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立栋:创业板的乱象该怨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0日 00:01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张立栋

  半年以来业内对创业板乱象的诟病终以几位教授的“愤而上书”引发了更多层面的关注。

  创业板何以成为众人诟病的焦点和情绪表达之“标的”?

  不客气地说,创业板所存在的问题,正是当下中国资本市场所有典型问题的集中体现。

  什么问题?一言以蔽之:非市场化的供给对接“市场化”的需求!由此,造成了价格机制的严重扭曲和衍生不尽的棘手问题。

  和国外一些创业板遭遇“冷清”甚至“边缘化”的担忧相反,中国的创业板甫一登场可谓火爆至极。其开通十个月以来,已有100余家公司IPO挂牌,而这百家企业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67倍,平均发行价33元,平均每家公司超募4.8亿元资金,超募比高达200%以上。同时,随着这些公司IPO的落幕,造就了324名亿万富翁和39个十亿级富翁家族。

  百家创业板公司创造的“三高”(高定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率)纪录实可谓“世所罕见”。

  这种罕见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是市场公平的失色与效率意识之式微。

  所谓公平,正是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层长期倡导的“三公”之首。

  但是,反观创业板市场,难言公平之所在。可以看到,在造就百家公司数百位亿万富豪的同时,在累积了几百上千亿资金的背后,却是更大范围,更多数量民企为主创业型企业的融资困境。他们创业所渴望得到的大量“稀缺资源”——宝贵资金,都涌进了股市以博取资本收益,以制度性创富轻松获得几亿甚至几十亿财富的“幸运儿”们,比之实业界埋头辛勤耕耘的创业者,又何谈机会公平之说?

  应该承认,在完成上市这个“惊险一跃”之前,这些创业板公司还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与辛劳。公众在指责他们的时候应该想想,他们获取的非常超额收益,其根源并非在上市公司本身。正是制度设计的缺失让他们迷失在资本盛宴中,安然享用超高溢价。而近来几十位创业板公司高管为套现而大规模辞职的现象更是实业家们集体输给资本泡沫的现实“杯具”!如果任由此现象泛滥,又会有几人安心实业,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造扎实基础?

  其实,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旨和为之配套的制度建设非常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不过,在制度性改革诸多头绪之中,监管层还需要厘清重点,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万不可以一种“制度性错误去纠正一项技术性错误”。

  就当下而言,监管部门提出的以改革询价方式为重点的发行制度改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真正降低入市门槛、放宽发行规模和数量,过高的投资需求追逐极其稀缺的上市“壳资源”所造成的价格扭曲就不可避免。

  我们知道,创业板现行发行核准制,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创业板发审委”。在我看来,此发行入门制度,其实与主板无异。几十人的发审委,即使全年全天候工作也不可能满足数量庞大的上市需求。时间节奏上的天然限制就造成了这些拟上市公司入门“一票难求”的“饥渴”状态。而为了“公平”起见愈发严格的审核标准更加剧了这种“稀缺性”。而另一方面,“市场化”的询价制度方向不变,即使以往超高的询价行为在新的改革中得到某种抑制,但在一级市场众多机构“合谋”之下,甩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依然是“三高”现象。唯此,从制度建设角度而言,逐步放开市场准入、最终建立中国证券市场的备案上市制度才是解决这些痼疾的根本之道。

  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还是那句话,市场化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放权,而放权更需要监管层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