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12:27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周子崴/文 发酵一周的国海证券“假章门”事件终于有了结论,但其责任界定是20多家小伙伴(涉事机构)愿意看到的结果吗?那条持有到期的“代持”之路上,是否难以避免监管套利?

  12月22日,国海证券在公告中表示,将承担所涉交易协议中信用债的风险收益,利率债则由涉事双方风险共担。随着事件逐渐明朗,债市也迎来“报复性”的上涨行情,22日,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1703收盘报96.98元,涨0.83%,创9个交易日最高。

  在一周的时间内,国海证券的态度几经转变,从“传闻不实”到最后的“绝不推诿”也让市场不由得再次正视代持交易的灰色幕后。事实上,通过代持交易构筑的隐性杠杆广泛存在于银行间债券市场。

  在债市的剧烈调整环境下,代持所引发的风波则成为弱市中市场灰色地带的微观写照。“正常情况下,理论上完全通过质押回购来做杠杆的话10倍就‘顶天’了,但通过代持,便能突破质押式回购的天花板。”一位券商高管称。代持交易之特点在于实现相关债券的出表,其真实情况难以被外界认知。

  经济观察报获悉,目前监管层已开始针对各机构的代持交易情况展开排查,要求各家机构完成自查、报备相关信息。

  代持交易自身承担放大杠杆及一定价格发现功能,但因其业务模式的隐秘性以及监管缺位,仿如双刃剑的它一直疑雾重重。

  风险共担

  国海证券22日公告称,2016年12月20日与相关机构召开协调会议并达成了共识:国海证券认可与与会各方的债券交易协议,愿意与与会各方共同承担责任。

  有关债券由与会各方继续持有,其中信用债风险收益由国海证券全部承担;利率债可以持有至到期,利率债投资收益与相关资金成本之差额由国海证券与与会各方共担,具体细节由国海与与会各方协商。

  就公告中的“各方持有到期,收益成本共担”而言,有市场人士认为,它或许可以讲一个监管背书的故事。某机构或许不会赔钱,甚至可能因祸得福,因其成功的扩大了资产规模。“若是,那是监管想看到的结果吗?”

  不过,北京某券商高管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算了一笔账,按照亏损5%左右来计算,国海证券如果全部承担责任,则会带来8亿元左右的亏损,这个数字超过了国海证券半年的盈利。

  在经济观察报接触的律师眼中,本事件中的责任承担本不是一个大问题。“既然整个交易是在国海的体系下完成,章是否是假章其实影响不大,毕竟交易对手并没有核查你的章是否作假的义务,从合同目的的角度来看,国海应当保证交易完成”北京一位专注金融业务的律师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如果用民法中“表见代理”的概念来解读,虽然本次事件所涉代持协议用的章为假章,但无法否认国海证券在交易过程中的牵连性,从合同目的及保护交易安全的角度来看,合同效力也应当得到承认。

  国海证券在15日的公告中表示,“公司未授权张杨、郭亮开展文中所提及的相关业务,更未授权张杨、郭亮签订相关业务协议,公司自身也未签订任何相关协议。”

  “这就是在告诉市场,你20多家机构或者其他的机构,你签的协议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大家都按照国海这样不认账,代持都是个人行为,那这个市场就没办法做了”。北京一位券商人士称。

  而此事也迅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据报道,12月20日,由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主持,一场关于“假章门”责任承担的沟通会连夜召开。在监管层介入下,国海证券终于在与涉事20余家机构的连夜沟通之后“认了账”,21日,国海证券表示对该事件责任承担“绝不推诿”。

  国海证券表示,对收到的伪造印章私签的债券交易协议进行了初步统计,涉及债券金额不超过165亿元,其中80%以上为安全性和流动性高的主流国债、国开债品种;信用债占比不到20%,且总体信用风险可控。

  “如果国海总部不知道这个事情,怎么会做出100多亿元的代持交易?”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在他看来,过分的业务激励机制带来了业务的无序扩张,“假章门”背后实则反映出机构风控存在较大漏洞:“这次是属于债券资管业务,除此之外也包括承销等环节,小券商品牌没有优势,但优势在于牌照,通过‘包干制’,团队利润‘三七开’,公司拿三成,团队七成,用这种激励方式扩大业绩。

  代持的灰色斗篷

  “假章门”事件之后,债券市场的代持交易则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经济观察报获悉,监管层已开始针对各机构的代持交易情况展开排查,要求各家机构完成自查、报备相关信息。

  作为长期存在于债券市场的一种交易类型,代持交易一直以来身披灰色斗篷。债券代持是指在银行间市场通过不转移实质所有权的交易,而请他人代其持有债券的业务。

  在多位市场人士看来,代持交易的存在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机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指出,每一笔代持交易的目的可能均有不同,其具体约定也均有所不同,而对于参与市场交易的各方机构而言,通过代持交易放大杠杆是其一个主要的功能。

  相比于质押式回购等加杠杆路径,代持交易往往能够突破对于券种、机构资质、规模等的限制,代持交易包括一个远期协议,即交易双方约定回购的时间、价格等因素,以此融入资金,进而放大债市交易杠杆。

  “正常情况下,理论上完全通过质押回购来做杠杆的话10倍就顶天了,但是通过代持,我感觉他是能够突破质押式回购的这个天花板。”前述券商高管称。代持交易的特点即在于实现相关债券的出表,由于交易双方均不入表,其真实情况难以被外界认知。

  除提高杠杆率外,也有机构通过代持交易来实现跨年度利润转移。“有的金融机构可能今年赚的比较多,为了让利润‘平滑’,他可能通过代持把利润隐藏起来,起到调节报表的作用。”

  有趣的是,类似的玩法也存在于一级市场之中,“比如国海自己承销的债,他签的是余额包销的合同,如果真的余额包销了,那就要占他的风险权重,而且因为时间很紧张,询价的事件可能也就是一周,所以通过别人来代持,既能把债卖出去,所以就需要同行先把券接到手里,过半个月再接回来,通过这半个月再把债卖回去。这种方式其实是不规范的,本来应当你余额包销,这种方式便规避了监管,第二,很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操纵市场。”北京一位券商承销业务人士表示。

  不过,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业务模式,代持本身似乎并无原罪。“代持交易存在这么长时间,在市场上普遍存在,确实是有他的必然性和正面功能”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部首席分析师范为表示:“中国债市一直存在流动性不强的问题,交易频率低,特别是配置型机构,大的银行和保险拿到券之后不进行交易,真正活跃市场的是基金公司还有一些小的银行等,但这些机构往往存在资本金相对较少的问题,这就让代持有了必然性”。

  然而,在债市的弱市之中,总能捕抓到“代持交易”的尾巴。其实,国海证券的风波已经不是代持交易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在上一轮的债市核查中,“代持养券”便是一个关键词,彼时,通过丙类户,涉案人员将养券所得收益通过交易手段转化成自己私有,就是一种典型的利益输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养券的成交价格往往与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偏离。

  基于此,从2013年4月开始,丙类户遭到监管层的彻查整顿,而随后重回债市的额丙类户面临较为严格的交易限制。

  时至今日,代持交易再次成为引爆市场的热点,个中因素并非巧合。在一些机构人士看来,以信用构筑起来的隐性杠杆体系在弱市环境中逆转崩塌。

  北京一位券商固收高管认为,单纯对代持交易的关注并未反映市场的实际问题,而市场真正面临的困境是影子银行体系杠杆的持续增长,如果缺少持续有效的监管,一旦面临债市整体下行,杠杆的崩塌便会带来市场的溃败。而代持所引发的风波则是弱市中市场灰色地带的微观写照。“要是只说代持交易的风险,那就是合规风险,加之市场交易错综复杂,可能两边表都不入,就像非标的抽屉协议。现在如果大家都没法保护,最终你只能把代持停了,这种情况下影响流动性是肯定的。”

  这位高管估计,“假章门”风波恐怕并非事件的真正结束,一个月以上的长期代持或许面临较大幅度的整顿乃至被暂时停止。

  若从长期发展来看,代持业务需要更为明确的监管措施。“代持实际上是远期合约,可以通过远期管理的方式去规范,比如交保证金等。但不能全部否定,要把信息管理登记好,最起码是知道哪些是代持的券,分门别类来规范,金融机构对自身的风险有认识,监管也能随时调取资料。”范为表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