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皮海洲:工行的花花肠子里有点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 12:29 新浪财经

  ——从“三大看点”到“三大机制”

  皮海洲

  中国股市是政策市,这是人所共知的——尽管有人试图否认这一点,但这是事实,是根本就否认不了的。不过,中国股市政策市的“威力”到了何种地步,恐怕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个一、二、三来。而笔者也只是从工行的发行中感受到了一点切身的体会。

  众所周知,工行的发行是当前股市的首要大事。也正因如此,为了确保工行的发行成功,管理层不仅在制度上予以大力支持,而且在行情上予以积极的调控,在外围上予以积极的协调。可以说,积极为工行成功发行保驾护航,成了管理部门最近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不过,在工行的发行过程中,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管理层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而是我们的媒体为工行发行所进行的摇旗呐喊。一会儿甲媒体称:工行招股书申报稿透露三大看点;一会儿乙媒体呼应:工行IPO有三大机制护航,那个尽力吆喝的劲头,仿佛是拿了别人的好处似的,投资者硬是被媒体上所宣传的工行这些花花肠子弄得眼花缭乱起来。

  工行的这些花花肠子里面有点什么?也许,投资者看清楚了,就根本没什么值得吆喝的了。因为那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彩头”,相反倒还真是一些“霉头”,甚至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先说“三大看点”。其一,是规模优势将成路演王牌之一,其中说到有14名“基石投资者”(又一个新名词,指的是以禁售期换取优先配股权的投资者)已与工行订立配售协议,共认购272亿港元的工行H股,该批股份认购价格与全球发售价格一致,并设有一年禁售期。笔者不知道这一条是不是该拿来吆喝。因为在国内的新股申购中,新股获得机构投资者巨额认购的事情并不少见,国内股市里缺少的是

新股发行时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比如,象香港股市里实行的对中小投资者“一人一手、人人有份”的发股方式,在国内股市只是一个梦想。因此,工行的发行能获得机构投资者的巨额申购固然是好事,可为什么就不能也满足一下中小投资者“一人一手、人人有份”的愿望呢?毕竟工行的新股发行份额是完全可以满足投资者这一愿望的。所以,这个“看点”能算是一个什么看点呢?

  第二个看点是综合经营潜力孕育增长点。在这个看点里,相关的文章提到:工行上半年的盈利和每股收益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中行、建行、交行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90.24亿元、232.23亿元和60.34亿元,三家银行的每股收益依次为0.07元、0.10元及0.13元,工行该指标为0.09元。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笑话,因为在四家银行中,工行的每股收益是排在第三位(发股之后差不多要排最后一位了),媒体方面居然也敢拿来吆喝,很是令人发笑。

  第三个看点是工行的股利红包诱人。这更是一个让人滑稽的事情。根据9月27日

证券时报上一篇题为《外资股东持股8个月可分红27亿》的文章报道, 根据工行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按照其既定的股利分配政策,老股东全年有望获得近0.11元/股的现金红利,而新股东的红包不过只有0.0113元/股,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诱人红包”?虽然未来两年内,工行每年的分红比例将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45%,但鉴于其每股收益将在0.20元以内,所以最终能分出来的红利又能有几分钱呢?

  再说三大护航机制。所谓“三大机制”指的是绿鞋机制、回拨机制、定价机制。作为绿鞋机制来说,归根到底不过是通过维护工行上市后股价的稳定,来达到多发行15%股份的目的而已,不过只是为发行人圈钱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对于投资者并没有多少利益。而回拨机制更多地只是一种“做秀”,它根本就不能平衡网上发行与网下配售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不能抹去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不公平。而工行的定价机制更是形同虚设,因为根据工行A股发行的定价方式,虽然工行A股发行也有询价这一环节,通过向询价对象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发行人与主承销商组织路演推介,在发行价格区间内进行累计投标询价,并综合累计投标询价结果和市场走势等情况确定发行价格。但其最终发行价格的确定,却是“本行计划A股的发行价格在经港元与

人民币汇率差异做出调整后,将与H股发行价格一致”。也就是说,由H股的发行价格来确定A股的发行价格。如此一来,所谓的A股询价不过只是一个“走过场”而已,又何来的定价机制呢?所谓三大机制不过是忽悠投资者的三个名词罢了。因此,通过工行的发行,笔者对我国股市的政策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媒体在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