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桂浩明:要把上市公司质量放第一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7日 16:48  新财经

  文/桂浩明

  刘鸿儒曾说:“上市公司质量是股市的生命。”如今,境内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不少,但质量却参差不齐。该到了“轻数量重质量”的时候了。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曾说过一句话:上市公司质量是股市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二十多年过去,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从最早的13家增加到2300多家,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最快的。

  问题也随之产生,上市公司数量虽多,但在质量上却参差不齐。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以致“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现象屡禁不绝,这引起了很多投资者的不满,并在相当程度上对股市的发展带来了制约。

  诚然,公司上市获得了低成本融资的机会,有利于更快发展。但是,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上市不等于公司就有了足够的能力确保成长性,因此,上市后业绩出现波动也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公司业绩达不到原定目标,募股资金没有带来预期收益,恐怕很难绝对避免。

  对于这样的风险,投资者是应该要承受的。但是,现实情况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公司,无论是其即期业绩还是发展空间,其实都不怎么样,并不适合安排上市,但是它们还是获得了核准,登陆资本市场。

  由于质量不佳,上市后业绩不断下滑,不但让投资者遭受了很大损失,同时也拉低了股市的投资价值。也因此,有不少投资者提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从源头抓起,特别要把好新上市公司的审核关,提高上市门槛,改变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的管理思路。

  基于目前退市机制很不健全的现实,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点放在新股审核上是有道理的。无论是主板还是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并不是很高。像创业板,作为最重要的利润硬指标,其基本要求是连续两年盈利,且利润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或者最后一年不低于500万元。如果只从这个标准来看,国内能够达到上市要求的企业不胜枚举。这也难怪最近北京有官员表示,将安排并推动当地160家文化产业公司上市。

  显然,以目前的上市标准,中国不缺上市资源。但问题也就在这里,一个实行审核制的资本市场,是否应该对上市公司提出更多的硬约束与软约束要求呢?譬如在核准过程中,是否应该更加强化对公司业绩的全方面把握?一个地区只文化产业就可以有160家公司上市,我们是否有能力确保这些公司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够遨游于“蓝海”而避免在“红海”中厮杀呢?利润有多大把握持续增长?投资者对于这样的公司,能够安心长期持有吗?

  对于这些问题,现在恐怕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既然这样,是否需要反思一下:一个地区就推出160家文化产业公司上市,依据是什么?是否存在追求数量扩张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问题?推而广之,现在各地政府对提高证券化率、鼓励辖区内企业上市的积极性很高,很多企业也都想方设法要走股份制道路,把上市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忽视了质量,上市了一批业绩很差的公司,这就不是好事了。因此,对发行市场严格把关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有投资者建议,管理层应该适当提高公司上市的门槛,特别是对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要有更高的要求,如果这个指标太低,或者上市后被明显摊薄,就应该予以限制。

  同时,要求公司作出严谨的利润预测,中介机构还要对此作出独立的判断,如果出现了超过正常范围的偏离,不管是企业还是中介,都应该受到处罚,包括停止一段时间企业的再融资资格和受理相关中介机构的保荐材料。

  对于出现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的公司,情况严重的应该终止上市,并由有关责任人对社会公众股东作出赔偿。当然,这些建议未必都具有可操作性,要落实还需要其他因素配合。但是,鉴于现在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现状,的确应该调整制度作为对策。中国已经不缺上市公司,真正缺的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有关方面应该把发展股市的重点放在全方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这才是股市的生命所在。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