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境外上市热情削减 大型国有企业A股上市狂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 10:50  新京报

境外上市热情削减大型国有企业A股上市狂热
有消息称交通银行最快将于今年上半年登陆A股,有望成为第四家在沪港两地上市的内地银行。图/CFP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外汇储备充足削减海外上市热情,专家称国企A股上市有利于优化国内资本市场

  2006年年底,中国人寿(2628.HK,601628)引导了一轮H回归A的浪潮。由于内地股市日渐火爆,内地企业选择A股上市势头也盖过了境外上市。有关专家表示,国家一直鼓励优质资源在国内上市或回归A股,这样一来是保障国内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二来也是加强国内资本市场实力,优化国内资本市场。

  海外上市热情削减

  香港媒体近日报道称,证监会自去年9月以来,一直没有再批准国企境外上市。称此举是希望鼓励国企留在A股市场上市,冀以增加股票供应,为供求失衡的内地股市降温。

  上交所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证监会不再审批国企境外上市可能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国家希望优质企业留在国内;其次,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好,吸引企业在国内上市。同时,外汇储备充足也使海外上市失去了意义。

  “我们不能说不批准国企到境外上市,但证监会、银监会和国资委是鼓励国企到国内上市和回归A股的。”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澄对此评介说。据刘澄介绍,国家一直鼓励优质资源在国内上市或回归A股,这样一来是保障国内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二来也是加强国内资本市场实力,优化国内资本市场。

  “不批准的是垄断型企业,但地方和非垄断型国有企业上市的选择还是比较自由的。”刘澄补充说。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资专家表示,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国企来说,回归A股将会形成“国有股+A股+H股”的股权结构。

  “这种结构一方面有利于国有企业改善股权结构,完善企业制度。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提高境内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这位专家指出。

  回归A股浪潮

  国内一直有舆论认为,国内优秀的资产都在海外上市,使得境内投资者分享不到这部分利润。上海荣正投资公司的合伙人马飞告诉记者,从监管角度考虑,让优秀的企业在国内上市,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而这部分工作早已经开始,一些大型国企早就掀起一股“回归潮”,国有大型企业从海外纷纷回归国内A股上市。

  2006年12月15日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中国人寿回归A股审核,2007年2月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上市,募集资金净额约278.1亿元。

  与此同时,更多大型国有H股上市公司加入了回归A股的行列。就在中国人寿回归A股之时,2006年底首都机场发布公告称,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8亿股A股,募集最多40亿元。德意志银行在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引述首都机场管理层表示,该公司计划于今年第3季度发行A股,并于4月或5月进行全球路演。

  中国移动(0941.HK)总裁王建宙在2006年年底也曾公开表示,中国移动希望回到国内A股上市。并表示,中国移动回归A股,一是希望内地投资者能够得到投资中国移动的机会,二是希望中国移动用户能够同时成为中国移动的股东。

  至2006年岁末,中国银行(3988.HK,601988)、中国国航(0753.HK,601111)、中国人寿已回归A股。而工商银行(1398.HK,601398)历史性地创造了“A+H”股同步发行、同步上市的模式,并且将存量资产留在A股市场。

  3月1日,平安保险H股回归A股也将完成上市,这预示着,2007年,境外上市企业仍将延续回归A股热潮。

  回归国内A股的远不止以上这些企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在第十一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指出,在未来几年中,中石油建设银行(0939.HK)、中海油(0883.HK)、神华能源、交通银行(3328.HK)、中国铝业、中国财险、中国远洋等都应回归A股。

  民企海外上市仍热

  实际上,国企境外上市减少,民企却随即赶上。据香港媒体预测,最少有12家大中型内地民企在年内进入香港股市,总集资额最少达387亿元,每家集资额逾2亿美元(约15.6亿港元)。

  上交所人士向记者透露,最近证监会研究中心也在发表一些研究成果,提出发达的资本市场是大国的必由之路,这些都透露出来一定的信息。

  也就是希望优质的企业在国内上市。

  该人士向记者表示,民营企业上市也需要证监会审批,但是最近还是有不少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

  民营企业汇源果汁于2月23日完成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受到香港投资者热捧,募资达到24亿港元。

  汇源执行董事路长青告诉记者,在香港也听到一些消息说国内监管层希望一些大型企业尽量在国内上市,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而汇源上市地从一开始就选择在海外上市,上市的过程也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来定,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其他背景。

  本报记者张冰 桂衍民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