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IPO定价将迎来大尺度改革 市场化成主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2日 21:58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刘翔

  随着新股发审流程的规范和定价制度改革等措施出台,IPO发审制度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

  “IPO不审行不行?”作为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内部会议上说的这句话,最近被业内频频提及。或许这只是郭树清在试探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水深水浅,但这位新官上任来的一系列新政,让业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有了更多猜想:是否将从根本上改革现有新股发行制度?

  12日,天生人和机构资深分析师张春林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一系列改革,让证券市场更加阳光、更加市场化了。发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是否会将当前的发审制度变更为注册制度,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导报记者表示,注册制度或许只是市场的“一厢情愿”,新股发行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才是关键。

  改革主线:透明、市场化

  “作为证券业一线工作者,我切实感受到一系列新政带来的积极变化。”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坦言。

  本月初,证监会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了IPO审核工作流程。此举意在使发行监管工作更加透明,也释放出IPO发审制度改革的积极信号。

  实际上,这并非监管层首次释放利好信号。在1月闭幕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言论,被市场普遍解读为2012年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的一年。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此前也表示,需要对发行体制作出改革,并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IPO和再融资办法,且有望今年完成。

  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证券市场最热门的词汇;而一系列政策的背后,都更加突出透明、市场化的主线。

  “实际上,最近的改革,已经触及到了IPO发审制度的核心问题———新股定价。”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此前,尽管监管层多次对IPO发审制度进行改进,但鲜有涉及新股定价这一核心问题,而最近要求将新股定价与行业平均市盈率挂钩,则可以看做是大尺度改革的开始。

  导报记者注意到,对于改革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原因,业内多归因于当前发行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以目前的IPO询价制结合网上定价的发行方式,并未使新股发行价格确认得到充分的市场化认证;股票的发行价格定价权尚掌握在少数基金等机构手中,而占比更大的普通投资者并未在确定定价权上完全参与进来。

  市场化“纠葛”

  一系列的新政,让各方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不禁提出疑问,新股发行制度彻底改革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有市场人士表示,2006年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即审批制变为核准制以促使新股发行迈向市场化的步伐前进了一大步,但仍留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当新股发行真正实现了买方市场化时,其实也离海外股票发行制度,即注册制不再遥远了。

  但是,多数来自市场的声音对此并不认可:虽然改革IPO审核制度的呼声很高,但从根本上变革发审制度并不符合国情。

  刘保民认为,“对于市场热议的发审制度应向注册制转变,目前还有三大条件并不具备:法制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不允许,投资者不成熟,监管职责难于过渡。”

  “目前新股发行中,一方面发行人与承销商利益捆绑,他们不愿意通过加大机构配售比例的方式压低发行价;另一方面,占据着新股绝大部分申购量的普通投资者又毫无定价权,导致新股发行长期处于双高状态(高发行价、高市盈率),新股破发成灾。”上述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表示,当下改革的关键,并非是将现有发审制度跃升到注册制度,而是在新股发行中,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