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破发司空见惯,许多机构在打新上出现浮亏。例如,基金管理公司在锁定股票浮动盈亏上出现了5.2亿浮亏,QFII的此项浮亏也达4542万元。这无疑暗示了,去年一度被认为“暴利”的打新市场已走下了神坛,正逐步回归本来面目。
保险三巨头热度骤降
大河无水小河干。受打新市场总体不景气的影响,保险资金对这一领域的垂青热度亦急剧降温。
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今年1-7月,除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动用的打新资金总量超过千亿之外,其他如企业年金累计动用申购资金仅为485.1亿元,其累计获配资金为10.4亿元。
而本报记者统计,今年前7个月,在保险公司6094.5亿元的打新资金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和中国太保(601601.SH)这三家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所使用的打新资金仅有2163.9亿元,占保险公司总打新资金的35.5%。其中,中国人寿1104.3亿元,中国平安510.4亿元,中国太保549.2亿元。
这与去年相比,显然相去甚远。
2007年单单第三季度,中国平安动用的打新资金就超过了今年三家保险上市公司1-7月的打新总资金量,为2458亿元;尽管中国人寿相对较少,但单季度也达到1814亿元。
对此,长期跟踪保险资金资本市场投资的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徐高林表示,去年三季度是各路资金打新最为疯狂的时候,因此“两者数据呈现天壤之别,可以理解”。
实际上,动用资金量的巨幅减少不过了反映问题的一个侧面。
另一个侧面是,三家上市公司累计获配资金额和比例均骤减,仅仅为68.5亿元,占其总打新资金的3.17%,远低于所有机构投资者6.3%的水平。
这与保险公司参与增发次数少直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保险公司今年1-7月参与增发仅有51次,只占所有机构同期参与增发总次数(1022次)的5%。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保险上市公司中,中国平安的打新和配售成功率(即获配资金占动用资金的比例)为4.98%、中国人寿3.15%,中国太保仅为1.50%。
对此,东方证券保险业资深分析师王小罡表示,中国平安之所以取得高成功率,最大原因可能是其参与战略配售比较多,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则次数较少。
两大主因
“对于2008年以来打新和增发市场的趋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打新机会大幅减少,二是打新收益率今非昔比。”在王小罡看来,各路机构资金的选择完全正常。
据公开统计数据,今年1-7月,A股市场IPO家数仅有约63家,比去年的约120家已经明显减少。更主要的原因是,大盘股数量的急剧下降。
2007年无疑端上了A股市场大盘股的饕餮大餐。如中国平安、交通银行(601328.SH)、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神华(601088.SH)、中国石油(601857.SH)、中国太保、中国中铁(601390.SH)等大盘股鱼贯而出。据统计,去年A股市场IPO合计募集资金4469.96亿元,是2006年的2.7倍,而去年IPO募集资金超100亿元的公司有12家,合计募集资金达3828.9亿元,占全年IPO募资总额的85%。
然而,2008年A股市场进行的IPO多数为中小板企业,大盘股IPO只有1月25日正式发行的中煤能源(601898.SH)和2月26日发行的中国铁建(601186.SH)等寥寥几家。
机会缩减的同时,打新投资收益率也不断下降。
从保险公司来看,记者据WIND资讯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的最新市值(考虑分红再投资)和锁定股票浮盈分别仅为7883.6万和2535.9万、1.1亿和2786.1万、1.4亿和3683.5万元。
“这样的打新成绩的确(比去年)差了很多。”王小罡称,“其实打新从来不可能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它所起的作用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不会是雪中送炭。”
对于下半年保险资金在债市、股市和包括基建、物业等另类投资方面的动向,王认为,可以确定的是在第三者上的比例肯定会扩大,“所不确定的是债市和股市,这都会因时而变。”
(本报实习记者杨颖桦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