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中行A股上市 > 正文
 

中行发行A股引来万亿资金申购 众机构挥泪斩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09:36 证券日报

  中国银行即将发行A股,预计将引来万亿资金申购

  众机构“挥泪斩仓” 保险资金“守株待兔”

  在中行的万亿资金认购争夺战中,中国人寿等六家保险公司代表的保险资金已经抢得了最为有利的位置:他们手握H股,一边吃着美味的溢价蛋糕,一边等着A+H的联动作用;他
们有大量正在找寻渠道的资金,不需要为认购而被迫挥泪斩仓。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守株待兔”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 本报记者 黄晓琴 张 歆

  中国银行还没有A股上市,但是它将上发审会的消息却已经让市场惊了一身冷汗:昨日,大盘下跌近90个点,跌幅超过5%。大盘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路机构准备调集资金申购中行,因此选择对目前持股“挥泪斩马谡”。但是,保险资金却显得游刃有余,例如,一季报显示保险资金仓位最重的G宝钢在昨日的市场大跌中表现较稳,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跌幅仅仅为1.5%左右。

  手握H股 等待A股

  据媒体报道,截至6月6日,刚刚上市三日的中国银行股价再次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以3.55港元收盘,涨幅较首次公开募股价2.95港元超过20%,当日的成交为6.22亿股,位列港股成交榜首位,也是连续三日成为香港市场中的第一大股。根据公开资料,中国银行曾在公布其招股结果时披露,中国人寿及其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已获配售39421万股H股,而平安保险则获配售47305.2万股H股。因此,目前中国人寿及其集团、平安保险账面回报率已经达20%,获利分别约2.365亿港元和2.838亿港元。

  当然,上述股份尚且有12个月禁售期。但是,恰恰是在禁售期,中国银行启动了A股的发行之旅。

  众所周知,以“H+A”模式先后登陆香港和内地股市的公司,A股的价格通常均高于H股。也就是说,目前中国银行通过港币与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后,不少市场人士预测,中行A股的最终发行定价将会在3.04元附近,相当于2006年的1.97倍的市净率,A股的二级市场价格预计不会低于3.60元。目前,G浦发等二线银行股的市盈率在8-15倍之间,市净率与预估的中国银行相仿。

  此外,A股和H股市场的联动性日渐加强,根据同股同权的原理,A股的股价提升往往对H股也有着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人寿等大可以一面放心地握着H股等待溢价收益;一面以国内资金放心地申购中行A股。

  “以逸待劳”

  有分析认为,中行登陆A股,届时可能出现万亿资金争食中行新股的盛况。事实上,在各路争食资金中,保险资金可以说是“以逸待劳”。

  有分析认为,相比此前登陆A股的超级大盘股,由于中行肯定是首次全流通发行,尽管发行量“很小”,筹集资金依然是A股之最。而其IPO冻结的资金也有望创出天量。“一般而言大盘股中签率在1%-2%左右在目前市场情况下,保守估计,中行在A股IPO冻结的资金将在6000亿元左右。”新时代

证券宏观策略高级分析师郝晓辉表示。不过,中行在香港上市时受到的热烈追捧让人有理由对其持有更大的期望。6月5日首只发行的新股——中工国际的表现更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仅仅7.4元的发行价、6000万的发行股数,就吸引了市场2500亿资金的蜂拥而至,因此,中行吸引万亿元资金申购并非痴人说梦。

  那么,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谁将在申购中占据最为有利的位置。

  如果选择仓位最空的机构投资者,那么保险资金是当之无愧:保险资金入市时间较晚,不像券商曾经在自营盘上栽过大跟头;保险资金没有净值压力,不像基金面对短线业绩和长线价值投资的选择而苦恼;保险资金是本土的孩子,不像QFII即使拿着钱也还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能进来;保险资金目前的投资比例约为1%,距离5%的投资上限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由于中国银行从宣布确实将发行并上发审会与开始申购的时间间隔可能非常短,因此,大多数机构投资者还来不及从满仓中从容撤退,这也是为什么昨天大盘暴跌的主要原因。而其他机构的匆忙撤退无疑为以逸待劳的保险资金提供了机会:

  一方面,厌恶股市二级市场风险的保险资金可以抽调大量资金专门“埋伏”在一级市场,通过短线实现资金的快尽快出,并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继续留在二级市场的保险资金可以趁机挑选一些资质好的公司的股份“打折购进”,等到其他机构将申购资金撤回二级市场时再“逢高出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