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从通胀到通缩预期 这些变化将带来哪些影响

姜超:从通胀到通缩预期 这些变化将带来哪些影响
2018年12月10日 00:00 新浪财经综合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finance_biz@sina.com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作者:姜超等  

  2018年即将收官,回首这一年大家对于经济基本面的判断,其实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变化不大,都觉得未来下行承压;但是对于通胀的预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到3季度,主流的观点依然是在担心滞胀,而到了4季度,通胀预期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通缩的预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会给未来带来哪些影响?

  一、从通胀到通缩预期

  一直到今年10月份,市场都在担心通胀。

  从商品价格来看,今年前10个月国际油价涨幅高达30%、国内钢价上涨10%,今年工业品价格PPI虽然涨幅不如去年,但今年以来的平均涨幅依然达到3.9%,其中除了2、3、4三个月环比下跌,其余的7个月PPI环比均在上涨。

  从食品价格来看,17年食品价格全年都在下跌,但从18年2月份开始食品价格涨幅由负转正,到9月份食品价格涨幅回升至3.6%,尤其是在猪瘟疫情影响下猪肉价格连续5个月回升,而雨水天气也导致9、10月份蔬菜价格短期大涨。

  到10月份的时候,对通胀的担心达到顶峰,当月CPI已经达到2.5%,已经达到过去5年的高位水平,似乎如果保持这个趋势不变,19年的通胀就可能会破3%了。

  但是就在10月份以后,通缩好像突然就来了。

  从商品价格来看,从10月份的峰值到现在,国际油价跌幅高达30%,国内钢价跌幅接近20%,国内煤价跌幅接近10%,这就抹掉了这些商品今年以来的全部涨幅。我们预计未来两个月的PPI环比将大幅下降,而12月的PPI同比涨幅或降至1%以下,到19年的PPI或将重现负增长。

  从食品价格来看,在进入10月份以后,猪价和蔬菜价格均出现了明显回落,其中商务部的蔬菜价格连续八周下跌,累计跌幅18%,山东寿光蔬菜价格指数已经从9月的160的峰值回落至100以下,而22省猪价也比10月初的峰值回落了7%。

  11月的CPI已经回落至2.2%,我们预计到19年CPI会重回2%以下,其中最低点可能会降至1%以下。虽然19年的CPI大概率还是正增长,但如果PPI出现显著的负增长,那么两者加权之后的综合物价水平或在负值区间,其实就是通缩了。

  因此,19年通缩的风险或将远大于通胀的风险。

  二、从缺供给到缺需求。

  为什么通胀预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我们知道,是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价格。

  而在过去几年,支持通胀预期的核心逻辑是供给收缩。

  从国内来看,由于供给侧改革,钢铁、有色、煤炭等行业的供给大幅收缩,16年中国的原煤产量下降9.4%、粗钢产量增速只有1.2%;17年的钢材产量增速为0.8%、水泥产量下降0.2%,供给收缩推动了相关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从国际来看,16年末,欧佩克决定从17年开始限产,将其日产量减少120万桶,并限定总产量为每天3250万桶,其中占欧佩克产量40%的沙特削减约50万桶,将日产量保持在1006万桶。在随后的1年半,欧佩克和沙特都兑现了承兑,欧佩克的石油日产量从3300万桶降至3200万桶,而沙特的石油日产量也从1050万桶下降至990万桶,欧佩克的减产推动了之后的油价大幅上涨。

  从农产品价格来看,过去猪价是影响中国CPI的核心因素,几乎每一轮CPI的大幅上行都伴随着猪价的大涨。而目前的全国生猪存栏量已经降至1985年以来的最低点、母猪存栏量降至1997年以来的最低点,供给大幅下降也是此前猪价大幅反弹的重要原因。

  但是从长期看,价格上涨和供给收缩是矛盾的。

  如果我们学习经济学,经济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其实就是研究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其中正常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也就是说商品的供给和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价格越高供给越多,价格越低供给越少。只有在完全垄断的情况下,供给曲线会发生扭曲,商品的供给会与价格无关,只与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有关。

  因此,如果能形成垄断,确实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减少供给来推动价格上涨。

  在上世纪60年代,全球产油国组建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70年代OPEC主导了两次石油禁运,使得油价大幅上涨。

  但是在80年代以后,OPEC依然存在,但其影响大不如前,WTI油价在1980年就达到过40美元/桶,而现在过去了近40年,油价也仅为50美元/桶,这意味着OPEC的垄断在长期来看并没有意义。

  技术进步会改善供给,打破垄断。

  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科技进步,会逐步打破垄断。

  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如果因为垄断减少供给带来了超额利润,那么就会有资本投入这个方向,最终会将垄断商品变成正常商品。

  还是以石油为例,在OPEC巅峰的1970时代,其石油供给超过了全球的一半。但是在1980年代,由于原油价格持续高位,石油公司从陆地转向海洋钻探,英国和挪威之间的北海油田被发现。由于高油价超过了海底石油的高成本,北海原油迅速进入市场,使得OPEC的石油供给份额降至全球的30%以下。而沙特认为自己的市场被海洋原油所挤占之后,放弃了减产敞开供应原油,使得油价从80年代初最高的40美元/桶、到80年代末最低暴跌至14美元/桶。

  而进入2012年以后,由于油价持续高企,触发了美国的页岩油革命,美国的石油供给大幅上升,其全球石油供给的份额已经超过10%,与沙特、俄罗斯并列成为全球最大的三家产油国。而美国页岩油的成本约在50美元/桶附近、而且其开采成本还在不断下降,这就使得OPEC的垄断能力又一次大幅减弱。

  同样从国内商品来看,过去几年供给下降的核心原因在于治理环境污染、关闭落后产能,但是钢铁、煤炭本身不是稀缺的商品,如果产生垄断利润,其实就会刺激厂商加大技术投入,投放新的符合环保要求的产能,这就使得其供给会重新增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煤炭、钢铁、水泥的供给都创出了新高,10月份中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8%、粗钢产量同比增长9.1%,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3.1%,虽然大家说今年的天气没有去年好、和采暖季没有严格限产有关,但从主要74城市PM2.5的排放来看,今年10月份的浓度是43微克/立方米,去年10月是41微克/立方米,其实差别不大,但14年10月的浓度高达66微克/立方米,这说明今年的工业品产量激增并没有显著的恶化环境,其实就归功于技术进步。

  因此,技术进步会提高效率,是增加供给降低价格的重要力量。

  从长期看,需求决定了商品价格。

  再来看需求,可以发现长期内真正决定商品价格的其实还是需求的变化。

  比如石油号称是大宗商品之王,而我们观察到过去30年的全球GDP增速和油价年度涨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其相关性高达60%。从高频的月度数据来看,代表全球经济的OECD领先指标和油价月度涨幅之间也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其相关性也高达44%。这说明油价的涨跌不仅能反映全球经济增速的长期变化方向,也对短期的经济变化很敏感。

  而在工业金属中,铜因为与宏观经济走势息息相关,通常也被称为铜博士,我们也观察到铜价走势和OECD领先指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

  甚至是中国的猪肉价格,我们发现在过去10年只在07年、11年和16年发生过三次大涨,都对应到了经济的上行周期,其实说明哪怕是食品价格也与需求高度相关。

  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一轮商品的走势复盘,其实背后离不开需求的变化。

  本轮商品价格上涨恰逢全球经济复苏。

  这一轮商品价格上涨始于16年初,其实恰好是这一轮全球经济回升周期的起点。美国、中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制造业PMI几乎都在16年初开始见底回升,而从OECD领先指标来看,这一轮的回升也是从16年上半年开始。

  而从中国来看,代表真实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发电量增速,因为所有的产业发展都需要用电。中国发电量增速在15年一度陷入了负增长,代表实体经济缺乏需求。而在16年以后中国发电量增速就由负转正、最高接近10%,代表工业需求出现了明显恢复。

  当前商品价格下跌源于全球经济减速。

  而在18年以来,其实全球经济已经开始相继减速,OECD领先指标的回落就始于18年初,其中中国制造业PMI的顶部出现在17年9月份,而欧元区和日本的制造业PMI在今年以来持续回落,而美国制造业PMI也在今年9月份出现了明显下滑。

  这意味着其实从今年年初开始,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回落期,只不过因为规模最大的美国经济一枝独秀,所以掩盖了全球经济下滑,但现在从消费者信心、新增就业等各项指标来观察,已经确认美国经济也开始减速。

  在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18/19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均由3.9%下调至3.7%,其中对美、中、欧、日四大经济体19年的经济增速预测都有明显下调,而上调的主要是中东、俄罗斯、非洲和拉美地区,而这些区域其实是商品出口国,IMF其实在假设高油价会推升这些区域的经济,从而对冲主要经济体减速的影响。但现在油价大幅暴跌之后这一假设已经落空,说明19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大概率还会继续超预期下滑。

  所以,我们看到同样是OPEC的减产协议,在16年底时的维也纳会议上决定减产120万桶/日,结果油价一天暴涨10%,而上周OPEC+会议再度决定减产120万桶/日,结果WTI油价涨幅周只有1%,原因无他,全球经济的需求今时不同于往日。

  所以,需求下滑将是未来商品价格下跌的最大风险。

  三、从货币超发到紧缩

  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因此,我们理解通胀预期的变化,其实离不开对货币的分析。

  美国的货币与通胀,货币政策盯住通胀。

  为什么70年代会爆发全球性的高通胀,除了OPEC的石油禁运以外,在美国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超发,在1970年代,美国的货币增速平均为10%,远超3.2%的经济平均增速,这就使得物价平均涨幅高达7%。

  在美国的19世纪,由于实施了金本位,货币没办法随便增加,因此整个100年的货币平均增速仅为4.5%,而当时经济平均增速高达4.1%,这对应的是整整100年都没有通胀。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废除了金本位、进入纸币时代,之后央行开始超发货币,这100年美国的货币平均增速上升到7%,而经济增速降至3.3%,多出来的货币增速其实都变成了通胀,这100年美国的通胀率均值由0升至3%,而这一现象在1970年代达到极致。

  而在1980年代,沃克尔成为美联储主席,其下决心紧缩了货币,之后的40年美国的货币平均增速降至6%,而经济增速依然维持在3%左右,这就使得美国的通胀率均值从70年代的7%降至3%左右。

  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货币超发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只会带来物价上涨。所以在1980年代以后,美联储逐渐引入了通胀定标制,也就是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在1990年代,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应该把通胀目标设在0%-1%,而耶伦反对说0%太低了,后来大家一致同意把通胀目标设在2%,也就是说如果物价超过2%,就要推动物价回落,如果物价低于2%,就要推动物价回升。而2%本身是一个低通胀水平,这意味着在1980年代以后,在美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已经很难再出现货币超发和高通胀。

  比如说美国最近一轮加息始于15年12月,当时的CPI仅为0.7%,只是因为核心CPI达到2.1%,超过了2%的通胀目标。而3年加息下来,美国CPI最高达到2.9%,核心CPI最高达到2.4%,但始终没有大幅飙升,说明其持续的加息抑制了通胀风险。

  中国从货币超发到货币紧缩。

  再来看中国,在过去的10年,中国的M2平均增速高达15.4%,包含表外货币的银行总负债年均增速为17.1%,远超同期经济增速,这意味着我们在过去货币严重超发。

  回顾过去10年的中国CPI走势,CPI有三次突破到3%以上:第一次是07-08年,CPI最高超过8%;第二次是11年,CPI最高超过6%;第三次是13年,CPI最高超过3%。而在每一次CPI大幅上升之前,都出现过货币增速的大幅上升,前两次M2增速的高点接近或超过20%,第三次M2增速最高达到16%。

  但是在过去两年,由于金融去杠杆的大力推进,目前中国的M2增速降至8%,银行总负债增速降至7%,均远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甚至已经低于中国的GDP名义增速,这说明今年中国的货币紧缩已经开始了。

  我们知道,货币的创造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央行提供基础货币,第二步是商业银行创造广义货币。而在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都意识到商业银行的信贷创造过度是金融危机的源泉,所以诞生了巴塞尔协议来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其核心手段在于资本充足率,通俗的讲就是银行有多少本钱就发放多少贷款。而中国在2012年宣布加入巴塞尔协议Ⅲ,其实理论上商业银行的货币超发已经被管住了。

  但是在2013年以后,中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影子银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大显神通,帮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逃避资本监管约束来放贷,因此中国近几年的货币超发主因其实在于影子银行。而资管新规的出台其实就是关闭了影子银行,而以后的信贷活动都要回到银行表内,受到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这意味着中国货币超发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因此,没有货币超发的支持,未来中国的通胀就很难超预期,通缩的风险将大于通胀的风险。

  四、从实物到金融资产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通胀预期变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货币超发通胀上升,有利于实物资产。

  在货币超发的时代,通胀预期持续上升,其实实物资产是最佳的资产配置。

  比如说在1970年代,美国的房价涨了1.5倍,年均涨幅大约10%。如果去投机石油,70年代油价涨了10倍,年均涨幅大约26%。如果去投机黄金,70年代黄金涨了15倍,年均涨幅大约31%。

  在1970年代,由于油价和金价的大涨,来自石油行业的保罗.盖蒂和邦克.亨特相继成为美国首富。尤其是邦克,其财富扩张史就是一部投机史,最早靠石油发家,之后又投机大豆赚了一笔,最后又通过投机白银而闻名于世界。

  而在中国的过去10年,虽然通胀的涨幅并不大,其实是因为我们CPI的统计方式存在缺陷,对房租等价格的反映不明显。如果从房价来看,从08年到现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的全国商品新房的平均售价涨了一倍多,但这个价格其实不可比,因为新房越盖越远;如果从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来看,过去10年很多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都在3倍以上,折算成年化涨幅超过15%,这差不多就是同期中国的货币增速。因此,在过去10年买房在中国就是人生赢家。

  货币收缩通胀回落,不利于实物资产。

  但是如果未来货币不再超发,通胀预期回落,那么实物类资产的配置意义将大幅下降。

  比如从全球来看,由于1980年代以后美联储转向通胀定标制,货币增速大幅下降,通胀大幅回落,商品市场步入到了失意的40年。从油价来看,在80年代初油价就达到40美元/桶,而经过了差不多40年,油价也只有50美元/桶。从金价来看,在80年代初金价就达到512美元/盎司,而目前的金价大约1250美元/盎司,也是40年才翻了一倍多,年均涨幅也只有2%。而美国房价40年涨了5倍左右,年均涨幅也只有5%。

  与之对应,如果未来中国的货币增速就保持在7%左右,再考虑到中国住宅的产权是70年,房子的折旧每年差不多就有2%,扣掉以后其实房价每年的潜在涨幅只有5%,而且考虑到过去几年的房价涨幅透支了经济增长,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消化泡沫,那就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将真正回归居住属性,失去投机的价值。

  而在通胀回落之后,金融资产将成为资产配置的首选。

  因为金融资产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都可以提供额外的利息回报,债券有票息、股票有股息,因此通胀越低利率越低,那么这些利息回报就越值钱。

  所以在美国的1980年代以后,伴随着货币收缩和通胀回落,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股债双牛的行情。一方面是通胀回落、利率长期下降,债券出现了长达30年的大牛市;另一方面收缩货币打击了投机行为,再伴随着里根发起的减税浪潮,激发了科技创新,所以美国进入到创新引领的信息时代,而微软的盖茨、亚马逊的贝索斯等科技巨头相继成为美国的新首富,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股票指数在过去40年上涨了50倍。

  中国从去年开始去杠杆收货币,其收获就是今年以来的通胀回落、利率下降,债券出现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而从今年开始减税、鼓励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新一轮创新和消费驱动的股票牛市也在孕育当中。

  从通胀转向通缩,或许意味着我们需要从配置实物资产转向配置金融资产!

  一、经济:外贸大幅下滑  

  1)出口增速大降。11月我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从10月的15.5%大幅回落至5.4%。一方面,11月美国PMI小幅回升,而日本、欧元区PMI继续回落,主要发达经济体需求呈放缓趋势,另一方面,去年11月出口基数也较高。

  2)外需整体走弱。从国别和地区来看,11月我国对美国(9.8%)、欧盟(4.8%)、日本(6.0%)出口增速较10月继续下滑。新兴经济体中,对东盟(5.1%)、中国香港(2.7%)、印度(0.1%)、韩国(-3.6%)出口增速都大幅回落。

  3)进口大幅回落。国内需求趋弱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11月我国进口同比从10月的20.8%大幅回落至3%。从数量看,11月我国进口原油(15.7%)、铁矿石(-8.8%)、铜(-3.0%)、集成电路(1.8%)、大豆(-38.0%)同比增速大降;从金额看,11月进口原油(57.6%)、铁矿石(3.3%)和集成电路(-8.3%)同比也明显回落。

  二、物价:通缩风险升温  

  1)食品降幅收窄。上周蔬菜、鸡蛋继续下跌,肉价有涨有跌,食品价格整体下降0.1%。

  2)CPI再度回落。11月CPI回落至2.2%,其中食品和非食品价格都有明显回落。12月以来食品价格整体仍在继续下降,预计12月CPI将降至2%。

  3)PPI大幅回落。11月PPI环比下降0.2%,同比涨幅回落至2.7%。但其实11月PPI的环比跌幅并不明显,我们认为近期商品价格的大跌必然会反映到12月的PPI当中,预计12月PPI环比下降1.2%,12月PPI同比将降至0.7%。

  4)通缩风险升温。进入10月份以后,各类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其中国际油价见顶以来跌幅约30%,而国内油价也在持续大幅下调,而国内钢价、煤价跌幅超过10%。我们预测19年PPI将降至0以下。在食品价格方面,蔬菜和猪肉价格持续回落,也带动CPI走低。综合来看通胀风险大幅下降,而通缩风险明显升温。

  三、流动性:宽松仍将持续  

  1)货币利率大降。上周货币利率涨跌互现,其中R007均值下行27BP至2.86%,R001均值下行11p至2.43%。DR007下行12bp至2.53%,DR001下行10bp至2.38%。

  2)央行重新投放。上周央行投放1875亿MLF,对冲到期的1875亿MLF,同时国库现金投放1000亿,公开市场净投放1000亿。

  3)汇率小幅回升。上周美元指数回落,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回升,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分别回升至6.88、6.89。

  4)宽松仍将持续。进入12月以来,货币利率再度大幅回落,流动性回归宽松,我们认为主要有三大支撑:一是每年12月都是财政存款投放大月,估计将超过1万亿,助推12月超储率升至2%以上;二是美国加息预期回落,外部紧缩对国内宽松的制约减少,而近期人民币贬值预期明显改善,11月外汇储备略有回升;三是国内经济继续下行,通缩风险升温,也支持央行保持宽松货币格局。

  四、政策:更大减税降负、促进科技创新  

  1)促进科技创新。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创新开放合作,推动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政策。李克强说,科技创新战略布局要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对基础研究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发展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

  2)推进医疗改革。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孙春兰表示,稳妥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确保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要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探索跨区域联盟集中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综合改革。

  3)更大减税降负。国税总局表示,尽快提出体现更大规模、更具实质性和普惠性的减税降负政策建议,特别是抓紧研究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的措施。积极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特别是针对当前亟需解决的“僵尸企业”处置中遇到的税收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企业破产重整成功、恢复正常经营营造良好税收环境。

  五、海外:美11月非农低于预期,OPEC+达成减产协议  

  1)美11月非农低于预期。上周五,美国劳工部公布11月非农数据,11月美国非农就业增加15.5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11月美国失业率为3.7%,与前值持平,仍是49年以来的最低。11月美国非农私人企业平均时薪环比0.2%,同比3.1%。

  2)美国10月贸易赤字新高,11月制造业PMI小幅回升。上周四,美国商务部公布,10月美国贸易逆差增加1.7%至555亿美元,为2008年10月以来最高,贸易逆差连续五个月扩大,对中国商品贸易逆差激增7.1%,达到创纪录的431亿美元。上周一,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数据显示,美国11月ISM制造业PMI指数 59.3,高于预期和前值,止住了两月连跌小幅回升。

  3)美债收益率曲线局部倒挂,美联储发布褐皮书。上周一,5年期和3年期美债收益率出现倒挂,为十一年来的首次。上周三美联储发布的褐皮书显示,美国经济活动继续温和增长,就业市场继续收紧,工资和物价上涨,意味着12月议息会议仍有较大概率加息。

  4)OPEC+会议达成减产协议。上周五,OPEC和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产油国在维也纳举行OPEC+会议最终达成协议,决定从19年1月起,在18年10月的基础上合计减产120万桶/日,其中OPEC减产80万桶/日,非OPEC产油国减产40万桶/日,为期六个月,伊朗、委内瑞拉和利比亚获得减产豁免。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PPI 通胀 钢铁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9 上机数控 603185 --
  • 12-18 华林证券 002945 --
  • 12-18 紫金银行 601860 3.14
  • 12-13 青岛银行 002948 --
  • 12-12 利通电子 603629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