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询价谁报高价就给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8日 07:48  金融投资报

  “5万”、 “5.5万”、 “6万”……“10万一次、10万两次、10万三次,好,成交!”这是拍卖场上常听到的声音,出价最高者最后获得拍卖品,没什么悬念。

  最近在新股询价问题上,是非颇多,很多机构不知道是脑壳被门夹了,还是明目张胆地给承销商当托卖人情,给出的价格高得离谱。据WIND资讯最新统计,7月以来,基金为40只新股在询价时报出最高价,占比43%,而上半年仅有35%。富国基金(微博)询价表现最勇猛,独中8次最高价。如永利带业在今年5月招股时,上海海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给出每股28.50元的报价,这一价格与其最终12.90元的发行价相比,高出120.93%。可以说,机构在新股询价时 “哄抬股价”是新股最终定价虚高的重要原因,也给二级市场增添了不小的压力。

  由此,最近沪深交易所负责人都对此口诛笔伐。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表示,基金公司应理性参与新股发行询价,提升新股定价能力,促进IPO的合理定价。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则直言看不懂:“很奇怪的基金公司80倍的市盈率可以接受,9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15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到那么高你怎么可接受的?”

  但是,不难看出,即使交易所负责人对机构哄抬新股询价有微词,但却无计可施。那好,我们就推荐一个草根办法,可不可以把拍卖价高者得的制度引到新股发行询价机制里,规定一个:价格报得最高前三名,以自报价认购不低于发行数量一定比例的新股,其它机构按最终确定价认购。这样一来,你再虚高报价,那好,你自己掏钱买自己报的价格,而且必须买。如此一来,机构在新股询价之时就肯定要理性得多了,即使像基金这样不是自己的钱,但你次次报天价,次次多花钱买新股,恐怕在行业里也混不下去了,人家10元买,你偏偏要20元买,明显是白痴嘛。

  本报记者 刘柯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