后推出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发展公司债、严打证券违法违规、推动长期资金入市、IPO审批阳光化等改革措施;其“加强监管放松管制、建立诚信、公开透明的市场理念、改变重融资轻投资局面以及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改革思路也逐渐清晰。

  “IPO注册的改革方向确认无误,实属‘越快越好、越早越好’的事情,值得各方尽快呼吁,鼓励推动。”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也对本报记者强调,郭树清主席的改革思路深具意义,就是要充分相信市场,按照“市场化的理念”发展,改革成功则是必然。

  依靠市场的前提是放开市场退出机制

  对于“IPO核准转注册”的关注,市场各方始终报以较高热情,然而,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存在的诸多不完善还是为这份“热情”带来一丝凉意。

  “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还有待完善,尚不具备马上向‘注册制’过渡的条件。”韩复龄对本报记者强调,诸如偷税漏税、财务包装等行为还有待各方“恪尽其职”予以杜绝,切实做好“过渡准备”。

  首先,企业本身的财务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特别要做到真实、客观,不能虚假;其次,包括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尽职尽责,杜绝早前参与帮助企业作假的行为出现。

  “只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了,企业呈现给投资者的报表才能是真实、客观、没有水分的。”韩复龄认为,如果不再采用审批制,就要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自然淘汰,其前提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放开市场退出机制,一旦发现任何造假行为,立刻退出。也只有如此才能逐渐向注册制实现过渡。

  据记者了解,IPO的审核起初源自政府“期望利用审核将不合格企业阻挡在市场大门之外”的想法,以期保护投资者利益。但实践证明,“权力把门”并不能阻挡不合格企业,反而让一些有政府资源的企业进入市场。

  对此,滕泰认为,如同多数行业一样,资本市场最初也需要政府做“保姆”,经过“计划控制”、“行政管制”等阶段后,现在已经是充分相信市场,到了“市场为行为买单”的时候了。

  “新的政策会加速市场进一步完善,没了‘审批’,投资者就会用独立审慎的眼光去判断,继而起到共同监督的作用。”滕泰强调,只有让发行人、投资者等市场主体来承担风险,才能真正出现市场化的发行行为;通过不断“尝试”最终获得“成熟、完善”的市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