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交行A股招股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 12:32 新浪财经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重要项目分析

  (一) 资产结构变动分析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的总资产分别为11,417亿元、

  14,211亿元和17,163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24.5%和20.8%。本行资产的主要组成

  部分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及证券投资,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行贷款和垫款净

  额及证券投资分别占总资产的53.0%和23.1%。

  1、 发放贷款和垫款

  贷款和垫款是本行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

  月31日,贷款和垫款净额分别为6,328亿元、7,659亿元和9,091亿元,分别占本行

  总资产的55.4%、53.9%和53.0%。

  (1) 按客户类型划分的贷款和垫款

  本行贷款和垫款由企业贷款和垫款(包括票据贴现)以及个人贷款和垫款组成。

  企业贷款和垫款是本行贷款和垫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04年、2005

  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企业贷款和垫款分别为5,557亿元、6,744亿元和7,999

  亿元,分别占本行贷款和垫款总额的86.6%、86.6%及86.4%。本行企业贷款和垫

  款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内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以及本行侧重于发展中

  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优质公司客户、增加产品种类并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从而实

  现企业贷款业务有效益的增长。

  贴现贷款是本行企业贷款和垫款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贴现包括金融机构承

  兑票据贴现和商业承兑票据贴现。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

  票据贴现分别为439亿元、669亿元和728亿元,分别占本行企业贷款和垫款总额

  的6.8%、8.6%及7.9%。本行2005年较2004年票据贴现业务大幅增长,主要原因

  是客户对该类业务需求旺盛,国内票据业务市场活跃;2006年较2005年票据贴现

  业务增长放缓,占比有所下降,主要是在央行窗口指导下,本行主动进行业务结

  构的调整。

  企业贷款和垫款是本行贷款和垫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04年、2005

  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企业贷款和垫款分别为5,557亿元、6,744亿元和7,999

  亿元,分别占本行贷款和垫款总额的86.6%、86.6%及86.4%。本行企业贷款和垫

  款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内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以及本行侧重于发展中

  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优质公司客户、增加产品种类并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从而实

  现企业贷款业务有效益的增长。

  贴现贷款是本行企业贷款和垫款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贴现包括金融机构承

  兑票据贴现和商业承兑票据贴现。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

  票据贴现分别为439亿元、669亿元和728亿元,分别占本行企业贷款和垫款总额

  的6.8%、8.6%及7.9%。本行2005年较2004年票据贴现业务大幅增长,主要原因

  是客户对该类业务需求旺盛,国内票据业务市场活跃;2006年较2005年票据贴现

  业务增长放缓,占比有所下降,主要是在央行窗口指导下,本行主动进行业务结

  构的调整。

  工业。本行对工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和垫款的比重最高。截至2004年、2005

  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对工业的贷款分别为1,933亿元、2,266亿元和2,550亿

  元,分别占本行企业贷款和垫款总额的34.8%、33.6%及31.9%。本行对工业的贷

  款,主要为对石油化工、电子仪表、钢铁、机械及轻工等行业企业的贷款。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本行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贷款主要是对从事交通项目的

  企业(包括公路、铁路及航空运输)的贷款。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

  月31日,本行对运输行业的贷款分别为455亿元、639亿元和953亿元,分别占本

  行企业贷款和垫款总额的8.2%、9.5%及11.9%。该类贷款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

  的政策倾斜以及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投资需求巨大。

  服务业。本行对服务业贷款主要包括对商务服务企业、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

  企业的贷款。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对服务业的贷款分别

  为400亿元、563亿元和775亿元,分别占本行企业贷款和垫款总额的7.2%、8.4%

  及9.7%。伴随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本行服务业贷款近年

  来增长较快。本行已充分关注到服务业贷款快速增长趋势,将继续监控并按需适

  时加强专项管理。

  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对批发业的贷款分别为581亿元、619

  亿元和753亿元,分别占本行企业贷款和垫款总额的10.5%、9.2%及9.4%。本行

  对批发业贷款采取在总量控制下加强结构调整的政策,对行业内企业采取进一步

  细分管理,注重企业自身表现,同时本行对于票据业务的调控也影响了对该行业

  的贷款。

  房地产。本行对房地产行业贷款主要是对各类型房地产项目(包括住宅、办

  公楼宇及其它物业)的开发商的贷款。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

  本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分别为655亿元、632亿元和707亿元,分别占本行企业

  贷款和垫款总额的11.8%、9.4%及8.8%。房地产行业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

  本行亦已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并降低其在企业贷款和垫款总额中的比重。

  (3) 按产品划分的个人贷款和垫款

  按揭贷款。按揭贷款是本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本行侧重在

  经济发达地区的规范市场中拓展该类业务。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

  日,本行按揭贷款分别为646亿元、793亿元和928亿元,分别占本行个人贷款总

  额的75.3%、76.2%及73.5%。由于2006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以及本

  行主动对部分地区按揭贷款业务进行限制以控制风险,本行2006年按揭贷款占比

  较2005年有所下降。

  营运资金贷款。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营运资金贷款

  (包括中期及长期营运资金贷款和短期营运资金贷款)分别为146亿元、190亿元

  和255亿元,分别占本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的17.0%、18.2%及20.2%。该类贷

  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本行加大了对小企业和私人业主

  贷款的力度。

  个人营运资金贷款包括了个人周转性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临时贷款等,为控

  制风险,该类贷款一般需要提供抵质押物。

  汽车贷款。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汽车贷款分别为50

  亿元、36亿元和36亿元,分别占本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的5.9%、3.5%及2.9%。

  该类贷款的减少主要是本行针对中国汽车贷款风险相对较高而采取了减少发放

  汽车贷款的政策所致。

  信用卡贷款。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信用卡贷款分别

  为1.1亿元、6.9亿元和20.3亿元,分别占本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的0.1%、0.7%

  及1.6%。本行信用卡贷款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本行将信用卡作为重点业务,

  在该领域同汇丰银行深入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请参见本招股说明书“第六

  章本行的业务”。

  存单质押贷款。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存单质押贷款

  分别为9.2亿元、8.5亿元和13.4亿元,分别占本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的1.1%、

  0.8%及1.1%。本行通过理财产品质押发放贷款并拓展了相应理财产品的范围,

  该类业务的稳定增长反映了客户对投资意识的不断增强。

  (4) 贷款到期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行一年内到期的贷款和垫款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

  62.7% 。本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中五年后到期的贷款和垫款占贷款和垫款总额

  10.1%,主要是按揭贷款。

  (5) 借款人集中度

  根据我国银行业有关监管要求,向单一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本行

  资本净额的10%。目前,本行符合有关借款人集中度的监管要求。

  (6) 按地区划分的贷款和垫款

  本行重视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业务,特別是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

  珠江三角洲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行对华东、华中及华南和华北地区

  的贷款分别占本行客户贷款总额的41.2%、19.7%和17.7%。

  (7) 按担保类型划分的贷款和垫款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抵质押贷款分别占本行客户贷

  款总额的41.9%、43.0%和42.8%。本行对抵质押品一般拥有第一优先担保权益。

  本行接受的抵质押品类型包括房地产、汽车、机器及其它可动产、国债和金融债

  券。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行绝大部份抵质押贷款以房地产及土地使用权作抵

  押。本行会对抵质押品设定不同的抵质押率,并会聘请外部专业评估机构对抵押

  品进行评估(请参见本招股说明书“第七章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

  本行非常关注借款人自身的现金流情况,一直控制保证贷款的发放,对担保

  人履行与借款人同样的审查程序(请参见本招股说明书“第七章风险管理和内

  部控制”的相关内容)。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保证贷款

  分别占本行客户贷款总额的38.0%、35.7%和34.1%。

  本行一般只向行业内大型公司提供信用贷款,该等公司一般具有良好的信贷

  记录且信用评级达到本行内部10级信贷评级的第一至五级(请参见本招股说明书

  “第七章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

  月31日,本行信用贷款分别占本行客户贷款总额的20.1%、21.3%和23.2%。

  (8) 按单笔贷款规模划分的企业贷款

  (9) 按货币划分的贷款和垫款

  本行贷款和垫款主要为人民币贷款。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

  日,人民币贷款分别占本行贷款和垫款总额的88.7%、89.3%和90.2%。

  2、 贷款质量

  (1) 贷款五级分类和监管口径准备金的计提

  招股说明书

  为满足我国监管规定和日常管理的要求,本行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的五级分类制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次级、

  可疑和损失类的贷款为不良贷款。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

  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

  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

  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

  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为满足我国监管规定和日常管理的要求,本行根据《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的规定分别计提监管口径的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

  根据《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的规定,一般准备的计提范围为承担风险和

  损失的资产,具体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

  现、银行承兑汇票贷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拆出资金等,一

  般准备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的规定,本行按五级分类的贷款分别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

  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

  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关注类贷款分别为983亿元、

  925亿元和723亿元,分别占管理层报表下贷款总额的15.5%、12.3%及8.0%。本

  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及占比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本行选择优质客户以确保新增

  贷款质量以及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贷款质量。本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关注类

  贷款的管理,具体措施请参见本招股说明书“第七章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

  相关内容。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86亿元、

  181亿元和18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2.93%、2.40%和2.01%。本行不良贷款

  余额和比率的持续下降反映了本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果(请参见

  本招股说明书“第七章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2) 不良贷款

  ①不良贷款变动情况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本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6亿元,比2004年1月1日减少

  516亿元,不良贷款大幅减少主要是因为本行2004年财务重组时,集中处置了530

  亿元不良贷款。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本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1亿元,比2004年12月31日减

  少5亿元。其中,2005年当年新增不良贷款为55亿元,显著低于2004年的118亿元,

  体现了本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果。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0亿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

  其中,2006年当年新增不良贷款为56亿元,与2005年的新增数量基本相当,主要

  原因是本行持续保持审慎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

  ②按行业划分的企业不良贷款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80

  亿元、171亿元和168亿元,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3.3%、2.6%和2.2%。本行

  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及比率持续下降反映了本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

  成果。

  本行企业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对工业和批发业的贷款,截至2006年12月31

  日,工业和批发业不良贷款分别占本行企业不良贷款总额的43.8%和19.5%。住

  宿餐饮业和零售业不良贷款比率较高,主要是这两个行业历史上部分企业经营状

  况较差所致。本行一直非常关注对这两个行业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贷款的管理,不

  良贷款比率持续下降。

  ③按产品划分的个人不良贷款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个人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0.6%、

  0.9%和1.0%。本行2005年个人不良贷款比率较2004年有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

  汽车贷款不良贷款增长较快,本行已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加强对该类贷款的管理。

  本行2006年个人不良贷款比率较2005年略有提高,主要原因是伴随本行信用卡业

  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有所增长。

  ④按担保方式划分的不良贷款

  ⑤按区域划分的不良贷款

  ⑥按客户划分的十大单笔不良贷款

  (3) 贷款损失准备

  根据现行会计政策,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影响贷款或贷款组合的未来现金流量

  的事件已经发生且该等事件的财务影响可以可靠计量,本行确认该等贷款或贷款

  组合发生减值,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政策的详细说明,

  请参见本招股说明书“第十一章财务会计信息三、主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①贷款损失准备变动情况

  本行贷款损失准备由2004年1月1日的389亿元减少至2004年12月31日的86亿

  元,主要原因是2004年财务重组整体处置不良贷款时,动用334亿元贷款损失准

  备金用于核销不良贷款。

  本行贷款损失准备由2004年12月31日的86亿元增加至2005年12月31日的127

  亿元。2005年当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为50亿元,略高于2004年的45亿元,反映

  了本行2004年财务重组及采取一系列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后,贷款资产质量得

  到有效控制。

  本行贷款损失准备由2005年12月31日的127亿元,增加至2006年12月31日的

  171亿元。2006年当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为62亿元,高于2005年的50亿元,主

  要原因是本行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

  ②按借款人类型划分的贷款损失准备

  ④贷款五级分类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

  (4) 贷款逾期情况

  (5) 重组贷款

  重组贷款是指通过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及其从属合同,对原不良贷款合同要素

  作出修订的贷款,贷款重组通常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借款人如期还款能力的恶

  化而发生,重组过程中,本行会要求借款人及/或其担保人(如有)偿付部分本

  息,或要求额外的抵押品,以降低重组贷款的风险。本行会对重组后贷款(转换

  借款主体的重组除外)实施六个月的监视期,期内借款人的业务营运及贷款本金

  和利息的偿付会被本行的资产保全部密切监视。六个月监视期过后,若借款人的

  业务营运正常,能够按重组条款定期偿付本息,并且经重组的不良贷款其他方面

  符合贷款分类原则下“关注”或“正常”类别的规定,经重组的不良贷款便可能

  被提升为“关注”或“正常”类别。

  3、 证券投资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证券投资分别为2,475亿元、

  3,145亿元和3,971亿元,分别占本行总资产的21.7%、22.1%和23.1%。本行的证

  券投资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应收款项—债券投资。

  本行主要投资及交易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以(1)实现本行资产的稳定性

  及多元化,(2)保持充裕的备用流动性以满足本行的资金需求,(3)丰富本行利

  息收入来源。

  本行的人民币证券投资主要包括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其中国债和

  金融债券为本行主要的投资品种。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

  持有的国债占本行证券投资总额的27.9%、24.9%和25.6%;本行持有的金融债券

  占本行证券投资总额的41.8%、50.1%和47.0%。

  4、 本行资产的其它组成部分

  本行资产的其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指库存现金和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及其

  他款项;

  存放同业款项包括境内存放同业款项和境外存放同业款项;

  拆出资金包括拆放境内外银行和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款项;

  衍生金融资产主要为利率衍生工具和货币衍生工具相关资产;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包括已购入并根据协议将于日后售出的债券和贷

  款等资产;

  应收利息包括贷款及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债券投

  资及其他项目的应收利息收入;

  长期股权投资包括本行对境内外控股子公司和联营公司的投资及其

  他股权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皆有而持有的房

  地产;

  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包括房屋建筑物、电子设备、交通工具、器具

  及设备、固定资产装修和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土地使用权及世博会协议权利;

  递延所得税资产包括因贷款损失准备、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尚未取

  得税务批复资产核销、预计负债、未利用可抵扣亏损、可供出售债

  券公允价值变动、尚未发放的工效挂钩工资、资金结息日与基准日

  之间利息收支及其他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它资产包括存出保证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资

  产、抵债资产等。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除贷款和垫款、交易性金融资

  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外和应收款项—债券投资以外的其他资产分别为2,614亿

  元、3,407亿元和4,100亿元,分别占本行总资产的22.9%、24.0%和23.9%。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分别

  为1,284亿元、1,400亿元和2,532亿元。该类款项2006年12月31日较2005年12月31

  日有显著增长,主要是由于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随存款规模增长及法定存款准备

  金缴存比例的提高而增长所致。

  本行存放同业款项于2005年12月31日为344亿元,较2004年12月31日的89亿

  元有显著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2005年7月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后,部分

  募股资金暂存同业所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本行衍生金融资产为3亿元,较2004年12月31日有显

  著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本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由2004年12月31日的294亿元,增长至2005年12月31

  日的707亿元,主要是由于根据资金市场变化,将吸收的同业存放款项投放于收

  益较高、风险较低的国债买入返售业务所致。该类资产于2006年12月31日降至313

  亿元,主要是由于买入返售国债受同业融资需求下降,资金市场波动影响而减少

  所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本行应收利息为50亿元,较2004年12月31日有显著增

  长,主要是由于2005年本行增加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规模,相应可供出售

  金融资产应收利息增加所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本行长期股权投资为14亿元,较2004年12月31日有显

  著增长,主要是由于境外子公司2005年股东权益增加,本行按权益法核算导致长

  期股权投资相应增长。此外,2005年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本行新

  增对交银施罗德的投资。

  本行投资性房地产由2005年12月31日的7亿元降至2006年12月31日的1亿元,

  主要是由于本行下属纽约分行、香港分行于2006年度处置出售投资性房地产所

  致。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行无形资产为8亿元,较2005年12月31日有明显增

  长,主要是由于本行于2006年新增世博会协议权利所致。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递延所得税资产分别为65亿元、

  16亿元和46亿元。2005年12月31日较2004年12月31日减少74.9%,主要是由于本

  行于2005年度利用可抵扣亏损而将未利用可抵扣亏损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转

  入所得税费用所致;2006年12月31日较2005年12月31日增长180.3%,主要是由于

  本行2006年度贷款损失准备及尚未取得税务批复资产核销的增长所致。

  (二) 负债结构变动分析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总负债分别为10,901亿元、

  13,392亿元和16,277亿元。吸收存款占本行负债的比重最大,截至2004年、2005

  年及2006年12月31日,吸收存款分别为10,249亿元、12,145亿元和14,136亿元;

  占本行总负债的94.0%、90.7%和86.8%。

  1、 吸收存款

  (1) 按客户类型划分的吸收存款

  公司存款是本行吸收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

  月31日,本行的公司存款分别为5,862亿元、6,596亿元和7,904亿元,分别占本行

  吸收存款总额的57.2%、54.3%和55.9%。本行公司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较高,分

  别占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公司存款总额的68.2%、64.2% 和

  62.9%。公司存款中定期存款增长较快,主要是由于企业更加注重投资回报率以

  及本行对存款波动性的控制,而对协议存款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定期存款的

  增长。

  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的个人存款分别为3,713亿元、

  4,372亿元和4,979亿元,分别占本行吸收存款总额的36.2%、36.0%和35.2%。截

  至2005年12月31日,本行个人定期存款占本行个人存款总额的60.8%,较2004年

  12月31日的56.9%有明显提高,主要由于本行于2005年推出一系列理财产品业务,

  使当年定期存款较2004年有较大增长。2006年由于股票市场异常活跃,本行个人

  存款增长速度在当年有所放缓,占个人存款总额比例有所下降。

  存入保证金主要为保证金存款,这些保证金存款大部分与本行的开出信用

  证、承兑和担保业务以及个人理财有关。

  (2) 按区域划分的吸收存款

  本行侧重于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拓展业务。本行来自华东、华中及华南地

  区和华北区的存款分别占本行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存款总额的37.5%、20.5%

  和18.1%。

  (3) 按货币划分的吸收存款

  本行绝大部分吸收存款以人民币计价。截至2006年12月31日,以人民币计价

  的本行吸收存款为12,796亿元,占本行吸收存款总额的90.5%。

  (4) 按到期日划分的吸收存款

  2、 本行负债的其它组成部分

  本行负债的其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各项:

  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包括境内外同业存放款项及境内其他

  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拆入资金包括从境内外银行和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拆入款项;

  交易性金融负债包括沽空交易用证券头寸和可转让存款证;

  衍生金融负债主要为利率衍生工具和货币衍生工具相关负债;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包括已卖出并根据协议将于日后回购的证券类

  资产;

  应付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内退人

  员薪酬,住房补贴;

  应交税费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其他;

  预计负债包括未决诉讼损失和案件预计损失;

  应付利息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交易性金

  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款和吸收存款的应付利息;

  应付债券为本行发行的 120 亿元次级定期债务及其应付利息;

  递延所得税负债包括可供出售债券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公

  允价值变动、贷款损失准备及其他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1-1-267

  负债;

  其他负债包括转贷款资金、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股利等。

  招股说明书

  截至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2月31日,本行除吸收存款之外的其它负债分

  别为652亿元、1,248亿元和2,141亿元,占本行总负债的6.0%、9.3%和13.2%。

  截至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2月31日,本行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分别为164亿元、503亿元和1,280亿元。本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在2005

  年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2005年3月人民银行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后,

  本行为了满足贷款及投资等业务增长对资金的需求,加大了吸收同业及其他金融

  机构的存款力度所致;本行该类款项在2006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本行为了满足贷

  款及投资业务增长对资金的需求,加大了吸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力度所

  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本行拆入资金为316亿元,较2004年12月31日的127

  亿元有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本行拓展贴现业务,2005年转贴现融资规模相应扩

  大所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本行交易性金融负债为93亿元,较2004年12月31日有

  明显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所属香港分行增发存款证所致。

  截至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2月31日,本行衍生金融负债分别为6亿元、3

  亿元和6亿元。2005年12月31日较2004年12月31日减少47.8%,主要是由于本行衍

  生金融工具相关价值变量的变动所致;2006年12月31日较2005年12月31日增长

  88.7%,主要是由于本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增长及其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行应付职工薪酬为22亿元,较2005年12月31日有显

  著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实行工效挂钩,绩效工资总额与利润挂钩,2006年工资

  总额随利润增长而增长所致。

  截至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2月31日,本行应交税费分别为7亿元、17亿

  元和38亿元。2005年12月31日较2004年12月31日增长152.6%,主要是由于本行

  2005年度较2004年度实现利润总额的增长,以及因实施财务重组中出现应税亏损

  在2004年度免于缴纳应纳所得税所致;2006年12月31日较2005年12月31日增长

  121.8%,主要是由于本行2006年度较2005年度实现利润总额的增长,及2006年度

  尚未取得税务批复资产核销形成的纳税调增额所致。

  招股说明书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行其他负债为110亿元,较2005年12月31日有显著

  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2005年7月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后,自应付本行股

  东的股利款中代扣国有股减持款并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但截至2006

  年12月31日止,该代扣款项尚未划付所致。

  二、利润表重要项目分析

  (一) 经营业绩

  本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95亿元和127亿元。

  本行净利息收入主要受本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与计息负债成本的差额,以及这

  些资产和负债的平均余额所影响。这些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和计息负债的平均

  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和利率政策的影响。尤其对于人民币贷

  款和存款,以及低于特定金额的外汇存款,人民银行都为其设定基准利率并不定

  期修订。本行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和计息负债的平均成本也受我国其它货币政

  策、宏观经济状况、市场竞争和资金需求状况的影响。

  1、 利息收入

  本行利息收入(含投资类证券利息收入)从2005年的497亿元增长至2006年

  的645亿元,增幅为29.6%。增长主要由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从2005年的11,857亿

  元增长至2006年的14,435亿元;同时也得益于本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从2005年

  的4.13%提高至2006年的4.39%。

  (1) 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

  本行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从2005年的360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453亿元,增幅

  为25.8%。增长主要是由于贷款及垫款平均余额从2005年的6,885亿元增长至2006

  年的8,198亿元,增长了19.1%;也得益于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从2005年的5.23%

  提高至2006年的5.53%,增幅为30个基点。贷款及垫款平均余额的增长的原因是

  贷款业务的发展;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上升,主要由于人民银行先后两次上调

  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2) 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

  本行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从2005年的32亿元增

  长至2006年的59亿元,增幅为83.9%。增长主要是由于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

  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收益率从2005年的2.99%提高至2006年的4.28%,增幅为129

  个基点;也得益于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余额从2005年的

  1,094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371亿元,增长了25.2%。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

  返售金融资产平均收益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2006年市场利率的上升以及美元加

  息;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余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可用资

  金增加。

  (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

  本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从2005年的18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21亿元,

  增幅为15.5%。增长主要由于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从2005年的1,248亿元增

  长至2006年的1,462亿元,增长了17.1%;但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收益率从2005

  年的1.45%下降至2006年的1.43%,减少了2个基点,部分抵消了上述增幅。存放

  中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存款增加;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收益

  率在2005年及2006年基本持平。

  (4) 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利息收入

  本行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利息收入从2005年的7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06亿

  元,增幅为34.5%。增长主要是由于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平均余额从2005年的2,630

  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3,528亿元,增长了34.2%;也得益于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平均

  收益率从2005年的3.01%增长至2006年的3.02%,增加了1个基点。投资类证券及

  其它平均余额的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可用资金增加;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平均收益率

  在2005年及2006年基本持平。

  2、 利息支出

  本行利息支出从2005年的184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247亿元,增幅为34.4%。

  增长主要由于计息负债平均余额从2005年的11,801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3,987亿

  元;也由于本行计息负债平均成本从2005年的1.56%提高至2006年的1.73%。

  (1)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

  本行吸收存款利息支出从2005年的16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216亿元,增幅为

  27.3%。增长主要由于吸收存款平均余额从2005年的11,162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

  12,966亿元,增长了16.2%;以及吸收存款平均成本从2005年的1.52%提高至2006

  年的1.66%,增幅为14个基点。客户存款平均余额的增长主要由于本行存款业务

  发展所致;客户存款平均成本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人民银行上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

  率。

  (2) 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利息支出

  本行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利息支出从2005年的9亿元增长至2006

  年的26亿元,增幅为191.3%。增长主要是由于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平

  均余额从2005年的520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025亿元,增长了97.4%;以及同业

  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平均成本从2005年的1.71%提高至2006年的2.52%,

  增幅为81个基点。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平均余额的增长主要由于为满

  足贷款及投资业务增长对资金的需求,本行加大了吸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

  款;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平均成本的提高主要由于市场利率提高。

  (3) 发行债券利息支出

  本行发行债券利息支出从2005年的5.6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5.7亿元,增幅为

  2.7%。增长主要是由于次级债平均成本从2005年的4.65%提高至2006年的4.78%,

  增幅为13个基点;次级债平均余额2005年与2006年保持一致。人民银行上调人民

  币存款基准利率使得浮息次级债平均成本提高。

  3、 净利息收入

  由于上述原因,本行净利息收入(含投资类证券利息收入)由2005年的313

  亿元增加至2006年的397亿元,增幅为26.7%。

  4、 净利差

  本行2006年的净利差为2.66%,而2005年为2.57%。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与截至2004年12月31日止年度比较

  1、利息收入

  招股说明书

  本行利息收入(含投资类证券利息收入)从2004年的398亿元增长至2005年

  的497亿元,增幅为25.1%。增长主要由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从2004年的9,722亿

  元增长至2005年的11,857亿元;同时也得益于本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从2004年

  的3.94%提高至2005年的4.13%。

  (1) 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

  本行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从2004年的283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360亿元,增幅

  为27.4%。增长主要由于贷款及垫款平均余额从2004年的5,734亿元增长至2005年

  的6,885亿元,增长了20.1%;也得益于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从2004年的4.93%

  提高至2005年的5.23%,增幅为30个基点。贷款及垫款平均余额的增长主要是由

  于良好的宏观经济以及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的提高主要

  由于人民银行提高了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也得益于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

  的上限,使本行风险定价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 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

  本行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从2004年的24亿元增

  长至2005年的32亿元,增幅为34.1%。增长主要是由于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

  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收益率从2004年的2.42%提高至2005年的2.99%,增幅为57

  个基点;也得益于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余额从2004年的

  983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1,094亿元,增长了11.4%。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

  返售金融资产平均收益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美元利率大幅上升所致;存放同业及

  其它金融机构款项平均余额的增长原因主要是可用资金增加。

  (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

  本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从2004年的18.5亿元减少至2005年的18.1亿

  元,减幅为2.1%。减少主要由于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收益率从2004年的1.66%

  下降至2005年的1.45%,减少了21个基点;但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从2004

  年的1,118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1,248亿元,增长了11.6%,部分抵消了上述减幅。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收益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存放中

  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存款增加。

  (4) 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利息收入

  招股说明书

  本行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利息收入从2004年的58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79亿元,

  增幅为35.6%。增长主要是由于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平均余额从2004年的1,887亿元

  增长至2005年的2,630亿元,增长了39.3%;但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平均收益率从

  2004年的3.09%下降至2005年的3.01%,减少了8个基点,部分抵消了上述增幅。

  投资类证券及其它平均余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可用资金增加;投资类证券及其它

  平均收益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在国内市场利率走低时新增投资将导致整体收益

  水平的下降。

  2、利息支出

  本行利息支出从2004年的132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184亿元,增幅为39.2%。

  增长主要由于计息负债平均余额从2004年的9,792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11,801亿

  元;也由于本行计息负债平均成本从2004年的1.35%提高至2005年的1.56%。

  (1)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

  本行吸收存款利息支出从2004年的120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169亿元,增幅为

  40.7%。增长主要由于吸收存款平均成本从2004年的1.29%提高至2005年的

  1.52%,增幅为23个基点;以及吸收存款平均余额从2004年的9,353亿元增长至

  2005年的11,162亿元,增长了19.3%。客户存款平均成本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人民

  银行提高了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以及定期存款比例提升;客户存款平均余额的

  增长主要是由于存款业务增长。

  (2) 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利息支出

  本行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利息支出在2004年及2005年基本维持

  在9亿元。增长主要是由于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平均余额从2004年的

  378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520亿元,增长了37.5%;但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

  拆入平均成本从2004年的2.36%下降至2005年的1.71%,减少了65个基点,部分

  抵消了上述增幅。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平均余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为

  满足贷款及投资业务增长对资金的需求,本行加大了吸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

  存款;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平均成本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市场利率

  下降。

  (3) 发行债券利息支出

  招股说明书

  本行发行债券利息支出从2004年的3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6亿元,增幅为

  102.9%。增长主要是由于次级债及存款证平均余额从2004年的61亿元增长至2005

  年的120亿元,增长了97.4%;以及次级债平均成本从2004年的4.52%提高至2005

  年的4.65%,增幅为13个基点。本行于2004年7月发行了人民币120亿元的次级债;

  次级债平均成本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人民银行提高了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加息使

  得浮息次级债平均成本提高。

  3、净利息收入

  由于上述原因,本行净利息收入(含投资类证券利息收入)由2004年的265

  亿元增加至2005年的313亿元,增幅为18.1%。

  4、净利差

  本行2005年的净利差为2.57%,而2004年为2.59%。

  (二) 非利息收入

  1、 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

  本行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主要包括支付结算和代理服务、银行卡服务(包

  括银行卡结算服务)、担保及承诺业务、托管业务及其它收费服务所产生的收入。

  其中:托管业务佣金及其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包括代理基金等资产托管业务

  的佣金收入,银团贷款安排与承销手续费以及融资财务顾问、咨询等业务的佣金

  收入,委托贷款手续费收入以及境外分行的代客购入、沽出股票等业务收取的手

  续费及佣金收入。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年度与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比较

  本行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从2005年的20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28亿元,增幅

  为36.1%,该增长主要来自于本行的银行卡服务、托管业务、财务顾问与咨询业

  务及代理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的发展。

  本行银行卡相关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发行的银行卡数量增加、本行的

  银行卡使用量上升、本行致力于拓展分销渠道,以及本行的银行卡渐受商户接纳

  所致。

  本行2006年托管业务佣金和其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1亿元,较2005年增加

  了4亿元,增幅为58.7%,主要原因包括:(1)本行2006年托管业务发展迅速,代

  理基金收入增长;(2)2006年本行制定了《交通银行公司、机构类客户财务顾问

  与咨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分行的财务顾问与咨询业务起到了规范和促进,

  财务顾问与咨询业务收入增加迅速;(3)本行大力拓展代理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与截至200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比较

  本行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从2004年的1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20亿元,增幅

  为24.5%。增长的主要是由于本行的银行卡服务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增长。

  本行银行卡相关收入增长,主要由于本行发行的银行卡数量增加、本行的银

  行卡使用量上升、本行致力于拓展分销渠道,以及本行的银行卡渐受商户接纳所

  致。

  2、 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的内容主要是除“证券投资-贷款及应收款”外的证券投资利息收

  入和证券买卖差价收入。

  投资收益2006年度比2005年度增加19亿元,增长了23.8%。主要原因系2006

  年债券投资规模增长较快,2006年的债券投资日均余额比2005年增长了35%左

  右,引起投资收益增长23亿元;同时,2006年度较2005年度由于市场价格下降导

  致证券买卖差价收入减少了3亿元。

  投资收益2005年度比2004年度增加26亿元,增长了46.7%。主要原因系2005

  年债券投资规模增长较快,2005年的债券投资日均余额比2004年增长了50%,引

  起投资收益增长20亿元;2005年度较2004年度由于市场价格上升导致证券买卖差

  价收入增长了6亿元。

  3、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

  本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主要包括来自于衍生金融工具因公允价

  值变动而产生的的收益/(损失)。本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于2005年为收益,

  2004年为损失,主要是由于尚未交割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致;本行公

  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在2006年降至损失,主要是由于尚未交割的衍生金融

  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4、 汇兑收益

  本行的汇兑收益包括外汇即期和远期合约以及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兑换

  成人民币资产和负债的盈亏。本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汇兑收益分别为6

  亿元、3亿元和6亿元。波动主要是由于本行2005年度对H股募股资金结汇形成损

  失所致。

  (三) 营业支出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年度与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比较

  营业支出从2005年的21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258亿元,增幅为17.4%。增长

  的主要源于人工成本、一般及行政支出、营业税和附加税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增

  长。

  人工成本从2005年的57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71亿元,增幅为25.9%。这些成

  本增加是由于本行为维持竞争力而增加员工薪酬及福利以挽留员工。同时,员工

  数目随公司业务增长而有所增加。

  一般及行政支出从2005年的36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43亿元,增幅为17.5%。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本行整体业务增长,但增长幅度因本行实行成本控制措施而部

  分抵销。

  营业税和附加税从2005年的21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26亿元,增幅为21.1%。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本行的应税收入增加。

  资产减值损失从2005年的6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76亿元,增幅为10.2%,主

  要源于贷款损失准备的增长(请参见本章前述关于贷款质量的相关分析)。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与截至200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比较

  营业支出从2004年的198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219亿元,增幅为10.9%。增长

  的主要源于人工成本、一般及行政支出、营业税和附加税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增长。

  人工成本从2004年的4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57亿元,增幅为23.7%。这些成

  本增加是由于本行为维持竞争力而增加员工薪酬及福利以挽留员工。同时,员工

  数目随公司业务增长而有所增加。

  一般及行政支出从2004年的32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36亿元,增幅为12.1%。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本行整体业务增长,但增长幅度因本行实行成本控制措施而部

  分抵销。

  营业税和附加税从2004年的1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21亿元,增幅为28.7%。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本行的应税收入增加。

  资产减值损失从2004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69亿元,增幅为9.0%,主要

  源于贷款损失准备的增长(请参见本章前述关于贷款质量的相关分析),以及本

  行增加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以控制抵债资产风险。

  (四) 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本行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投资性房地产处置利得、自办

  公司清理利得、抵债资产租赁及处置利得、资产盘盈收入、不动户处置收入、罚

  款收入及其他。截至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营业外收入分别为

  3亿元、3亿元和7亿元。本行营业外收入2006年度较2005年度有显著增长,主要

  是由于本行抵债资产租赁与处置利得,以及清理历史遗留的自办公司产生利得所

  致。

  本行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未决诉讼预计损失、固定资产处置损失、自办公司

  清理损失、捐赠支出、罚款支出、财务重组损失及其他。截至2004年、2005年及

  2006年12月31日,本行营业外支出分别为20亿元、2亿元和5亿元。营业外支出2005

  年度较2004年度有显著降低,主要是由于较之2004年发生财务重组损失而言,

  2005年本行无重大营业外支出所致;本行营业外支出2006年度较2005年度有明显

  增长,主要是由于对2006年新增被诉案件计提预计负债所致。

  2004年的财务重组损失12亿元系本行2004年6月实施财务重组,对不良贷款

  进行集中处置所发生的重组损失,即纳入财务重组范围的不良贷款在转让基准日

  2004年5月31日值净值超过出售收回款项的部分。

  (五) 利润总额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年度与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比较

  由于上述因素,本行利润总额从2005年的133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77亿元,

  增幅为32.8%。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与截至200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比较

  招股说明书

  由于上述因素,本行利润总额从2004年的73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133亿元,

  增幅为81.3%。

  (六) 所得税

  本行所得税费由2004年的61亿元降至2005年的38亿元,减幅为38.3%,主要

  是由于本行2004年对不良贷款进行财务重组,由此形成的损失不可全额税前扣除

  所致。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本行与上述未利用可抵扣亏损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为3,631百万元,鉴于2003年度确认了当期未利用可抵扣亏损所相应的递延所得

  税资产28百万元,本行2004年度确认了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3,603百万元。

  (七) 净利润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年度与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比较

  由于上述因素,本行净利润从2005年的95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27亿元,增

  幅为33.2%。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与截至200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比较

  招股说明书

  由于上述因素,本行净利润从2004年的12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95亿元,增幅

  为693.7%。

  三、现金流量分析

  1、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本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构成主要为吸收存款以及收取的利息、手续费

  和佣金。本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度吸收存款净增加额分别为1,625亿元、

  2,235亿元和2,768亿元。本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度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

  金的现金流入分别为335亿元、431亿元和575亿元。

  本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主要为发放贷款和垫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

  支付的利息。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度,本行的贷款和垫款净增加额分别是

  1,401亿元、1,374亿元和1,480亿元;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同业款项净增加额分别

  为114亿元、116亿元和308亿元。

  2、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本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主要为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本行2004年、

  2005年和2006年度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分别为1,009亿元、3,232亿元和4,406亿

  元。

  本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主要为债券投资支付的现金。本行2004年、

  2005年和2006年度为债券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分别为2,047亿元、3,795亿元和5,228

  亿元。

  3、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本行2004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主要为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发

  行债券所收到的资金,2005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主要为香港H股上市所募

  集的资金。本行于2004年进行增资扩股,收到股东以货币资金出资共计人民币336

  亿元,其中汇丰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出资17.5亿美元认购77.7亿股;同时,

  本行于2004年发行次级债券120亿元。本行于2005年完成香港H股上市,收到募

  集资金净额173亿元。

  本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主要为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和利润

  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以及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四、对其它事项的分析

  (一) 衍生金融工具

  本行运用货币及利率掉期以及货币远期,按客户要求,作利率及货币对冲及

  反对冲用途。本行的外汇及利率合约大部份是与其它金融机构订立。本行管理人

  员按对手、行业及国家设定该等合约的名义限额,并定期监察及控制本行的整体

  实际信贷风险敞口。

  (二) 流动风险管理

  流动性是指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条件下,具有迅速变现的能力。如果未来

  贷款需求大幅增加,会增加对流动性的需求;当存款大幅减少、贷款到期期限过

  长或收回困难时会减少流动性的供应;利率变动较大时,也可能会对流动性产生

  影响。这些因素与存款客户突发性的大量提取存款、出现非预期的大量不良贷款、

  货币市场融资出现困难等突发事件一起构成对流动性的不利影响。本行会根据资

  产及负债的不同期限对流动性风险作出控制。

  (三) 利率风险

  本行主要在中国境内进行贷款及存款活动。我国目前的人民币利率由人民银

  行统一制定,本行对人民币利率风险自身不能控制,本行在经营中会对宏观经济

  形势及市场利率水平进行适时分析和预测。根据预测提前调整本行相关资产负债

  的结构和期限,降低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风险。

  (四) 货币风险

  本行货币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资产和负债中货币的错配。本行主要通过监控本

  行的净货币头寸来评估货币风险。本行主要是通过各类货币资产与负债相匹配来

  管理货币风险。

  (五) 分部财务信息

  1、东北分部

  本行东北分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营业利润分别为-5.69亿元、-4.24

  亿元和-12.18亿元。

  (1)经营亏损的原因

  2005年比2004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支出较少,主要是因为2004年6月不良

  贷款集中处置前,银行对存量不良贷款结合其风险暴露,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由

  于东北分部不良贷款较多,因此上半年贷款损失准备支出较大,但经过集中处置

  不良贷款,下半年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支出大幅减少。2005年基于存量不良贷款风

  险进一步暴露,因此银行对个别客户贷款增提贷款损失准备,总体而言,因财务

  重组因素,2005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支出与2004年同比降幅较大。2006年比

  2005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支出增加,主要是东北地区部分客户贷款在2006年度

  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风险进一步暴露,因此银行对该部分贷款个别增提贷款损

  失准备,导致2006年贷款损失准备支出大幅高于2005年。

  2006年与2005年相比,扣除资产减值损失前的营业利润有所上升,主要是

  因为2006年增加了贷款投放的规模,2006年贷款日均余额涨幅显著,同时,加息

  带来贷款平均利率上涨,使得2006年的贷款利息收入较2005年增加。而在存款方

  面,2006年定期类存款受宏观环境影响,降幅显著,导致存款平均利率有所下滑,

  且存款日均余额涨幅较小,因此,2006年利息支出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

  2005年与2004年相比,扣除资产减值损失前的营业利润有所下降,主要是

  因为2005年银行客户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利率较高的定期类存款大幅增加,导致

  利息支出较2004年明显增长;与此同时,由于东北分部贷款规模受到控制,因此

  吸收的存款资金部分用于收益率较低的债券投资,部分由总行资金部调度使用存

  放联行,该等资金运用收益低于贷款,尤其是存放联行等收益率低于吸收的定期

  存款利率,因此东北分部虽然客户存款增幅显著,但资金运用所带来的收益涨幅

  较小。

  (2)不良贷款率

  东北分部不良贷款比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受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存量贷款

  质量较差所致。东北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形态以国有重工业为主,在企业改制、

  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故2004年之前发放的贷款存在较高的不良

  率。2004年集中处置后,东北分部新增贷款的不良率已得到有效控制。

  2、中国西部分部

  中国西部分部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实现的营业利润分别为3.42亿元、

  -1.41亿元和10.95亿元。

  (1)2006年比2005年

  2006年比2005年经营利润变动的原因是利息净收入、资产减值损失、业务

  及管理费发生变动引起的:

  ①2006年较2005年相比,利息净收入增长8.6亿元,主要原因是贷款规模扩

  大,以及加息导致贷款利率上涨,利息收入增长较快。

  ②2006年资产减值损失较2005年相比减少4.6亿元,主要是因为2006年新增

  不良贷款比2005年度有所减少,并且2006年度本行加大不良贷款存量控制,以前

  年度不良贷款存量在2006年度有所减少,且该部分不良贷款质量未发生显著改

  变。

  ③2006年业务及管理费较2005年增加了1.7亿元,主要系因2006年经营规模

  扩大,导致相应的人员成本和办公费用整体有所增加。

  (2)2005年比2004年

  2005年比2004年经营利润变动的原因是利息净收入及资产减值损失发生变

  动引起的:

  ①2005年较2004年相比,利息净收入减少2.9亿元,主要原因是受存款结构

  变化以及存款规模增长影响,2005年利息支出增长较快。

  ②2005年资产减值损失较2004年同比增加1.6亿元,主要是由于2004年度不

  良贷款存量部分的信贷风险有所增加,所以2005年度相应增加计提了一定金额的

  贷款损失准备。

  (六) 保函业务

  保函业务是指本行应合约关系一方当事人的要求,以自身信誉向合约关系的

  另一当事人,为担保该合约项下的某种责任或义务的履行,而作出的一种具有一

  定金额、一定期限、承担某种支付责任或经济赔偿责任的书面付款保证。主要包

  括投标、履约等非融资性保函和借款保函等融资性保函。

  2006年末本行保函余额较2005年上涨69.3%。推动本行2006年保函业务快速

  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近几年国民经济持续向好,与保函业务有密切

  关系的建筑施工业、电网电站项目、船舶等行业增长较快,带动了保函业务的需

  求;二是作为实施本行境内外分行联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本行内保外贷业务近几

  年发展较快;三是近年企业长债发行等新融资方式不断出现,本行在继续发展传

  统保函业务的同时,抓住市场机遇,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新的保函品种。

  五、主要财务、监管指标分析

  (一) 主要财务指标

  (二) 主要监管指标

  下表列示本行向中国银监会呈报的截至所示日期的主要监管指标,该等指标

  是依据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12月31日颁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

  行)》和其它相关法规的规定计算并呈报的。

  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自2006年1月1

  日起试行,1996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

  法》同时废止。新指引修改了多项现行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并增加了

  有关商业银行运营的一些新核心指标。

  本行遵循中国银监会颁布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保持最低4%的核心资本充足

  率和8%的资本充足率的资本充足要求。2004年3月,中国银监会引入了新的指引,

  以修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

  (三) 主要监管指标的分析

  1、 衡量安全性的指标

  45,804

  24,685

  12,649

  83,138

  4,100

  11,866

  7,200

  -

  23,165

  23,165

  106,303

  -

  -

  1,809

  104,494

  8.52%

  10.83%

  45,804

  18,230

  8,183

  72,217

  -

  10,935

  9,600

  -

  20,535

  20,535

  92,752

  -

  -

  1,743

  91,009

  8.78%

  11.20%

  39,070

  34,948

  (26,558)

  47,460

  -

  9,161

  12,000

  -

  21,161

  21,161

  68,621

  -

  -

  1,894

  66,727

  6.77%

  9.72%

  商业银行衡量安全性的指标主要为: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单一最大

  客户贷款比例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比例。

  (1) 资本充足率

  本行根据中国银监会2004年2月23日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银监会令2004第2号)计算和披露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

  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本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

  为6.77%、8.78%和8.52%,以及9.72%、11.20%和10.83%,均满足监管机构要求。

  (2) 不良贷款比率

  本行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贷款余额由 2004 年末的 185.50 亿元下降为 2006

  年末的 180.34 亿元,监管口径的不良贷款比率由 2004 年末的 2.93%下降为 2006

  年末的 2.01%。

  (3)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十大客户贷款比例

  2005年及 2006 年12月 31日,本行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分别为 3.87% 及

  3.24%,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为26.26%及24.90%,均符合监管机构要求。

  2、 衡量流动性的指标

  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主要为流动性比率。2005年及2006年12月31日,

  本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30.47%和33.62%,符合监管机构要求。

  3、 衡量总量结构性的指标

  商业银行衡量总量结构性的指标主要为存贷款比例。2004 年、2005 年及 2006

  年 12 月 31 日,本行存贷款比例分别为 62.52%、62.36%和 64.14%,符合监管机

  构要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