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话与危机时刻伴随 民企上市公司冰火两重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19:22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朱军平 报道 11月6日,民营企业阿里巴巴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融资15亿美元,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之最,市值超过200亿美元,并成为今年港股新股王,创造了暴富神话。 持续两年的牛市,加上暴富神话的诱惑,使民营企业对于上市更加“情有独钟”。然而,目前国内民企上市公司并非一帆风顺,“神话”与危机时刻伴随。 扎堆上市 民营企业上市有几个发展阶段,1992年——1995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起步阶段。1992年第一家民营企业ST深华源进入证券市场,揭开了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 1997——1999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民营企业上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5月开始我国上市方式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由主承销商选择、辅导和推荐企业,由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2006年以后,我国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呈加速趋势。 今年第三季度,深圳中小企业板就吸引了35家企业上市,几乎相当于今年上半年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数量的总和。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中,7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同时,更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在门外排队等候。 资料显示,自去年6月19日中国股市IPO重新开闸后,已有113家公司完成IPO,而民营企业达到55家。在这113家公司中,89家为中小企业板公司,而其中的55家民营企业公司更是全部来自中小企业板。截至到2006年底,有近200家内地民营企业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占据在港上市内地企业数量的半壁江山。 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大批内地民营企业便掀起了赴香港上市集资高潮。内地民营企业到境外市场融资的步伐在今年也有所加快,截至今年7月7日,摩根士丹利共承销10家内地民营企业在境外市场的IPO。 借助壳源 近三年来,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显著增长,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数量首次超过上市新股数量,这主要与发生大量的买壳上市有关。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海外上市成了新亮点。 借壳上市以其成本低、程序简单已经成为民营企业上市最常用的方法。 在美国,仅柜台交易市场的壳资源就超过1000家,每家的价格一般在20万至40万美元左右。通过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方式在美国国家级市场挂牌,从正式签署协议算起,最长需要6个月,短的甚至只需要3个半月。通过这种方式上市的费用也只需40万至60万美元。 由于在OTCBB(针对中小企业及创业企业设立的电子柜台市场)进行反向收购的交易本身对企业没有量化指标方面的要求,国内民企喜欢在OTCBB市场寻求壳资源。一个在OTCBB上交易的公众公司,只需要经过6~8个星期的挂牌程序,而不需要经过SEC(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登记程序和公募程序。因为OTCBB公司已经是一个美国的公众公司,并满足了SEC对公众公司的所有要求,所以不存在SEC登记过程。同时挂牌也非资金募集过程。 据统计,1998~2000年就有42家上市公司被民企借壳。由于壳公司原有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借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整体业绩不佳,主业难以为继。 一直以来,很多民营企业羡慕国有上市公司滚滚的资金流、社会资源、管理竞争力,争先恐后地想上市。事实上,我们看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之路是非常坎坷的,“神话”与危机时刻伴随。 发展之困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上了市的民企也遭遇到了新的成长困惑,它们也染上了“大企业病”,在行业竞争的理性和市场逐步成熟下,民企却步入了中年危机,企业运营老态龙钟,业绩迅速下滑,人才大量流失,看不清下一步的方向和希望,甚至不少企业开始沉没。 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操作违规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截至到2006年8月31日,来自沪深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大股东占款有53家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占款公司85%已被ST,在53家公司中,占款余额最高的是*ST朝华,金额为170526.42万元,涉及的大股东关联公司多达19家,占用的金额从4万元至50733万元不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