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曹中铭:巨额募资在银行睡大觉 谁给催眠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30日 02:38  每日经济新闻

  曹中铭

  有“史上最贵新股”之称的中小板股票海普瑞,其业绩与成长性到底如何?唯有信息披露更加详细的年度报告,才会为我们解开答案。本周一,海普瑞公布的年报表明,2010年海普瑞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26%,净利润同比增长49.50%,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尽管在年报中海普瑞推出了拟10转10派20的利润分配方案,但这显然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去年4月份海普瑞曾以148元的“天价”发行4010万股新股,募资59.3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资57.17亿元),超募近51亿元。8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募投项目的进展情况、超募资金的用途等,无疑才是投资者更为关心的。

  而海普瑞披露的《2010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显示,上市公司去年投入募投项目的资金仅仅572.14万元,投资进度占招股说明书所披露的募投项目所需资金8.65亿元的0.66%,占募资净额的千分之一。另外,海普瑞还动用超募资金8.89亿元补充流动资金,8000万元偿还银行借款。剩下的47.74亿元中,22.74亿元作为活期存款、25亿元作为定期存款存放于招行深圳新时代支行营业部。

  新股发行时“狮子大开口”,意图圈进更多的资金,在募投项目进展上,却如同蜗牛爬行,这就是海普瑞留给市场的印象。当初急于上市,海普瑞不是急需资金吗?为何巨额资金到手后,半年多的时间只投入了数百万元,却让巨额募集资金闲置于银行“睡大觉”?

  显然,单从投资进度看,海普瑞募集资金的使用率极其低下。这不仅是市场资源的浪费,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其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表现。须知,市场愿意付出高价,不是让上市公司将其存放于银行的。

  毫无疑问,因为高价发行,才导致了海普瑞的巨额超募。从当初的急于上市融资,到后来的钱多了 “烫手”,海普瑞巨额闲置资金存放于银行,凸显出改革后的新股发行制度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新股发行市场化,这个大方向是对的。但目前的新股发行,在市场化的大旗下,却演变成了高价、高市盈率发行的“市场化”以及高超募的“市场化”,海普瑞不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已。

  因为有巨额超募资金在手,上市公司随意挥霍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统计资料显示,截至3月22日,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中有12家披露了年报,这12家公司中,用超募资金买地、买房、买车的占其超募资金总额的12.2%,这个比例可不低。

  无论是海普瑞将巨额资金存放于银行也好,还是上述公司的买地与“福利化”投资也好,一切都是高价发行所导致的巨额超募惹的祸。除此之外,将募集资金(或超募资金)用来打新股或进行主业之外投资的现象,在市场中同样不乏其例。上市公司发行新股上市,其实最应该注重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我们关注超募造成市场资源浪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像海普瑞这样因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形成的资源浪费。事实上,类似的资源浪费更隐蔽,也更可怕。

  规避上市公司的巨额超募,避免更多的“海普瑞”将巨额资金存放于银行,市场化发行的宗旨不能丢,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新股IPO时以合理的价格发行新股,一方面发行人可以获取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也能将更多的资金留在市场中,让“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应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