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发行深化改革箭在弦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3日 00:25  投资快报
 

  记者  高超

  本报讯   早在今年上半年,来自证券交易所及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层领导就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正在酝酿”,而诸如存量发行、储架发行等国外通行的惯例和手段,很可能会被触及。有消息灵通人士对记者表示,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很可能不久后就将启动。

  高层早已透露改革思路

  今年4月,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专门撰写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评估及建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文章透露出来的主要改革思路,与最终推出的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应该不会有大的出入。

  宋丽萍在文中为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提出了以下主要建议。一是强化对承销商的责任约束,为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最重要的微观基础;二是发行人要切实树立合理的发行上市理念,要有回报投资者的责任意识,市场要逐步强化股权融资的成本约束机制;三是及时引入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配套制度,为一级市场高效运行提供充足的制度供给条件。

  上述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三条,其详细内容如下:认可“存量发售”、“储架发行”、“分拆上市”等制度安排的工具性价值,适时推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针对创业板、中小板发行人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大趋势,以及中小企业对IPO机制的灵活性有更高要求的特点,考虑在询价制之外,为创业板、中小板发行人提供“定价发行”等其他IPO机制的自由选择空间。

  新政将赋予IPO更灵活手段

  从过去几个月各种场合透露出来的各种官方和半官方的表态看,新一轮改革将赋予新股IPO更多更灵活的手段,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将得到进一步贯彻。

  针对“存量发售”、“储架发行”以及赋予券商自主配售权等方面的内容,业内人士是这么看的:从境外市场的经验看,这些制度安排十分普遍,但在实践中有利有弊。对于这些制度是否应在A股市场上推出,反对者和支持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这些制度安排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有利”还是“有弊”,关键在于谁去使用它们,如何去使用它们,以及在使用中如何去监管。但对于一个规模日益扩大、发行人日益多元化的市场,这些制度安排是应该有的。

  对市场短期影响偏中性

  新股发行制度,一直是整个A股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针对此问题,不久后即将启动的新一轮改革,无疑将吸引各方各面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新股改革重启对A股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会起到正面作用。但从目前已经讨论得比较多的“存量发售”、“储架发行”等热门话题看,短期内,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市场的影响总体偏中性,尚不足以定位为实质性利好。

  一方面,存量发行可能会使得单只新股首发供应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对新股发行的高估值现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避免募集资金过多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由于存量发行是允许原始股东在股票上市首日就兑现自己的部分股权,可能引发投资人对原始股东提前套现的担忧,因而短期内市场还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至于储架发行,就是针对上市公司投资金额较大、时间跨度较长的项目,监管部门一次性审核其发行申请,然后由公司、承销商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分次择机募集资金。这种发行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减缓二级市场的压力。业内人士认为该方法对股市略偏于利好。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