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探秘万亿打新资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00:49 北京商报

  

探秘万亿打新资金
在央行不断收紧流动性的今天、在大盘股陆续回归的今天,为何市场资金如此充沛?散户、机构、热钱……这2.26万亿资金到底构成又是如何?

  商报记者 周科竞 杨雪婷 崔吕萍/文 王晓莹/图李烝/制表

  2.26万亿元人民币!这并不是2006年某省的GDP,而是建行新股申购冻结资金的金额。

  9月18日,来自建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该行网上网下共冻结申购资金2.26万亿元,刷新了此前北京银行刚刚创造的18959亿元的内地IPO历史纪录。这一数字,已经相当于2006年中国GDP的近1/9。

  “这说明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不无担忧地表示。在央行持续加息、银行紧缩信贷、严查违规资金入市、特别国债发行、惩罚性票据频发等大背景下,市场资金趋紧。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打新资金呢?巨量资金来自何方?

  新近成为股民的小赵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东拼西凑用来打新股的十几万块钱居然中了两个建行的签。“以前听人说大盘股的中签率很高,现在发生在我身上了。”

  新股申购

  高收益零风险

  像小赵这样的新手抱着求稳的心态打新股的不在少数,与其他股票相比,打新股的一大特点就是低风险、高收益。

  以北京银行为例:

  以12.5元发行后,北京银行上市首日最高摸至25元,涨幅高达100%,即使按照首日开盘价23元计算,涨幅也达到了84%。而资金申购的中签率为0.78%,也就是说,每申购12.82万股北京银行,将能中签1000股原始股,获得收益10500元,总共投入资金计12.82×12.5=160.25万元,实际收益率为0.655%,而这一过程仅需要3天时间。按照每周申购一只新股计算,每年申购50只,则新股申购的年化收益率已经高达32.75%,而这一切都毫无风险。难怪有如此多的资金疯狂涌入。

  据统计,2007年至今,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业开盘溢价率分别为100%和209%。按上市当日收盘价计算的平均溢价率则分别是主板111%、中小板218%。

  显然,新股巨大的涨幅成了吸引天量资金的巨大动力。

  “只要新股申购的预期收益率高于贷款成本,那么参与新股申购的资金量就会持续增加,而不会减少。”分析人士称。

  大盘绩优股

  受热钱追捧

  除收益之外,从上市公司自身资产状况而言,绩优股引发热钱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以近期回归A股的4只股票为例,其中神华与中石油为能源股,北京银行与建行为金融板块,都是较为优质的指标股,有长期持有的战略投资价值。而金融板块是从2006年起这波牛市的领涨板块之一。

  另外次债风波渐平息、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以及抵御信用风险等三大方面的改善为建行回归扫平道路。

  建行中报显示,2007年上半年,建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资产质量在国内四大行中继续居于首位。全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34.10亿元,比上年末下降9.89亿元;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下降0.34%至2.95%。

  “在股指高位震荡的时候,很多资金都开始趋稳。此时打新股就成了很多资金的选择,尤其是像建行这样的大盘优质蓝筹。由于其发行规模较大,中签率也会提升,因此会受到资金的热烈追捧。”郭田勇称。

  巨额资金来自何方?

  巨量申购资金与日益增多的个人投资者不无关系。

  以7月12日结束发行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蓉胜超微、高金食品4只新股为例,4只新股的网上冻结资金总计达到1.58万亿,申购户数达到347万户,相比去年同期类似的发行案例,户数增加了50%以上,资金总量则增长150%。

  统计数据显示,建行有效申购户数为220万户,冻结资金16467亿元。

  不过,从资金构成来看,机构才是申购资金的大头。

  据介绍,目前活跃在打新股市场上的包括符合证监会规定条件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以及QFII等机构投资者。

  根据建行网下申购发售结果,有以中国人寿为首的433家机构参与了网下申购。冻结资金达到了6140亿元,平均每家机构冻结资金超过1/4亿元。

  而囤积在券商或者其他机构手中的自用资金也在新股网上申购中充当着主力的角色。

  公开资料显示,在9月19日北京银行上市首日,中信建投证券公司北京市三里河路证券营业部卖出北京银行股票成交额为6.96亿元,以当日该公司中间价23.2元计算,成交股数约为3000万股。以北京银行中签率0.78%、发行价12.5元计算,该营业部参与申购的资金约为480亿元。

  此外,一些打新资金甚至在新股申购与货币基金中来回游走,没新股申购时就购入货币基金,有新股申购立即撤出资金。

  9月14日,回购市场成交量放量至4444亿元,创历史最大成交量。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是机构为建行等3只新股的发行提前筹备资金造成的。“目前资金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基金和保险等跨市场机构,融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打新股。”一交易员称。

  由于看空的私募目前不少是空仓或者仓位非常低,因此其也将资金从二级市场撤出用于申购新股。

  当然,打新股的队伍中还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

  据统计,2006年5月恢复新股发行到今年3月中旬,上市公司一共参与新股网下申购和老股票再融资次数达到157次。新股发行得到广大上市公司追捧,绝大多数新股网下配售的结果公告中,都会找到上市公司的影子。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数百亿上市公司的“闲置”或“专门”资金放在打新股。

  9月17日,刚刚扭亏为盈的TCL就公告称,拟用不超过1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在一级市场进行A股新股申购业务。

  数千亿资金“混业经营”

  截至9月7日,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为80295亿元,接近其1/3资金的流动性对于股市的影响不言而喻。

  “确实有大量的投资者游走于一、二级市场之间,这些人很难说是利用新股申购的空余时间炒股票,还是利用炒股票的空当申购一下新股。这样的资金不在少数。”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孙鹏预测称,一、二级市场混业经营的资金处于3000亿元至6000亿元之间。

  按照其设想,在股市尚没有如此火热的时候,一级市场申购资金大约为3000亿元到6000亿元之间,而这部分资金显然是由一、二级市场投资者混合而成。而到了股市开始低迷但新股申购仍有收益的时候,申购资金大约将为2000亿元到4000亿元,而此时二级市场投资者已经悉数被套,这部分资金应该是一级市场的专业资金。再到股市异常低迷的时候,新股开盘开始低于发行价格,此时新股发行困难,申购资金几乎消失,可以理解为此时一级市场资金已经撤退,所以在本次牛市之前,可以理解为一级市场专业资金2000亿元至4000亿元,一、二级市场混业经营资金1000亿元至200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通过基金进入的新资金主要来源于广大储户,这部分资金主要以购买基金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而他们主要为间接的二级市场投资者;通过股市进入的新资金主要是敢于炒股的投资者,他们在股市中的收益很高,一般来说,他们目前不会过多参与一级市场申购,因为他们觉得不划算;通过一级市场进入资本市场的主要是极其厌恶风险的信贷资金,这部分资金量可能很大,对收益的预期并不过高,但对于风险的厌恶程度却极高,这部分资金不会进入二级市场;而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进入的新资金也都有明确的投资方向,很难做到一、二级市场兼顾。

  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证监会似乎在有意将几只陆续回归的大盘股发行时间首尾相接。9月11日,北京银行申购日;9月20日建设银行申购资金解冻日,当天正好是中海油服认购日;9月25日,中海油服申购资金冻结日也恰好是神华能源认购日。也就是说,万亿的打新资金将处于一个有序的循环中。

  紧缩货币政策难挡打新大潮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造成冻结资金频创新高的根本原因依然是流动性过剩。

  从宏观面上说,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超1万亿美元,这些由外贸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让央行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经过乘数效应的扩大作用,造成国内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流动性过剩。

  为了对冲市场上的流动性,2006年4月至今,央行已连续小幅度加息7次,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后,目前12.5%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历史最高点13%之间仅有一步之遥,加上央行每周例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的票据对冲,央行的政策一步步收紧。而同时财政政策出手收缩流动性也是频频,从发行1.5万亿元特别国债再到向社会公开发行2000亿元特别国债,市场似乎应该处于冷冻期了。

  但,结果并非如此。

  来自中登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最近每天新股民和新基民的开户数都在20万户以上,以平均每户3万元计,每周新增的资金在600亿元以上,全月新增的资金数量超过2500亿元。这部分流动性加上央票释放的流动性以及外贸顺差,9月新增的流动性为7520亿元,减去回收的流动性4500亿元,也就是说,9月份市场新增资金3020亿元。

  央行公布的8月份金融运行的有关数据亦显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下降,储蓄存款增幅已连续7个月下降,这表明央行小幅加息后对存款回笼并无多少吸引力,可见国内流动性过剩局面还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但流动性过剩并非国内独有现象,从国际层面上看,格林斯潘时代的低利率政策让过多的美元在全球流动,虽说在伯南克时代联邦基准利率在逐渐上调,但一场次级债的风波阻断了加息的上升通道,美联储近日利率下调的举措又将让弱势美元重现,助推

人民币升值,让国际套利热钱更有进入中国的意愿;再加上日本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长期实施零利息政策让全球套利资金也纵横驰骋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虽说中国资本账户目前尚并未开放,但国际游资的进入途径是无孔不入的,这些国际游资和合格的境外投资者共同形成了进入A股市场的外部资金。也就是说,A股资金量的急剧壮大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局面的一种反映。

  记者观察

  巨额资金云集一级市场

  弊多利少

  大量资金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并不利于我国金融领域的长久健康发展,一次一次地申购新股,仅仅是短期投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价值,仅仅能够起到财富转移的效果。

  新股申购不同于二级市场投资,其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支撑新股申购收益的全部来源于更多的资金量,也就是说,想获得更多的新股申购收益,就要不断地增加新股申购资金。

  如果新股申购资金全部来自于自有资金,倒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借道流入一级市场,对于年化收益率高达20%以上毫无风险的一个投资项目,肯定比有风险的企业贷款更能获得银行的支持。虽然明令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但是信贷资金流入一级市场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不少上市公司也纷纷动了“凡心”,*STTCL便要出资10亿元参与新股申购,对于一家*ST的上市公司,或许真的能够依靠新股申购扭转颓势,但一边打新股,一边再融资,或许不太厚道。

  如果所有上市公司都不干活了,大家都去打新股,所有银行也都不给企业放贷了,全部用资金支持新股申购,这景象一定更加壮观,但这将彻底打垮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一蹶不振。所以,巨资新股申购并不可取,不如彻底降低其收益水平,减少新股申购资金。随便说个办法抛砖引玉,新股发行,20%由社保资金认购,10%由残联认购,10%由妇联认购,10%由希望工程认购,10%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民政府认购,剩下40%由一级市场申购。如果照此实行,要想维持目前的收益率水平,申购资金将由2万亿元降低至8000亿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