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长期依然看好周期股

  辛宇

  7月以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出现了持续上涨,提升了整个周期性板块的热度。周期股凭借其特有的爆发力,在极短的时间里累积较大的涨幅,一时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考虑到现在是牛市初期,市场缺少增量资金,场内资金主要在板块间轮动,寻找并填平价值洼地。因此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周期板块有必要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充分的调整。但是,如果把时间周期拉长看,中长期依然看好周期板块的投资机会,尤其是有色。分析周期板块在2005年至2008年周期牛市、2014年至2015年系统牛市和2017年的表现,看好周期股中长期的投资潜力。周期相关个股很可能是牛熊切换阶段,甚至是下一轮牛市中最好的投资品之一。

  坚定看好周期性板块

  坚定看好周期板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增速下滑,周期性行业过剩产能自主出清已见成效。供给侧改革与环保督查加速了产能出清的速度,将使包括有色、黑色等在内的周期性行业供需结构更加合理,促使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到更加合理的水平,并明显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二是未来几年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加大基建投资的可能性,这很有可能给大宗商品带来中国以外的增量需求,并因此催生出新一轮的商品牛市,带动整个周期性板块的投资机会。

  周期行业的四个主要趋势是:第一,周期行业拐点已经出现,供给侧改革与环保督查加速行业出清速度。周期性行业自2012年开始逐步进入漫长的萧条期,连续的亏损导致高成本低效率产能在此后的几年中不断关停,而此后推出的供给侧改革则加速了煤炭、钢铁、电解铝过剩产能的出清速度;环保督查让所有企业都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与环保成本,去产能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在需求端,2016-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下行,但是总量依然保持正增长,投资规模也没有下滑。因此周期性行业的供需关系在这两年里出现了显著改善,商品价格或销量上涨是供需结构改善后的正常现象。所以,我们认为就算没有供给侧改革与环保督查,周期性行业也会自发的见底。改革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过剩产能出清的速度,并迅速扭转供需格局,使产品价格回归到更加合理的水平。

  第二,美国与东南亚基建投资可能给周期性行业带来中国以外的增量需求。预计未来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很有可能会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这将会给周期性行业带来中国以外的增量需求。中国的周期性行业相关公司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将走出国门,分享当地发展所产生的红利。

  第三,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过充分调整,新的上涨周期已经开启。目前大宗商品已经历了充分调整。从时间上看,主要商品的价格在2007-2008年间,或者2011年见顶,到2015年底见底,经历了至少5年的调整。而从调整的幅度上看,除黄金下跌幅度略小于50%以外,其他品种的价格跌幅都超过50%,最多的甚至达到80%以上。我们判断,大宗商品在经历了充分的调整后,现在已经进入新的上涨周期。

  周期股牛市关注三品种

  受供求关系影响,投资市场有其价值体现的周期与轮回。预计周期性行业将迎来系统性牛市,在周期性行业中,相对更看好镍、白银,以及美小麦。

  首先,新能源汽车高增长,将带动镍的需求持续增加。镍自2007年5月见顶后,到2015年底已经连续下跌9年,累积跌幅达85.4%。而在需求端,新能源汽车将长期推动镍需求增长。硫酸镍被大量运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前驱体。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快速渗透,到2025年时,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镍将有望占到全球镍消费总量的10%。在供给端,过去十年中全球用于生产纯镍的硫化镍矿供应日渐匮乏:以国内硫化镍开采冶炼的龙头企业金川集团为例,其可供开采的资源仅够再维持未来几年的生产;国际上硫化镍资源也相当稀缺,仅有的资源也被必和必拓等少数几个国外企业所垄断。

  其次,白银具有对冲通胀的能力,市场规模小价格弹性高。白银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兼具工业属性与贵金属的货币属性,在大宗商品的系统性牛市中,是一种后周期品种,并具有对冲通胀的能力。白银市场规模较小,价格弹性极高。1979年8月-1980年1月,白银在5个月内迅速上涨440%。2010年8月-2011年4月,白银8个月内上涨170%。到2015年底白银的价格相对于2011年4月的高点下跌了72.6%,跌到8年来的低点。由于不排除未来大宗商品出现新一轮系统性牛市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也中长期看好白银的投资机会。

  再次,价格持续走低后,异常因素很可能推动美小麦价格上涨。农产品中,美小麦是相对看好的品种。美小麦自2008年2月见顶后,到2015年底的时候累积下跌达到了71.1%。价格持续大跌后,包括天气在内的异常因素,很可能成为美小麦价格上涨的催化剂,由于美小麦价格处于绝对底部,因此价格将会有非常强的弹性。以今年为例,6月美国加拿大严重干旱,导致小麦单产潜力下降,6月初到7月初,美小麦的价格一度大涨33.4%。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