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板成长之殇:两年募资约1936亿 三高顽疾难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0日 19:35  新金融观察报

  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了成立两周年纪念,然而迎接它的并非鲜花和掌声。

  两年时间,在部分人眼里,创业板似乎成了圈钱、破发、业绩变脸、提现机的代名词,与当初设想的中国版纳斯达克相去甚远。

  当然,创业板过去两年所取得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截至2011年10月28日,共有274家中小企业在该板成功IPO,合计筹资1936亿元,全板块总市值近8309亿元。

  只不过,创业板的种种顽症也引来各方诘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邹亚生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指出,创业板仍未能逃脱A股圈钱的怪圈。而今年5月份,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微博)甚至公开预言创业板是一个大泡泡,三年内将会崩盘。

  拿什么来拯救创业板?未来,创业板又将走向何方?

  创业板创设两年十大“成就”展

  创业板不但募资能力超水准,而且擅长批量生产亿万富豪,还让众多潜伏多时的PE、VC等赚得盆满钵盈。

  超募1265亿元  板块市值近8309亿元

  转眼两年过去,创业板在不知不觉中已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

  2009年10月30日,筹备十载、历经无数论证的创业板终于创板,首批28家公司同日宣告上市。时至今日,创业板取得的成绩众所瞩目。

  首先,创业板开板不过两年,已经有274家公司借助这一舞台成功筹资1936亿元,其中超募资金达126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募资约7.06亿元。这也意味着,过去平均约每1.77个交易日便有1家公司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如此靓丽的融资成绩,即便与“近亲”中小板比起来也毫不逊色。统计显示,同期挂牌中小板的318家企业,平均每家也不过筹集到9.72亿元资金。更何况,创业板中为数众多的企业IPO募资过10亿元。数据显示开板至今,创业板共有44家企业IPO筹资规模超过10亿元。

  目前,碧水源国民技术沃森生物仍稳坐创业板首发募资规模前三把交椅,IPO分别筹得25.53亿元、23.8亿元和23.75亿元。

  引人关注的是,创业板上市企业1936亿元IPO融资资金中,包括了1265亿元的超募资金,平均超募比例190%左右。

  274家企业中,除了星星科技、精锻科技、东宝生物洲明科技等4家公司募集规模未达预期外,其余均不同程度地实现超募,更有20家公司超募逾10亿元,国民技术则以19.65亿元超募资金成功登上创业板“超募王”之位。

  其次,创业板不但募资能力超水准,而且擅长批量生产亿万富豪,还让众多潜伏多时的PE、VC等大发横财,难怪大家形象地将其喻为“创富板”。

  资料显示,2010年10月,在创业板创板一周年之际,137家创业板公司中便诞生了约500位“亿级”富豪。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智飞生物大股东蒋仁生家族借力创业板,先后成为2009年、2010年胡润创业板富豪榜魁首,“两代”首富的财富数字分别为32亿元和104亿元。

  由于股本扩张和股价波动因素,截至2011年10月28日,王氏兄弟和蒋仁生家族的持股市值分别变为35.79亿元和69.92亿元。

  而今,随着创业板大步扩容,创业板的“造富”速度更胜从前。上周三,紫光华宇与和佳股份登陆创业板,挂牌当天均造就了4位亿万富翁。照此看来,2011年的创业板首富花落另一位资本新贵应是大概率事件。

  同样,借助创业板IPO,提前埋伏的创投企业也是获益良多。来自CVSource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有173家VC、PE机构退出创业板,合计获得账面回报469亿元,平均账面回报率为10.82倍,而这些机构当初投资总额仅56.43亿元。

  最后,在不断扩容以及频繁造富的同时,创业板的“体量”也在快速膨胀。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创业板总市值已近8309亿元,流通市值为2703亿元。

  目前,创业板云集了多家市值过百亿元的公司。新金融记者发现,截至10月28日,7家公司总市值过百亿,包括汇川技术、碧水源、乐普医疗、智飞生物、爱尔眼科、华谊兄弟和神州泰岳。另外,还有30家总市值在50亿元以上。

  圈钱能手 变脸高人?

  然而,创业板这一两岁的“婴儿”,也招来了无数的非议,其“三高”(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高管套现、业绩变脸等,招来不少诟病。

  在某财经评论人士看来,“三高”本是A股多年的顽症,创业板也不幸染上该病,超募自不待言,高市盈率、高股价更是常有之事。

  新金融记者统计发现,创业板274家IPO企业中,平均首发市盈率(摊薄)为62.24倍。相比之下,同期登陆A股的主板和中小板新贵们首发平均市盈率分别为39.91倍和51.97倍。

  截至目前,创业板首发市盈率破百的公司达到16家之多,新研股份以150.82倍的市盈率高居榜首。即便如此,去年底该股申购之时,网下配售中竟然引来了96家机构报价,认购倍数达60.6倍,网上发行认购倍数为78倍,中签率低至1.28%。

  此外,创业板内的高价股也是比比皆是。例如,汤臣倍健首发价格为110元,创下了创业板发行价格破百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沃森生物、世纪鼎利、国民技术、东富龙奥克股份虽稍逊一筹,但发行价格也在80元以上。

  讽刺的是,钱多对创业板企业来说未必是好事。该板块上千亿元的超募资金除了少数用于盈利未明的项目并购、补充上市公司流动资金以及分红外,多数“高卧”在银行账户里,被持续高企的通胀侵蚀着,让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沦为笑柄。

  因此,中国政法大学(微博)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微博)曾公开表示,创业板制造了中国股市的泡沫和繁荣的假象,高成长、高科技的概念非但没有从中得到满足,同时还造成了不合理的高市盈率、超募等现象,致使当前的创业板市场持续低迷。

  事实上,创业板的“三高”病症让不少投资者深受其害。新金融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0月28日收盘,创业板中124家公司仍挣扎在发行价以下。

  当然,从“三高”中获益的大有人在,除了发行者和承销商等以外,创业板的高管们也受益匪浅。借助二级市场的东风,高管们频频兑现手中筹码,将股市当成提现机,成为打压创业板股价的重大利空因素。

  根据新金融记者统计,自创业板开板以来,截至今年10月28日,创业板累计发生789次高管减持,130家公司牵涉其中,粗略计算减持市值达30.17亿元,大禹节水吉峰农机以47次高管减持纪录同列榜首。

  包括阿里巴巴(微博)的主席马云也禁不住诱惑,2010年11月,他曾多次大举抛售华谊兄弟的筹码,并因此获利近亿元,盈利在十倍左右。

  除了圈钱宝地、创富板、提现机外,而今创业板又化身“变脸高手”。新金融记者调查发现,2010年创业板有32家公司盈利同比下滑,刚刚公布的2011年三季报中,更有76家创业板公司出现盈利下滑。

  对此,刘胜军认为,从2010年年报看,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还不如主板和中小板,这说明过去的业绩被美化粉饰过,不少公司的成长性已经透支。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小板利润平均增速为33%,创业板则为31%。

  问诊创业板:注册制+退市制?

  成立刚满两年,创业板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足以引起人们警惕。该拿什么来拯救创业板呢?不少专家早已开出对症的药方。

  对外经贸大学邹亚生教授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创立以来,创业板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做出了贡献,但暴露的问题也不少,如业绩变脸、高管减持等。归根到底,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市场的制度和理念上,若发行制度不改革,投机心理继续,高管不务正业,创业板成立的初衷将难以达到。

  他认为,要解决创业板的问题,一方面是将目前的IPO审批制改为注册制,让更多高成长的企业能够在创业板挂牌,同台竞技,让市场的大浪来淘沙。

  刘纪鹏开出的药方与邹亚生不谋而合。他认为,要治愈创业板各种顽症,首先要坚持监审分离,改变发行制度,取消审批制;其次,则是建立保荐人和承销商的评级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保荐人和承销商。

  除此以外,引入退市制度也是不少人建议的医治创业板病症的良方。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微博)提到,创业板要想作为一个有特色的板块来运作,需要有一套市场运行规则,如直接退市制度。

  实际上,深交所各级领导曾在多个场合提及在创业板引入退市制度的问题。今年6月份,深交所总经理助理周健男呼吁,尽快推出创业板直接退市办法。而今年两会期间,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也透露了退市制度申报稿第二稿情况,他称直接退市制度是其中核心,不允许企业重组和借壳。

  尽管问题重重,成长的道路仍然很长,但希望创业板能告别蹒跚,步伐走得逐渐稳健。

  新金融记者 游敏常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