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提款机”摇身变成了“绞肉机”,面对一片欲哭无泪的责骂声,打新者们很难接受曾经那段辉煌和疯狂已然成为历史,如今“打新股”的情况,用一位股民的话说:“中签比中毒还慌”。
这背后的缘由,自然就是眼下波涛汹涌的新股“破发潮”。今年以来的新股破发大潮不仅给打新者带来巨大损失,也令市场掀起一股新的博弈和思考。新股“破发潮”于市场本身而言,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破发潮”实至名归
从今年开始,新股“破发潮”愈演愈烈,基本上每一批上市新股中都会出现破发,有时甚至是整批集体破发,而且是开盘直接跌破发行价,根本不给摇新专业户全身而退的机会。
令人关注的是,新股破发不仅规模越来越大,其破发幅度也越来越大,如今破发10%似乎已经成了A股市场上的常态,破发20%以上者也不再是稀罕事。
就在不久前,一家名叫“庞大集团”的新股于首发日“破发”,破发跌幅高达23.16%,在今年上市以来的百余只新股中创下最惨烈的纪录。
据市场人士统计显示,此前曾创下近10年来超高中签率的庞大集团,4月28日较45元的发行价下跌10.42元,跌幅高达23.16%。这意味着投资者每中一签,不包括手续费,还要亏损1.042万元。
再看今年以来新股破发的总体数据,截至5月5日,今年上市新股共117只,首日破发44只,占比37.3%;目前仍处于破发的有79只,接近总量的七成。
对于这一数据,市场人士认为,称其为“破发潮”实在是实至名归。
破发的“利”与“弊”
新股频频破发,这在分析人士的眼里,既有利也有弊。那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对此,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新股破发未尝不是好事。诚然,新股破发对部分投资者而言,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收益确实将受到一定的损失,但就整个A股市场而言,新股破发将起到大幅提升市场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加之原本新股发行就存在着“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畸形现象,新股跌破发行价,其实也是挤压泡沫,重塑理性健康市场的必由之路。而且,打新被套对于投资者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有利于打破“新股不败”的神话。
持这一看法的专家不在少数。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新股破发潮产生的一个非常正面作用就是打破了新股不败的神话,用事实让摇新专业户明白不能盲目申购新股。但业内人士同时也指出,即便如此,新股仍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正面影响也相当有限,摇新专业户只是暂时收敛了一下对新股的狂热追捧,市场稍有回稳便又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卷土重来。
专家指出,在境外,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是一种常见现象。据统计,无论是成熟市场,或是新兴市场,新股上市首日“破发”都很普遍。比如,香港地区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比例超过20%,美国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约为1/3。
要管好新股定价机制
业内专家认为,其实大家大可把目光投向新股的定价机制上去,而不是只盯着“破发”。著名财经评论人叶檀(专栏)撰文呼吁,“不必去管新股破不破发,要管的是新股定价机制是否遭人为扭曲。”
这句话的背后则是一个铁铮铮的事实在支撑着,从今年以来大规模破发情况来看,并未能抑制市场的贪婪之胃,在近4个月内发行上市的100多只新股中,平均发行市盈率依然高达60倍。
在屡屡颇发的新股中,“高发行价”便是市场认为的主要原因。有人提出质疑,“若不是发行价格定的太高,恐怕也不至于如此大规模地出现破发吧?”
为什么投行的定价屡屡出错呢?叶檀认为,有几家公司破发不是问题,但大多数公司破发足以说明上市之前的定价体系出了问题。
可以说,“高定价”在A股市场上已是一种常态,而始作俑者就是包裹在IPO利益网中的各方力量。例如目前仍处在破发状态的海普瑞,恐怕至今仍让投资者印象深刻。海普瑞2010年5月6日上市,但是从公布招股说明书开始,海普瑞就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从招股开始,海普瑞算是受到市场质疑最多的新股之一,而其148元的发行价,也荣获了A股最“贵”新股的称号,但是现在,海普瑞又有另外一“最”的称号,即“破发最厉害的新股”。
业内专家指出,新股发行渠道已经形成了一条参与各方的利益链。发行人、承销商等利用种种“擦边球”的方法,牺牲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过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度包装、利润操纵,各种奇怪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保荐代表人篡改招股说明书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在这种新股发行利益链的作用下,新股发行价始终畸高不下就成为必然。
专家认为,在这条利益链中,保荐代表人处于承上启下、居间调停的关键位置。保荐代表人如果失去职业操守,甚至在发行过程中寻求自己的非法利益,会导致投资者利益被严重侵犯。
因此,专家认为,要改变新股发行过程中的种种违规和不合理现象,斩断其间的利益链,要害在于抓住保荐代表人这个“牛鼻子”,强化保荐代表人责任,规范保荐代表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