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俊生:IPO不审行不行是谁的选择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4日 02:21  新京报微博

  ■ 谈股论市

  证监会必须转变功能定位,放弃目前实行的为企业融资服务的目标,专心致志于市场监管。问题在于,这已不是证监会自己可以做出的选择。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一句“IPO不审行不行”,在市场上引起了热烈讨论,但舆论对此并未一边倒地赞扬。赞誉者将之称为这将是郭树清最大力度的改革,并鼓动郭树清“大胆地往前走”,但非议者则认为在现行条件下,结束IPO审核制将在市场上产生极大的混乱。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IPO审核制已经不能适应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来走势低迷,投资者损失惨重,但IPO却一直表现得“牛气十足”,这种违反市场特性的现象之所以会成为现实而且经久不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审核制为企业提供了权力支持。尽管这种权力支持不是证监会所期望出现的,但事实上它起到了这种作用。按理来说,证监会在IPO中已实行“市场化”的原则,但审核制的存在却使这种“市场化”仅仅表现为IPO定价,反而推进了发行企业能够任意定出高价圈钱的恶劣风气的蔓延,证监会所倡导的“市场化”也因此而被批评为“伪市场化”。

  平心而论,我国在资本市场上推行IPO审核制,是期望利用这种制度将一些业绩低下,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申请企业挡在市场之外,而实践已经证明,审核制并未能起到这种作用。但是,有的市场舆论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不在审核制本身,而在于审核工作未能认真履行,因此市场上不断有要求发审委加强审核的呼声。

  其实,发审委的权力来自政府机构,而政府管市场本来就是一种低效率的管理,发审委的审核,其审核对象只是申请企业提交的文本,它不可能深入到企业内部发现它的问题。最近证监会公布的IPO审核的10道关口已经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它们看似严密,但大都只是一些程序上的审核,而不涉及对公司实质内容的审核。发审委在发现申请企业问题上的能力甚至不如负责进行公司审计的律师和会计师。

  对于IPO审核制存在的问题,郭树清或许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才会发出“IPO不审行不行”的问题。但是,郭树清提出的这一问题其实已经涉及了他任职的证监会的功能定位。我国的证监会作为一个行政部门,当政府需要利用资本市场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的时候,证监会积极予以配合已是其责任所在,IPO发审制正是确保证监会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途径。发审制确保了央企等受到政策支持的企业进入市场,而地方企业,特别是民营性质的企业,自然只能让路。

  很显然,只要政府继续对资本市场存在这种“工具化”的目标追求,那么,IPO发审制就有存在下去的强大理由。终结IPO审核制,让所有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市场的挑选,这应该是证监会需要积极推进的一个目标。但是,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做的是证监会必须转变功能定位,放弃目前实行的为企业融资服务的目标,专心致志于市场监管。问题在于,这已不是证监会自己可以做出的选择。

  但是,在此之前,不等于证监会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它可以在现有的权力范围内积极改革,逐渐缩小发审部门的权力,而不是像一些人所期望的那样加大它的权力。比如,将审核公开化,让发审委的审核工作也能接受市场的监督。自郭树清履任证监会主席后,证监会已经在向这方面努力,并推出了一连串积极措施来打破审核的神秘化,这些措施是在为审核制的最终终结创造条件。

  □周俊生(上海 财经评论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