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文
上周末,中国证监会新股发行新政征求意见稿出台———一个丧失基本融资功能近一年的资本市场,即将迎来其诞生之后的第6次新股重启。
回顾新股停发近一年来,资本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怎样畸形的煎熬: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肆虐冲袭,千万企业“嗷嗷待哺”,生产发展得不到资金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庞大的融资需求由于市场停发新股得不到满足,日积月累终成一个个随时溃堤的资本“堰塞湖”。经济要发展,就离不开证券市场的支持,就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股停发就如同损伤了正常生物机体的造血功能。因此,在监管层当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重启新股发行势在必行,只待恰当的时机。
新股发行重启时机是否适当
当前的市场环境是否新股发行重启的恰当时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市场环境下重启新股发行具有以下有利因素:一是当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大盘从最低的1600多点到最高的2600多点,已经积累了1000点的涨幅,二级市场已经逐步回暖,目前股市的市盈率大概20-22倍,估值比较合理;二是投资者信心在市场缓慢上涨中逐步累积,投资者和基民开户数和持仓比例均有所回升;三是外围市场开始回暖走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香港市场,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步企稳,IPO已经率先“解冻”。统计显示,截至5月8日中国忠旺挂牌上市,港交所前4个多月中新股发行已筹资超123亿港元,且市场上涨趋势明显。
其次,翻开硬币的另一面:关于新股发行重启最大的担忧无外乎对二级市场是否会带来巨大冲击。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自1990年A股市场创立以来,共发生6次新股发行暂停、5次重启。从证券史上这5次重启IPO后首日及重启后一个月的市场表现来看,IPO重启并非拖累或助涨市场的关键要素,重启对市场的真正影响远小于当时市场原有自身的走势。
就上述问题,众多资深市场专家也表示“投资者不必过分担忧”,理由在于现在二级市场已经逐步回暖,不会因为IPO重启而持续低迷或者彻底暴跌,只要合理地控制IPO融资速度,在发行制度设计上坚持市场化方向,可能短期会对市场有影响,但不会改变市场的大趋势。综上所述,IPO重启的积极因素似乎更占上风,市场也更应有理由和信心憧憬,第6次IPO重启同样值得期待!
发行制度应纠正前期缺陷
诚然,正如专家所言,新股重启短期内可能会对市场有影响,但投资者更应该看到源于新股发行制度设计市场化方向进一步突破的信心。细细梳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不难发现不少修改意见直指新股发行制度的此前种种缺陷,最终形成了“新股定价进一步市场化,培育市场约束机制;推动发行人、投资人、承销商等市场主体归位尽责;更加重视中小投资人的参与意愿”的总体思路。
愚以为,一个成熟的合格投资者应该有这样的认知:IPO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功能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操纵。
征求意见稿表示,现阶段主要推出如下四项措施: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对每一只股票发行,任一股票配售对象只能选择网下或者网上一种方式进行股申购;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根据发行规模和市场情况,合理设定单一网上申购账户的申购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这些措施都将成为防止不公平产生的有利保护屏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股发行制度中,在充分揭示风险的基础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这对中国数以亿计的中小股民而言,无疑为一大利好。
发行新政将分步实施
更令人期待的是,监管层明确表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式,分阶段推出各项改革措施。而目前主要推出的四项措施还只是第一阶段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围绕着上述总体思路,还会更多地着眼于维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促进市场发展的改革之举将陆续推出。
追昔抚今,中国资本市场的第6次新股重启与过往的5次一样,都是资本市场顺应经济形势变化之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资本市场的第6次新股重启又有别于过往的5次,她诞生于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突破的基础之上,诞生于国际国内金融危机冲袭,企业融资需求迫切需要释放的基础之上。第6次新股重启,是站在中国股市新发展起点上的乘势而上!
融资功能的恢复是市场恢复生命力的标志,有融资功能的市场才是一个正常的、有发展前途的市场。在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IPO重启的意义和作用之重大无须赘言,唯有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