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余丰慧:面对IPO丑闻 证监会仅暴怒远远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5日 02:58  每日经济新闻

  余丰慧

  股市从诞生那天起就具备两大职能:一是为一些有发展潜力、前景的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渠道;二是通过股东大会的“用手投票”和通过股市买卖的“用脚投票”,对公司形成内部和市场双重压力和约束,促进公司改善内部治理结构。

  然而,中国资本市场往往过分注重前者,即:过分注重企业的融资功能、投资者的投机功能,从而使得股市变成了一个大赌场,变成一个圈钱的场地,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中为了到股市里圈钱、创造暴富神话,就不惜设法过度包装甚至编数字大肆造假的情况。拟上市公司“漂亮”的财务报告和财务数据要想取信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行,必须有诸如赛迪顾问这类名气大、可信度高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后替其说话才行。而中介机构出具报告、替其美言不是无偿的,而是要收取很高费用的。这就出现这样一个情况,企业为圈钱和创造暴富神话不惜拼着老命上市,不惜花重金请中间机构给其包装,中介机构为了获得巨大利益也竞相为其包装。

  笔者惊讶于媒体报道中的“赛迪顾问的潜规则”——只要给10万元就给你排名;赛迪不择手段推动企业过会取悦于投资者,导致数据造假等。笔者还惊讶于“赛迪的潜规则模式”被快速复制,国内一些小咨询公司纷纷效仿,真实性、中立性、客观性丧失殆尽。

  大量违规违法企业造假上市,直接受害者是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当然,这种现象最终将使得中国股市受到伤害,使得资本市场的信誉和公信力丧失殆尽。

  面对中介机构与企业联手如此造假,中国证监会只是“暴怒”远远不够。一定要严肃查处财务操纵、虚假数据、虚假陈述的企业,申请上市的,不但要“毙掉”,还要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已经上市的,应该责令其退市并加倍赔偿投资者的损失。

  某些中介机构之所以敢于造假,关键在于利益驱使,在于与被包装企业利益系在一起。只要打碎这个利益链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比如:建立这样一种机制:中介机构与企业不发生直接利益连接。拟上市公司提前将“包装费用”预支付给监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委托的存管银行,然后,由监管部门选择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上市财务真实性审计、评估等“包装”。无论最后是否能够上会通过,包装费用都从提前支付的费用中支出给中介公司。拟上市企业不直接与中介机构发生利益纠葛,能否上市结果不与中介机构审计、评估等包装挂钩。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