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港股IPO频折戟启示:A股市场约束可再紧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8日 06:54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肖 渔

  因市场环境欠佳,金风科技近日主动撤销H股招股计划。包括金风科技在内,实际上,今年以来已有6只新股暂缓在港上市。因市况原因,供需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导致IPO折戟,港股市场的这一情景为我们真实诠释出市场机制对IPO的巨大约束作用,同时也生动揭示出所谓的扩容与股指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市场扩容加剧导致股指下跌”,这是近期市场研判中经常看到的语句,其中的分析逻辑是扩容使资金需求压力加大,资金面吃紧造成股指下跌。这一分析路径看似通顺,但其中却隐含了一个重要逻辑前提:市场上的资金要么去认购新股,要么就会在二级市场上买股票。而实际情况是,在弱市或前景不明朗的环境下,许多资金会游离在二级市场之外。因此,即便没有IPO,市场也不会有明显起色。前不久,财政部拿出400亿国库资金招标,被各大商业银行一抢而空,这正表明市场并不缺资金,而那时农行也还没有宣布上会启动发行。

  结合香港市场6家公司暂时放弃发行的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市场环境才是因,公司融资行为则是果。在有利的市场条件下,必然有更多的公司愿意启动融资,好的公司也能卖出高价钱;而当市场环境改变后,发行人因无法达到预期融资效果,一般会主动放弃融资,资质差的公司甚至会根本无人问津。IPO的规模、价格高低以及所谓的发行时机,都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而不是相反。这一幕也正是A股市场新股发行机制改革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在去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中有两处措辞非常耐人寻味,一处是“向有投资意愿的投资者倾斜”,一处是“询价对象应真实报价”。所谓有投资意愿,就是买方必须有约束力,要有对价值的认知和判断,并非是新股就一定要“打”。就像金风科技在香港市场的发行过程中,投资人判断其他港股风电类可比公司市盈率大多在14—16倍,而金风科技的发行市盈率显著过高,因此放弃参与。所谓真实报价,则意味着买方不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还要真实出价,不能因为担心报价过高或过低被踢出局而迁就迎合卖方,要在有意愿的基础上真实出价。惟有此,买方对新股发行的约束力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市场各主体才能真正归位尽责。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识之士指出,应该借鉴香港等成熟市场的经验,进一步发挥机构在定价中的主导作用,并将新股发行更多地向机构倾斜。毕竟与中小投资者相比,机构拥有更强的定价研究能力和更科学的决策程序,在市场发生大的变化之前,更能够先知先觉。而现行机制向机构倾斜力度不足,导致机构在询价过程中真实出价的动力不够充分。一旦机构可能获配的份额有所增加,其面临的风险会被放大,买方约束力就能不断强化。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新股发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在港股IPO市场上的暗潮汹涌,在A股市场也并非没有呼应:农行A股定价底线据传一降再降,新股申购行为也日益谨慎,一些中小公司网下申购家数急剧减少。与此同时,前期高价发行的公司破发频现。

  一年来,从较低的发行市盈率受到追捧,到发行市盈率触及“天花板”而引发新股频频破发,这便是市场化的发行市盈率的运动规律。由于信息不对称,有的新股定价可能太过乐观而偏高,有的可能太过保守而偏低,高估者挂牌首日可能破发,低估者则可能暴涨。在市场化的发行体制下,打新不是保险箱,包赚不赔。一年来,新股市场的潮起潮落已清晰展示出“新股有风险、申购需谨慎”的特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