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评论员 邓妍)与其让所有人在恐惧中等待,不如让石头落地。
4月22日,上证综指创下2579.22点的新高后放量下挫,一连串的传言都将矛头指向市场可能重启IPO,甚至称光大证券将是重启后的第一单,并已确定在5月中旬上市。
不少机构投资者在近期发布的二季度策略报告中,都将IPO重启视为影响市场上行的重要因素。这种分析有其合理之处,部分思维简单的投资者对IPO的担忧我们也十分理解。
但稍微理性一点看,不应简单将IPO与融资、抽血等概念挂钩。若IPO最终要重启,不如现在推行,而且,如果证券监管部门引导得当,让更多的好公司加入到市场队伍中,IPO不仅不会成为市场的挫折因素,反而会是正面信号。
放下IPO的包袱
对重启IPO持保留态度的投资者,一直都占市场群体的多数,他们主要的担忧是害怕目前股指的上升通道、刚恢复的投资者热气、市场迅速升温的资金热度发生逆转。这种担心有其可理解之处,毕竟,“闻IPO色变”的心理已伴随A股市场多年。
但实际上,根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1990年A股市场创立以来,7次IPO暂停、6次重启的情况所做的研究显示,重启IPO并不像大家担心的那样,会因分流资金而致股指下行,相反,6次重启后市场的走势均相对平稳。
6次IPO重启的首日及后一周,上证综指涨跌幅基本维持在1%以内;重启的后一个月内,股指上涨的概率甚至高达八成。
此外,我们统计6次IPO重启首日的市场整体平均市盈率时发现,它们依次为17.56倍、19.8倍、22.54倍、40.28倍、17.87倍和18.68倍。剔除第4次的高市盈率可看到,重启时的市盈率算术平均值为19.29倍,接近20倍。
截至2009年4月21日,Wind资讯数据显示,A股市场全部1602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21.73倍。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粗略测算,市盈率达到20倍时,对应的上证综指点位在2500点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上证综指在当前的2500点、20倍市盈率附近重启IPO,有历史规律可循,重启的市场基础具备。
同时,本报在今年“两会”期间曾广泛征询证券业界意见,多数人士认为,在上证综指2500点附近重启IPO,大致是他们的心理底线。
综合这些研究和调查,在我们看来,如果IPO最终要重启,不如现在推行。原因很简单,越等越吓人。与其让所有人在恐惧中等待,不如让石头落地。
资金已现避险需求
我们可以再尝试换个角度、绕开IPO本身来看现在的市场,仅仅是一条无法证实的IPO可能重启的传言,就能够将大盘击溃,难道不表明市场本身已酝酿了太多风险?
但如果现在让一些质地优良的股票发行上市,能够起到对现有股票重新估值的效果,从而熨平一些估值过高的风险,这是对市场的正向帮助。
由于近期股市持续高位震荡,不少股票的估值已不便宜,资金撤离股票市场寻求避险的趋势已开始露出苗头。
一个值得参考的迹象是,一些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已从获利较高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产品中退出,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货币基金成了资金的避风港。
其具体表现为,目前市场上仅有的一只货币市场基金产品——友邦华泰,在4月21日发行首日,就创出超过10亿元的认购量。
正如我们在以前的“沟通监管层”中数次提及的一样,监管部门向来会用基金发行的节奏、品种来调控市场。其思路主要是,当监管层觉得市场短期风险偏高时,会着重放行货币型、债券型基金等稳健性产品;而集中放行偏股型基金产品时,往往被认为市场有“托市”需求。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共有31只新基金公告发行,其中偏股型基金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偏好低风险产品的投资者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期待也就不足为奇。
但需引起注意的是,进入4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对于偏股型基金的放行速度已骤降,债券基金的发行开始回暖。
截至4月24日诺安增利债券基金开始发行,市场上共有两只债券基金同时发行。而市场同期在发行的偏股型基金仅有3只,远比3月中旬时24只同时发行的盛况低出许多。
一周前,我们在与上海多家基金公司交流时注意到,不少基金公司多有不满,其原因在于最近几个月证监会中高层人事陆续发生更迭,耽误了债券基金的审批。在他们看来,部分资产可以投资股票以提高基金收益率的增强型债券型基金,现在应有一定的市场。
有多少好公司没有IPO
有个投资界的朋友看到4月22日的股指大幅下挫时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今年A股市场的整体涨幅已经很高,投资者的恐高心理自然很强,不少人正愁没有个让股指回调借口。
他的言下之意是,IPO正好能给市场一次调整的机会。
我们认为,IPO确实可能造成一段时间的指数、心理受到挫折,因此,面对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在重启IPO时,监管层应做出细致判断,如详细分析经济复苏是否具备基础的牢靠性等。
如果监管层引导得当,IPO不仅不会成为市场遭受挫折的力量,反而会是个正面信号。
需提醒的是,重启IPO能否成为正面信号的一个关键所在是,重启后上市的到底是什么公司?是“坏孩子”,还是“好孩子”?
最近一段时间,监管部门明显加大了对股市“坏孩子”的处置,但相关风险提示、违规处罚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诸如吉林制药、立立电子等广受投资者关注、并被媒体多次曝光的“问题”公司,往往一个谴责即了事。
在我们看来,只有加大“坏孩子”的惩罚力度,壮大“好孩子”队伍,才能进一步使得市场健康发展,也会让投资者对市场给予更多的表扬、肯定、追捧。
其实,“好孩子”还有很多,只是没在A股市场亮相。比如,3G运营商。
这是今年很多投资者公认的大题材、大行情股票,但目前A股市场投资者仅能购买到中国联通的股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都远在香港市场,让人无从下手。
如果不鼓励红筹回归,大家就买不到这些好股票,相反,只能关注这类投资题材中的三流股票。
我们一直认为,IPO重启后的资金供应不存在压力。从宏观层面看,流动性充裕在二季度依然无碍,而资金涌入的道理是,“好孩子”越多、可供投资的好筹码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市。
比如全流通当年的情况,最初投资人对于全流通均持悲观、恐惧态度,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大家意识到全流通能帮助市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改善市场的整体投资环境,随即纷纷加大入市筹码。
因此,不要简单将IPO与融资、抽血等概念挂钩,应一分为二来看待。
好公司估值过高、坏公司成群结队,当然会引起市场人士的恐惧。但反过来看,具有合理估值、甚至由于市场整体尚处于低谷使得好公司估值偏低,这样的投资机会,大家都会想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