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二轮改革难遏三高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 07:42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苗夏丽

  新股第二轮改革已实施一个月有余,但实际效果却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高、超额募资高的“三高”现象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如刚完成申购的汤臣倍健,以110元的发行价成为创业板的“第一新贵”。这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三高”仍是新股顽症

  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新股发行“开闸”以来,粗略计算,所有新股发行的均价在28.30元,发行后市盈率平均值56.8倍,累计募集资金6638.2亿元,超额募集资金的幅度在145.87%。

  第二轮新股改革之前,即2009年新股发行开闸至今年10月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三个板块的发行均价、发行市盈率以及超额募集资金的幅度呈现“阶梯式”上升的现象。发行均价,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是11.16元,27.10元和33.56元;发行市盈率,上述三个板块分别在39倍、51.8倍和66.7倍;超额募集资金的幅度,则呈现135%、140%和210%的“阶梯”上升。

  而新股第二轮改革之后,即今年11月之后发行的近30家新股,其中7家公司确定了发行价,22家公司完成发行,这些新股的发行均价在30.30元,发行市盈率67.40倍,募集资金338.58亿元,超额124%。前后对比,三高现象依然“高烧不退”,这让市场期盼的新股发行第二轮再次陷于尴尬。这轮改革,引入了中止发行机制,参与询价的机构也扩大了……但就目前来看,新一轮改革的成果并没有显现出来。

  私募询价对定价影响不大

  第二轮新股发行改革,私募机构作为第七方,拥有参与新股询价的权利,这被看成是新股发行的重要突破之一,当时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私募机构参与询价,可能使新股的发行价更加“市场化”,但结果这个“市场化”并没有让发行价出现下降的情况,相对于庞大的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券商和信托公司等,私募资金显然在这些资金中的力量中属于“小弟弟”角色,即使报价了,也难以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浏览最近新股的网下询价情况,江苏瑞华投资、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深圳同创伟业创投公司、浙江天堂硅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等都成为新股网下询价的“常客”。而从这些推荐类的询价机构来看,其询价的区间也相差较大,如科士达,公司的发行价最终在32.5元,而此前参与询价的8家推荐类机构中,只有浙江天堂硅谷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和江苏瑞华投资公司分别出价36元和33.33元,其他6家机构的发行价都在30元以下,其他上海德汇集团有限公司的报价更是低至21元。

  私募获配是小概率事件

  从配售的机构来看,私募机构的“中奖”概率都是非常低的,据记者粗略统计,江苏瑞华投资获配达华智能100万股,常州投资集团获配大连港475.40万股,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获配涪陵榨菜100万股、蓝丰生化54万股,浙江天堂硅谷股权投资公司获配天汽模100万股,青岛以太投资管理公司获配天桥起重160万股等,私募公司在配售结果中总是显得十分稀罕。

  有市场人士表示,就询价结果来看,私募等推荐类机构对新股发行的定价很难有重大影响,要么“随波逐流”偏高报价,要么“参与为主”低价赌一把。发行机制决定了多数机构倾向于报高价,因为只有询价在最终的发行价之上,才有资格参与下一轮的网下“摇奖”游戏,也才有机会“中奖”。由此,私募等机构参与询价,相对原来当然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对遏制新股发行中的“三高”现象实属影响有限。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