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1日17:07 新浪综合

  来源微信公众号:CITICS策略

  投资要点

  港A大融合的起点,放下犹豫,积极布局。2011年开始港交所将与A股的同步交易时间从2小时提升到3.5小时,2012年进一步提升至4小时,2014年开通沪港通,2016年即将开通深港通并且放开南下规模控制。对于本轮港股行情,定位与定性同样重要。制度上,港A大融合的前期布局已经完成,现在正是起点。大融合意味着两岸市场在投资者结构这个最基础的层面上在未来会发生深刻变革,而我们认为这更可能先发生在港股。内地投资者料将在港股产生更大影响力、更强的边际定价能力,这个中长期的大趋势必将带来超出传统认知框架的投资机会,无论短期波动与否,我们都应当放下犹豫,积极布局。

  内地和海外资金加速流入在近期逆转了港股的供求关系。港股估值低是一直存在的现象,我们认为行情在这个时点快速启动的核心原因是短期的资金供需因素与中长期的绝对价值低估形成了共振。2月份的港股接近历史估值大底,但是2月到6月间,短期的供需关系是在恶化的,海外资金累计流出了1720亿美元,港股通南下也并没有明显放量,所以短期的供需关系实际上阻碍了中长期价格向价值回归的进程。但是这个短期的供需关系在近两个月发生了明显的逆转,之前是制约因素,现在是“加速器”。

  1)一个因素是内地资金南下加速。2015年5月初到2016年5月底沪港通南下累计净买入额约是1000个亿,用了1年的时间达到这个量级,而2016年6月初到9月9日收盘累计买入净额是942亿,这个1000亿流入只用了3个月出头。

  2)另一个因素是海外资金在重新流入港股。外资看空中国的情绪在近几个月有明显转向,今年2月份以后5年期中国CDS利差持续走低,从最高时的149个基点下降到94个基点。观点的转向导致外资也在重新流入港股,7月份以来持续累计流入达到约200亿美元,逆转了去年“811汇改”以后持续流出的趋势。

  预计本轮港股走强行情持续性会强于去年四月。这次是“打有准备之仗”,完全不同于去年A股牛市兴奋期南下资金“乱枪打鸟”。我们发现这一次行情与去年4月存在明显不同。首先是A股市场环境的不同。去年4月正值A股牛市最“兴旺”的时期,资金南下炒的是相对估值低估的逻辑,却忽略当时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还是相当悲观的。而现在是市场投资者整体的预期收益率在下降的阶段,对确定性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这时候介入港股更多的是看重绝对估值的低估。第二个是交易层面的差异,港股这一轮行情的抛压要小很多。港股通标的现在的平均估值已经达到去年4月份的水平,但成交额均值只是当时平均水平的1/2,当时高点成交金额的1/4。尽管不少海外投资者可能这一次还是选择锁定利润,但整体抛售的力度、向上的阻力远小于去年4月份的水平。此外目前港股的交易结构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内地投资者的占比在提升,仅2015年就提升8个百分点至22%,与美国持平、仅略低于英国。

  超涨后短期会有波动,但中期趋势仍然向上。港股短期超涨,加之美联储加息的不确定性,预计港股可能会出现波动。但从中期来看,大中型市值公司的结构性估值洼地仍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原本外资机构投资者不关注、内资机构覆盖少的中小市值港股里存在着不少机会(我们发现没有分析师覆盖的20~50亿市值公司的涨幅远超过有分析师覆盖的小市值公司),这其中的机会远大于风险。加之南下流动性充裕,使得我们对中期行情相对乐观,短期波动反而是积极布局的好时机。

  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挖掘小市值成长股埋藏着黄金。我们认为真正发光的金子还是在中小市值成长股里,不过通过回溯“成长股对标”策略,我们发现港股的运行模式和A股还是存在差异,港股就是不给一个未实现的故事很高的估值。所以我们建议投资者在现阶段考虑港股的中小市值成长股时,还是要以自下而上的思路为主。我们通过宏峰太平洋和光宇国际集团科技的案例,介绍了在港股市场如何挖掘成长股市值管理和价值重估的机会。

  风险因素:无涨跌停保护下的投资风险,可能因监管套利引发的监管风险。

  港A大融合的起点,放下犹豫,积极布局

  2011年开始港交所将与A股的同步交易时间从2小时提升到3.5小时,2012年开始同步时间进一步提升至4小时,2014年开通沪港通,2016年即将开通深港通并且放开南下规模控制。定位与定性同样重要,港A大融合的前期布局已经完成,现在正是起点。大融合意味着两岸市场在投资者结构这个最基础的层面上在未来会发生深刻变革,而我们认为这更可能先发生在港股。内地投资者料将在港股产生更大影响力、更强的边际定价能力,这个中长期的大趋势必将带来超出传统认知框架的投资机会,无论短期波动与否,我们都应当放下犹豫,积极布局,特别是布局港股。

  投资者在当下的犹豫大都源于对目前行情的一些困惑,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四问港股,力图帮助投资者解疑:

  1)港股的估值一直很低,为什么这个时点突然“热起来”?

  2)去年3月底证监会放开基金南下限制后开启过一波行情但最后都大幅亏损,这次会不会重蹈覆辙?

  3)未来的行情将会如何演绎,会不会因为外部风险因素导致行情结束?

  4)前期认知度非常高的低估值、折溢价、股息率策略已经反应了不少,现在这个阶段南下港股还有没有其它机会?

  内地和海外资金加速流入在近期逆转了港股的供求关系

  从6月24日英国退欧公投结果出炉开始,恒生指数加速上行,截至9月9日收盘已经上涨了19%,并且在深港通推出和保监会放开保险资金南下限制(《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之后引起了不少内地投资者的关注。

  港股估值低、存在估值洼地、可以规避人民币贬值,这些是我们通常听到的用于解释这波港股行情的逻辑。我们认为这些都成立,不过这些逻辑一直都成立,为什么在近期突然关注度这么高?

  估值低是一直存在的现象,不是新鲜事。我们在1月31日发布的报告《2015年年报展望:返璞归真》中提到“截至2016年1月28日,296个港股通标的中,股息率超过8%的公司占比达到11.9%,股息率超过6%的公司占比达到22.2%,而站在国内投资者资产配置的角度,股息率超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公司占比达到61.1%”,对比历史,当时就是堪比2008年的历史大底。我们在8月7日的周报中又提到了这些数据,南下港股通的标的里,股息率超过10年期国债的有55%,超过6%的占比14%,股息率超过8%的占比7%,仍然接近历史底部。

  所以仅仅拿估值低不能完全解释这波港股行情。股票中长期看内在价值,短期还是要看供需(股票供给量和资金流入量),港股市场也一样。绝对估值低估产生了漫长的修复过程,所以我们看到2月初港股的估值可以对标08年金融危机这样悲观的时点,随后就开始缓慢的修复,后验来看就是一个大底。这是内在价值的作用。但是2月到6月间,短期的供需关系是在恶化的,海外资金累计流出了1720亿美元(EPFR数据),港股通南下也并没有明显放量(平均每天是10.3亿元),所以短期的供需关系实际上阻碍了中长期价格向价值回归的进程。

  但是这个短期的供需关系在近两个月发生了明显的逆转,之前是制约因素,现在是“加速器”。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转变,一个是内地资金南下加速,另一个是海外资金在重新流入港股。

  内地资金开始加速配置港股

  内资南下核心看的还是港股的相对吸引力,稳定的基本面、低估值和股息率产生的预期收益率能不能超越投资者在A股中能够获得的预期收益率。2015年上半年有大牛市,A股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非常高,港股满足不了;7月-8月是两轮股灾,内地资金“有心无力”,况且港股自己也受牵连;股灾之后占市场市值约50%的法人股彻底被“锁死”,占市场市值约40%的散户要么已经撤出来、要么已经锁仓,剩下的10%里“国家队”还拿了不少,这个阶段同时又是A股过去三年并购重组潮的最高点,A股“筹码锁死”并且热点频出,A股的机会还是比港股多(美联储加息背景下香港还出现了联系汇率制度被“挑战”的情况);今年年初熔断后,不少投资者还是期待A股能出一个“大底”然后出现去年四季度这样的反弹,预期收益率仍然没降下来。

  不过从5月份开始这个情况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我们看到整个A股市场的波动在快速且持续地降低,不仅仅是权重指数,创业板亦是如此。上证综指的60日日均波动率降至0.76%,创业板降至1.28%。这个水平已经降至2014年的低点,从市场波动的角度来看,2014年四季度以来的这轮牛熊行情基本已经过去,交投基本已经达到冰点。在没有波动且没有方向的A股,没了贝塔的因素,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会迅速下降。

  不仅仅是指数在横盘没有方向,我们一直非常好用的大小盘择时指标最近也是持续窄幅波动没有方向。我们的指标向来是擅长捕捉这个市场先行者的交易行为并发出信号的,现在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这些先行者的预期也比较混乱,没有明确方向,于是选择“按兵不动”。也就是说,现在不仅仅是市场贝塔没了,风格贝塔也没了。

  翘翘板一边的A股预期收益率在降低,另一边港股的相对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以A+H溢价为例来说明问题。市场似乎有个思维定式,觉得A股相对H股溢价是一个常态,港股因为投资者结构的原因长期低估是正常的。但事实是溢价是“非常态”,往往发生在A股超级牛市时期;但是溢价漫漫回归路才是“常态”,往往发生在A股震荡时期。目前AH溢价大约是20%,假设A股的估值不发生变化,那么对应的港股这边就有20%左右的修复空间,这个是相对确定的收益,只不过可能需要缓慢的在1到2年的时间内实现。这个相对确定的收益放在1年前可能根本没有多少A股投资者在乎,但放在现在可能就是焦点。

  所以A股市场预期收益率的持续降低使港股的吸引力在现在这个时点凸显出来,这是为什么南下资金在最近加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015年5月初到2016年5月底沪港通南下累计净买入额约是1000亿,用了1年的时间达到这个量级,而2016年6月初到9月9日收盘累计买入净额是942亿,这个1000亿流入只用了3个月出头。

  海外资金在重新流入港股

  推动港股这轮行情的不仅仅是南下资金,海外资金也在重新流入港股。事实上外资对中国基本面的担忧在近几个月有明显缓解,本身也在增加对于港股的配置。我们观察到今年2月份以后5年期中国CDS利差持续走低,从最高时的149个基点下降到94个基点,并且在英国退欧公投以后加速下行。巧合的是,港股这轮行情的起涨点也是英国退欧公投。

  从EPFR的数据来看,7月份以来持续有海外资金流入港股,累计达到约200亿美元,逆转了去年“811汇改”以后持续流出的趋势。考虑到EPFR是一个基金经理调查数据往往会一定程度滞后实际情况,实际的资金流入可能还会高于这个水平。

  预计本轮港股走强行情持续性会强于去年四月

  不过不少投资者,尤其是去年曾经参与过南下交易的投资者仍然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去年3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沪港通交易指引》,开启了一波港股行情,不过在那一波涌入港股的资金在其后一年基本都套的很深。因为港股的模式毕竟和A股不同,海外大型机构投资者占主导,每年的收益率目标并不高,涨到目标估值基本都会选择获利了结。所以不少投资者担心最近这样的涨法会重蹈去年的覆辙。我们认为,这次南下资金是“打有准备之仗”,完全不同于去年A股牛市兴奋期南下资金“乱枪打鸟”。

  这一次与当时的情况还是存在一些不同。首先是A股市场当前的环境和去年不同。去年A股正处于整个牛市阶段最兴奋的时期,市场抱着A股还会涨,港股相对估值较低会补涨的交易型心态介入港股,炒的是相对估值低估的逻辑,却忽略当时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还是相当悲观的。而现在是市场投资者整体的预期收益率在下降的阶段,对确定性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这时候介入港股更多的是看重绝对估值的低估。

  第二个是交易层面的差异,港股这一轮行情的抛压要小很多。我们统计港股通南下标的去年4月份的PE中位数是16.4X,目前这波行情起来以后是15.5X,已经非常接近,但近一周港股通标的的成交金额是510亿,而去年4月份平均是1070亿,高点是2100亿,现在的平均成交额均值只是当时平均水平的1/2,当时高点成交金额的1/4。也就是说,对于港股通这些平均市值比较大的股票,尽管不少海外投资者可能这一次还是选择锁定利润,但整体抛售的力度、向上的阻力远小于去年4月份的水平。

  而对于20~50亿港元的中小市值股票,当前的估值只有去年4、5月份的75%,还没恢复到当时的时点,并且成交额平均只有当时的1/6。并且这些股票里基本是没有外资机构投资者的。

  此外目前港股的交易结构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内地投资者的占比在提升。如果随着南下资金持续流入,简单地认为外资卖出港股就会跌下去可能会产生误判。根据港交所的统计数据,2015年1-9月外部市场投资者的交易额中中国内地投资者占了22%(美国是22%,英国是26%),比2014年大幅增加了8个百分点。由于今年以来内地资金还在持续南下,我们认为内地投资者在交易中所起到的影响在2016年仍然会迅速提升。

  总结一下就是,从交易层面本身来看,大市值公司上涨所遇到的分歧要大大小于去年4、5月的行情,同时港股的市场交易结构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外资机构投资者的绝对主导地位在慢慢消弭。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轮港股行情并不会简单复制去年的涨跌模式,即使上涨过快、短期出现调整也不必过于担忧。

  超涨后短期会有波动,但中期趋势仍然向上

  港股在这个时点加速上行在未来1~2个月内实际上是有隐患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美联储加息的不确定性。美联储主席耶伦在Jackson Hole会议上的讲话实际上是不排除9月加息的可能性的,耶伦讲话后的几个交易日市场实际上在逐步反映这个因素(最激烈的情形是9月先加息一次,然后市场再开始对12月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做重新估计;最好的情形仍然是12月加息预期稍有上升)。9月8日欧央行按兵不动也更像是等待联储“先做出行动”。不过8月份的非农数据弱于预期又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市场对于9月份加息的预期,美元跌、黄金涨。在这个时点,FOMC投票委员,波士顿联储主席Eric Rosengren提到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有合理理由收紧利率政策。

  这里有一个非常微妙的信息。我们知道联储的前瞻指引是要建立在“市场沟通”上的,近几年除了伯南克在2013年突然提出的“QE退出”大幅超市场预期引发资本大规模流动,其他时候在货币政策做出重要调整前,市场基本上都已经有预期的。所以最近先是耶伦传递非常“强硬”的信号,但是市场因为8月非农数据不佳并没有予以这条信息足够的反应,于是Rosengren紧接着在临近议息会议的时点又提出非常鹰派的论调,实际上就是在提醒市场要予以加息足够的重视。所以这个加息时点大概率是超市场目前的预期的,即使9月不加息,如果市场利率没有足够的反应,我们认为联储还会持续的放出“鹰派”言论。也就是说,无论加息与否,市场目前都得向着偏谨慎的方向去调整。

  在这个背景下,港股过去两个月里涨幅这么大,短期有一个调整是大概率的事件,无非就是具体的时点问题(我们预计本周开启调整的概率非常大)。港股毕竟是不设涨跌幅限制的,即便指数调整空间有限,对于内地南下的投资者而言,个股超涨后的回调幅度很可能轻易触及其止损线引发抛售。

  不过我们中期仍然看好港股的机会,核心有两个逻辑。一是权重板块的估值目前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例如,恒生金融指数目前的P/E估值是9.25X,如果达到过去5年的相对高点11.15X,还有20.5%的上升空间。即便有些个股按照港股的估值体系已经达到基本合理的水平,南下流动性充裕加上外资投资者占比减少,估值可能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另外估值修复也不仅仅体现在金融、地产这些权重板块,其他板块结构性的机会仍然存在。例如我们观察到金融和地产板块个股的AH溢价在近期快速收敛,但其他行业板块仍然有不少港股折价幅度很大,并且已经出现了快速收敛的迹象。

  二是原本外资机构投资者不关注的中小市值港股里存在着不少机会。在不少A股投资者眼里,这些中小市值公司中不乏一些“金子”(比如曾经的舜宇光学),但是南下通道打通以前,内地机构投资者对于小市值公司的关注度非常低。我们统计了所有市值在20~50亿港元之间的个股,分成两个样本,一个是所有个股,一个是有内资机构(包括内资机构在海外的子公司)覆盖的个股,然后分别统计了这两个组合在2015年以来的表现。我们看到有分析师覆盖的小市值公司区间的累计收益是-2.5%,而全部样本(包含那些有分析师覆盖但涨幅不高的个股)的累计涨幅是60.0%。可见,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中小市值公司的覆盖还非常有限,忽视了不少优质的股票,这里面恰恰是港股中长期机会所在。

  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挖掘小市值成长股埋藏着黄金

  从配置角度而言,我们曾经推出的专题报告《港股通四大交易对策:免费期权、风口补涨、成长扩散、跟随外资》(2015//4/3)、《“股市新风”系列:深港通(1)》(2016/2/19)、《“股市新风”系列:深港通(2)》(2016/2/19)围绕着低估值、折溢价、股息率的策略都已经详述过逻辑(并且我们的深港通专题基本是在港股最低点的时候发布),这些策略在其他市场研究报告当中也基本都会出现,关注度已经非常高。

  低估值、折溢价收敛和高股息策略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在目前的时点基本上就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大幅估值修复的阶段已经过去。

  很多投资者关心目前这个阶段还有哪些配置策略思路,尤其是深港通开放以后,中小市值公司是否存在自上而下的策略?

  讨论的最多的一个策略叫做“成长股对标策略”。主要的逻辑是A股的成长股估值贵,港股对标的同类型公司估值要便宜很多,所以港股对标的这些公司会有机会。很可惜的是,这个逻辑我们去年就提出来了,不过目前来看似乎效果并不好。我们统计了一下去年我们出的联合报告里面提到的当时比较热的一些港股对标标的,当时估值相对A股同类题材的成长股确实是低,但是这些个股作为一个整体组合,其累计的收益率从去年3月份到现在是17%,A股同类股累计的收益率是16%,而且基本上都是同涨同跌。所以港股的成长股相对A股的成长股也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相对估值收敛的过程。

  这个结果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思:港股的运行模式和A股还是存在差异,港股就是不给一个未实现的故事很高的估值。所以我们在考虑港股的中小市值成长股时,可能还是要以自下而上的思路为主,一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二是也可以避免一些“地雷”。

  这里我们提两个小市值股票案例。一个案例是和A股逻辑特别相似的重组案例,另一个是比较切合港股逻辑的业绩反转案例。

  从宏峰太平洋的案例看港股传统行业小市值公司转型的可能

  第一个案例是宏峰太平洋(08265.HK),这个案例可以对标A股许多转型公司,这个公司的资本运作模式在A股的监管框架下很难实现,同时股价的短期涨幅也是A股公司难以企及的。

  宏峰太平洋的股价从2015年1月到现在涨了18倍。这家公司2011年1月在港交所创业板上市,以前的主业是钟表,后来兼营银器零售,盈利一直不稳定。2014年8月底,璟沣有限公司以1.51亿港元取得控制权。2014年9月底,提名冯志坚为宏峰太平洋的执行董事。冯志坚是香港金银业贸易场终身名誉会长,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顾问,退休前是中银国际证券董事总经理。2014年11月,宏峰太平洋收购了浙江通银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51%股权,而通银的另一个股东(占49%)章根江是浙江湖州百城电动集团的董事长。显然,这笔收购醉翁之意不在酒。

  2015年9月宏峰太平洋以900万港币购买百城电车科技有限公司10%股份,11月花1.1亿港元收购百城电池和百城客车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果木园路建筑面积53945平方米的厂房物业以及锂电池及制造锂电池巴士的生产设备。公司一跃成为一家动力电池和新能源车生产企业。这个故事像极了A股转型股的运作模式:传统没落行业的企业,挺进一个当前最热的行业。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他的支付方式。宏峰发行1.1亿港元的零息可换股债券(价值3500万的可换股债券作为交易对价支付给百城电池,7500万的债券作为交易对价支付给百城客车),可以换200万股,换股价是0.55港元/股,相较停牌前最新股价折让64.3%。全部换股后,百城电池持有宏峰太平洋12.73%股份,百城客车持有宏峰太平洋27.34%股份,合计持有40.01%,超过原先控股股东璟沣有限公司的31.33%,公众持股28.6%,不存在退市的问题。百城电池和百城客车在2016年5月前的控股股东都是黄科竣(百城集团董事长),现在变更为浙江之信控股集团(一家致力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集团)。换言之,通过发行零息可换股债券(且换股价相对现价大幅折价),相当于百城电池和百城客车变相“借壳上市”,这个在A股会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管。

  这个支付方式类似于“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但是A股要实现这种运作就缺乏合适的融资工具(2015年8月31日四部委发布了《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其中提到了在A股研究引入定向可转债等支付工具)。港股发行可转债适用的法律包括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公司条例(香港法例第32章)以及证券及期货条例(香港法例第571章)。不同于内地监管的地方在于,这些法例并没有对可转债发行主体做严格的要求,私募可转债的条件非常多样化,只需要严格履行披露义务就可以。

  所以港股小市值公司也存在做市值管理的可能性,而且并购重组的交易形式更加多样化。对于那些传统行业的小市值公司,如果近期出现了控股股东更换和高管的变更,未来可能就有进一步资本运作的可能,这一点与A股也是相似的。这是我们通过宏峰太平洋的案例向投资者提供的第一个思路。

  从光宇国际集团科技的案例看港股成长股业绩实现后的估值切换

  光宇国际(01043.HK)以前是一家以铅蓄电池为主的电池企业,不过2010年开始就布局锂电池。港股的残酷在于转型过程当中不会给公司任何的估值溢价,尤其是光宇这样在转型过程中主业(铅蓄电池)还持续亏损的公司。

  不过当实际的利润做出来时,港股对公司重估的速度也非常惊人。2016年上半年,光宇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倍,更为重要的是,锂电池业务贡献了18个亿的收入,占公司营收比重从2011年的28%逐步上升至2016年上半年的75%(贡献的净利润占90%),动力电池(主要是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交货11127套(2015年全年是3061套),并且预计全年交货数进一步大幅提升。中报公布后当天,股价涨了28.76%,隔了一天后单日又涨了20.04%,财报公布后的7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到71.2%。

  A股的锂电池股在收入上和目前的光宇对标的主要是国轩高科和德赛电池。德赛电池的锂电产品大都是聚合物电池,动力电池业务几乎是零,所以就忽略不计(德赛电池目前估值是83.2亿人民币)。国轩高科上半年动力电池的订单大约是20.8亿,光宇大约是10个亿,而国轩高科目前的市值是325亿人民币,光宇是26.4亿港元。港股的估值优势立刻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对于A股热门板块对标的港股小市值公司,不妨多去关注那些业务模式已经非常清晰但是实际业绩还没有做出来的个股,如果对基本面足够有把握,左侧介入就有机会享受巨大的重估收益,这是光宇国际这个案例向投资者提供的第二个思路。

  风险因素

  先来看投资风险。我们想提醒的第一点是港股的股票供给是完全没有限制的,尤其表现在低价增发配股上。近期最典型的案例是正利控股(08318),前期股价一直涨,最近出了配股方案,按现价的5%配股,接下来股价走势可想而知。

  另一个想提醒的是,深港通开通以后,产生“坑”的可能性会远远高于沪港通。核心的原因是沪港通南下标的池是以入选恒生大中型指数为前提的,而恒生大中型指数不仅仅有市值的要求,还有流动性的要求,纯粹操纵股价进入沪港通是有难度的。即便沪港通有着相对严格的入池标准,我们也已经看到相当多的案例,一些基本面存在问题的个股股价一路上涨,最终不知不觉进了沪港通南下的标的池,随后突然暴跌(各种原因),德普科技、恒发洋参和天成国际目前还仍然在南下的池子里。

  除了投资风险,监管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是对资本外逃的担忧。我们上文提到,目前深港通南下的入池标准里是没有流动性要求的,通过操纵股价来进入深港通南下池子要远比进入沪港通南下池子要容易。再者,深港通现在已经没有总额度限制了。那么我们猜想会不会存在下述可能:对于一些想要把资金转移到境外的主体,可以先从港股市场借一笔钱,或者甚至是直接和一些小市值公司股东合谋,先控制一些小市值公司,然后操纵这个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如果这个公司最终满足深港通南下入池标准最终入池,再用自己境内的钱通过深港通通道南下给境外资金“接盘”,实现左手倒右手的效果。这样一来,即便最终境内去“接盘”的资金亏损了,但是境外的资金获得大笔盈利,实际上就是实现了境内资金向境外的转移。

  尽管这目前只是一个设想,但也不排除未来会出现类似的案例,导致监管层调整深港通规则。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监管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相关阅读

下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仍然不小

考虑到美联储12月加息概率较大,以及国内一、二线城市资产价格屡创新高,地王频现,出于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资产泡沫的担忧,短期来看,资本外流的压力仍然加大,而这也使得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或再度承压。

实现经济J型增长要保护私有产权

这次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由于人口收缩和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拽力特别大,要使L型下行的经济增长,重启为J型增长,甚至力度要比前两次经济增长下行翻为上行时所采用的突破性改革力度还要大才有望实现翻转。

怎么拯救中国经济的“垃圾板块”

中国经济真正有问题的地方是在东三省,这个地区相当于中国的“垃圾板块”,严重拖了中国经济的后腿。在人才流失、资源匮乏、制度板结、大国企包袱沉重等多种问题的压力之下,东北地区可能给多少钱也不行,这个地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恢复期。

现在在美国买房风险更小

中国的房价至今为止一直只涨不跌,大家都在预测中国房价的黑天鹅什么时候出现。反向美国房市在经历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之后,房价处于一个低谷,并且市场对于这样的泡沫危机有了足够防范意识,所以现在在美国买房的风险性会更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