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元
作为时隔9个多月之后第一只IPO发行上市的新股,又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的发行第一股,加上19.8元的相对高溢价发行,桂林三金受到市场各方的注视是毋容置疑的。对于这样一家本来平平常常的药业公司,一旦放在显微镜之下,找出些许“问题”并不困难。
于是,就在桂林三金上市发行的前夜,一家财经媒体发文称有人报料说桂林三金改制存在违规问题。考虑到之前立立电子在发行之后遭人举报存在问题被迫搁置上市计划之事,这篇文章迅速在网络上传播,也由此引起了投资者的忧虑,担心桂林三金会不会重蹈立立电子的覆辙?
事情的起因其实并不复杂,从现在披露的线索来看,1997年底桂林三金改制时,桂林三金高管、中层及普通员工合计563名自然人出资5148.66万元买下了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的全部股权,国有股实现了全部退出,桂林三金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各占37%和63%,由此,桂林三金转制成民营企业。单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桂林三金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凡事只要往下一追,问题就浮现出来了,那就是按当时的股权摊派,一些中高管干部有些人要买四五十万股,有些人要买上百万股,以当时桂林三金的工资水平而言,这些中高管干部根本就没有资金购买如此大量的股票,那么,这些购股的资金从何而来?
为了解决购股资金,桂林三金采用了当时通用的“借款购股”方式,即通过由中高管干部向财务部门借款的方式为其购股提供资金。正是这种当时风行的“借款购股”方式,如今成了市场质疑桂林三金是否诚信的关键所在,因为桂林三金并没有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此事。
面对市场的质疑,桂林三金董事长邹节明、桂林三金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上市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招商证券,还有其发行人律师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先后发表谈话和声明,认为其招股说明书并无陈述不一致的情况。
某种程度上来说,桂林三金甚至觉得有点冤枉。因为在当时全国各地的公司改制中,“借国企钱买国企股”的情况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上市公司之中,很多上市公司的内部职工股发行管理并不规范,有些公司是借钱给职工买,有些公司竟然把内部职工股卖到了公司以外的社会上,由此还造就出当时“一级半”市场的红火景象。相比那些公司股权购买和管理的混乱状况而言,桂林三金认为自己还是做得比较规范的。
应该说,作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的发行第一股,管理层对桂林三金的审核是严之又严。这也是桂林三金勇于面对市场质疑的底气所在。
周一是桂林三金网上申购日。当天,沪深股指纷纷以长阳报收,恰恰成为投资者对桂林三金“披露门”事件的最真实反应。由此看来,桂林三金遇到的改制疑问并没有动摇投资者对市场、对新股发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