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幸福的烦恼:创业板八成超募资金闲置于银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4日 10:00  大众证券报微博

  一边是大量中小企业流动性匮乏,国务院不得不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金融、财税支持力度;一边是众多新上市的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闲置。这种“错位”使众多创业板公司遭遇着“幸福的烦恼”,且超过八成的超募资金闲置于银行也使其饱受诟病。

  自创业板推出以来,IPO高超募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截至10月13日,共有269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其中265家公司实现了超募,只有4家公司没有超募。上述公司预计募资660.17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资1777.09亿元,总计超募资金高达1116.92亿元。公司超募比例多在100%-200%区间内,平均超募比例为179.15%。

  信贷紧缩背景下,巨额超募资金无疑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带来了资金优势,但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超募资金,将资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则成为多数创业板公司“幸福的烦恼”。和资金越多越好的观点不同,平安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王韧认为,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决定股东权益的回报,超募资金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目前超募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创业板公司可能正步入“破坏性成长”的歧途。

  八成超募资金闲置于银行

  截至10月13日,创业板获得超募资金的265家公司总计超募1116.92亿元,其中已经公布了使用计划的资金总额为352.26亿元,高达764.66亿元的超募资金尚无规划,占全部超募金额的68.46%。而在公布了使用计划的项目中,也仅有48%的资金已实际投入。无使用计划以及尚未投入计划项目的共计有934.52亿元,这部分资金主要以定期或者活期存款的方式存放于银行,因此目前闲置于银行的资金占到了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的83.67%。

  对一些新上市公司而言,超募资金闲置的部分原因是获取超募时间过短,公司尚未有充分时间决定其使用方式,因此对各年度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超募资金的使用比例与上市时间正相关,但早期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的使用情况仍不能令人满意,即使是在2009年完成IPO融资的创业板公司,截至目前其超募资金的实际投入比例也仅为36.22%。

  王韧表示,货币政策持续紧缩背景下,超募资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公司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但大量现金用于银行存款实质上是对股东价值的破坏,大量超募资金存放于银行获得的ROE,仅相当于银行存款收益率,实际上会导致股东回报率下降,变相侵蚀股东权益。

  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贷款

  除绝大部分资金闲置外,在上市公司已公布的资金使用计划中,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构成了最为常见的方式。截至10月13日,创业板获得超募资金的265家公司中,有98家公司使用超募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共计使用金额65.67亿元。共有69家公司使用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共计使用金额37.98亿元。上述两项总金额占所有超募资金计划使用的29.42%,占超募资金实际使用的比重高达51.42%。

  “众多公司选择使用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的原因在于,其可以有效降低公司财务费用,并由此推高公司业绩。”王韧表示。统计显示,在2010年上半年上市的公司中,2009年财务费用占营业利润的比重为6.65%,而2010年这一比重降为-0.66%,使用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无疑显著减少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但是王韧认为,从长期看,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只能为股东带来相当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回报率,而官方贷款利率原则上会低于股东权益回报率,因此其实质上依然相当于对股东权益的损害。

  现金分红违背高成长初衷

  创业板公司另一种处理超募资金的方式是通过现金分红方式将资金返还股东。近两年选择现金分红的创业板公司数量比例远高于主板。2009年创业板59家公司中有56家公司现金分红,分红总额13.29亿元,占净利润的41.65%。2010年189家创业板公司中共有158家公司现金分红,支付现金50.25亿元,占净利润的43.44%。而上市时所获得的超募资金显然构成了支付现金红利的重要资金来源。

  市场普遍认为,通过高分红使大股东可以在解禁前提前套现是管理层热衷于现金分红的重要原因。但王韧认为,其负面影响比前两种要小,而实际的负面影响在于对成长性的损害。因为创业板公司高价发行的前提就在于,其可能为投资者寻找到高回报项目,以实现持续高速成长,但募集资金用来分红后,用于扩张的资金被占用,而这也是部分公司上市后立即再融资的主要原因。

  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为例,现金分红是公司高速成长期结束和股价走低的重要分水岭,其背后原因就在于现金分红实质上隐含了公司无法再继续找到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微软曾17年不发放现金股利,于2003年1月17日宣布开始使用现金分红,投资者认为微软无法再次实现过去的高速增长,此后微软股价长期低迷。

  记者 李宇欣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