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发行改革1周年:给我一个继续打新的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 09:18  上海青年报
龚滔 绘
龚滔 绘

  主持人的话

  本期主持人:沈韬

  一夜暴富的“神话”有很多种版本,通过不同途径、在不同行业实现财富的爆发性积聚,这些过程都能成就一部极其坎坷、极其曲折的传奇小说。但自从中国内地有了资本市场以后,这里就成了凭借一己之力快速发家致富的最神奇的暴发户“加工厂”。

  1992年元旦过后开始推出的股票认购证,让很多不知道这是派什么用场的人莫名其妙一夜身家翻番。就这么张硬纸片,换来的股票一上市竟能上涨数百倍!自此以后,不管懂不懂股票,无数人开始迷上了“打新”这个行当。

  十多年A股市场的发展历经起伏,牛熊交替,但热衷一级市场“打新”的人依然“我心依旧”。然而,在新股发行新政实施满周年的今天,曾几何时,毫无风险、只赚不赔的新股,在毫无节制的新股发行以及所带来的一波波破发潮的侵蚀下,亦开始褪去了它昔日诱人的神话光环。而今,那些颇为受伤的“打新族”们有的已黯然离场,有的则坚守等待黎明。“打新”的故事里,还会不会再出现当年的传说?新股,给我一个爱你的理由。

  【“无悔打新族” 秦先生】

  只要会挑新股永远都有机会

  最近新股频频破发,于是有人说“现在打新股没戏唱了”。我不这么认为,就如同股市永远有机会一样,新股也永远有机会。

  我打新股十几年了,其实打新股也是有波段的。例如去年10月底创业板刚出来的时候,买任何新股都能赚钱,可以算一个波峰;但这一波行情过去了,现在破发频现,可以算做是一个谷底。不过我相信,波底过去之后,一切又会慢慢好起来。

  当然,打新股也不能乱打,打新股前一定要做功课。以前选择不同的股票,是考虑赚多赚少的差别;而现在选择不同的股票,则可能是赚钱与赔钱的差别。

  其实,无论是在波峰还是谷底,选择新股还是有些规律可循的,或者叫做“打新秘籍”。首先要选行业,最好是新兴行业,有想象力的行业,而不要选择传统行业。例如医药股,可以关注企业是否具有无法复制的专利技术等核心竞争力;又例如机器人,一听就是很有想象空间的行业。其次要选名字,最好是股票的名字听起来就比较舒服,像多氟多英威腾这样的名字,感觉就有个好彩头。此外,打新股的时间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

  总之,市场永远是对的,而机会也是永远存在的——无论对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而言,都是如此。

  青年报 记者 吴华 整理

  【“曲线参与族” 魏先生】

  “怀念”曾经的打新理财产品

  我直到现在还记得打新股理财产品在2007年时销售火爆的景象,风头几乎盖过了其他所有银行理财产品,而且众多普通投资者对购买打新股理财产品趋之若鹜。在那个时候,单家银行靠打新股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动辄达到数十亿的规模,在一级市场上绝对属于“巨无霸”。

  最关键的一点是,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在刚推出时确实是高,尤其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是一般的高”。我记得自己在一家股份制银行买的第一个打新股理财产品,仅仅过了半年就有约14%的年化收益率,这对我们小散来说是相当可观的无风险收益。银行相当于“盟主”,把各路小散的资金聚集起来产生“聚沙成塔”的效果,从而在一级市场上力压其他各路机构,可以说对新股都是“每打必中”。

  但是从去年6月开始,绝大多数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很快从市场上“消失”,投资者即使想买也往往买不到,因为银行干脆停止销售并且解散原来成立的打新股理财产品。我咨询银行得到的答复是,IPO新规实在让打新股理财产品没法再做下去了,因为只能在网上申购和网下申购两种方式中选择其一。网上申购数量不能超过总量的千分之一,这样就无法发挥打新股理财产品的资金优势;而网下申购数量又有3个月的锁定期,可能会遭遇新股破发的情况。

  现在我只能拿自己的一点小钱“友情参与”新股申购,中签率太低所以收益远远不能与当初的打新股理财产品相提并论,因此特别“怀念”那时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套用武侠小说的话来说,就是新股申购的“江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江湖了。

  青年报 记者 徐可奇 整理

  【对“破发股”情有独钟的徐先生】

  捡小盘破发股买赢面很大

  看着现在一堆惨遭破发的新股,虽然是发行价太高惹的祸,但“福”、“祸”这两件事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互相转换的。

  做了这么多年的股票,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大盘股破发,那就不知道多少年以后才能解套了;小盘股破发,只要逢到一个牛市,总还不至于赔钱。之所以有这个差别,就是因为小盘股可以不停地送股、转增股本,每次除权就会摊低股价;业绩再不济,就算变成个“ST”,只要行情不再像2008年那样的熊,股价还能有个三四元钱。复权一算,股价倒也不低了。

  所以,我喜欢专捡破发的小盘股买,中长线看赢面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接下来至少两三年股市不会特别熊,否则那日子就太难熬了,要当心熊市还没熬过,手里的股票倒退市了。

  那就要避开现在最热的那些“概念”了,别看现在炒得热,什么新能源呀、物联网呀,沾上了这些概念,发行市盈率都高得离谱,就算破发还是不便宜;而且搞研究不是有钱就行的,就算IPO圈到十几亿,还是可能研发失败的,三年亏损的话,搞不好就要退市。

  所以,我宁可选择一些成长性没这么惊人,行业相对稳定一些的。现在市场不热衷这些,本来发行价就估得不算离谱,又遭遇破发,水分就挤掉一些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看,他们也不愿意自己变成“老破发”,所以只要盘子小、不亏损,势必是要想办法的。送转股就是又受市场欢迎、又能不花一分钱走出破发困境的方法,真的叫“双赢”。这时,我们散户就可以从这里面找一些机会了。

  青年报 丁艳芳 整理

  【借“基”偷懒族林先生】

  基金打新“杯具”连连

  我是个谨慎的人,过去一向是不沾股的,但去年新股发行重启后,我听说打新股是没风险的投资,虽然中签几率较低,可一旦中了签收益还是较为可观的。于是,我就去证券营业部开了户。

  我一般是采用“全仓杀入”的策略,由于对股市一知半解,所以每只新股上市之前,我都要查不少资料。一旦中到了新股,我就会在其上市交易的首日,找机会抛掉。

  我的运气还行,这样操作了两个多月,中过几只新股,也赚了些钱。但是我觉得这个流程比较麻烦,不太适合我。首先,我得查资料,很多时候一周连发好几个新股,我看那些公司资料都来不及了,还要根据一堆指标,安排“打新”次序,譬如先打哪个后打哪个,或是选择哪个放弃哪个;其次,中了个新股吧,还得找个好价钱卖了,股票交易时间都是上班时间,我要是老拿着个手机看股票价格,让领导看到了也不太好。

  思量之下,我想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让基金经理替我“打新”。我特意选了一只具有打新功能的债券基金,一来债券基金比较稳健,二来还可以分享“打新”收益。虽然基金的申购费比股票高了些,不过我看在省心的分上,也就认了。

  但是,没想到这才是“杯具”的开始。

  照说对于“打新”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活儿,基金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但是我持有的这只基金先是遭遇“乌龙门”,因“未及时足额缴纳申购款”无功而返,后又陷入“破发门”,被破发新股套牢!

  看着基金经理这样的专业投资者竟然一次次“滑铁卢”,把打新股这件事搞得“杯具”连连,我就纳闷了,“打新”真有这么难吗?

  青年报 记者 王琛琛 整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