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9日21:55 莲花财经

  炒壳已经成为了一门生意,参与方不仅仅是二级市场投资者,还包括拟借壳公司及壳公司原大股东。原本这门生意主要集中在A股市场,但因为生意太好,惹得一众中概股纷纷回来抢生意。人一多就容易出“乱子”,这不,有关借壳炒壳的“事儿”正慢慢变得有意思起来……

  上周一则有关“中概股回归暂缓”的传闻不仅打破了市场原先的平静,更是掀起了一场“壳资源”的争议。

  5月6日,市场因有关中概股回归暂缓的传闻出现大幅调整。盘后,证监会新闻发布会表示“壳资源炒作盛行,对中概股回归A股可能产生的影响正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至此,前段时间“壳资源”的疯狂盛行也就告一段落。

  新“壳价”约为30亿?

  继5月6日壳资源概念股集体暴跌之后,5月9日,“壳”股再遭重创,壳资源板块两日跌幅逾9.8%,而ST板块跌幅为7.23%。

  据wind数据显示,5月9日,多只壳概念股跌停,更有30余只ST股跌停。

  回想四月的“壳”疯狂,“身价一天涨一亿,起售价50亿“的价目表,着实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同时,更是感受到“壳” 交易市场下的畸形生态。

  彼时,就有多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壳”的爆炒已经令价值投资理念沦为边缘,同时也对注册制的推出不利。

  在众人的“口诛笔伐”之下,“壳疯狂”也受到了证监会的重视,壳资源近两日来的回调,虽有点意料之外,但也算是情理之中。那么,备受追捧的“壳”究竟值多少钱。

  光大证券分析师赵扬、张安宁认为:

  目前,市场对于壳价值的估算缺乏统一口径,而经我们测算,A股平均壳价值约为30亿元。测算过程如下:

  首先,按照两个指标筛选样本:1、符合连续两年亏损、最近一年所有者权益为负、最近一年营业收入小于1000万元(现行退市警示规定中的三项财务规定)之一;2、市值小于50亿元(今年以来发生借壳的公司首次公告日的平均市值为47亿元)。其次,按照“总市值-max(16Q1 净资产,0)”近似计算“壳”价值。

  根据该计算方法,我们提出,截至2016年5月6日,51只样本股的平均“壳”价值约为30亿元。换言之,在现行制度下,A股上市公司普遍隐含一份重组期权,目前市场对其定价约为30亿元。”

  借壳炒壳游戏能玩下去吗

  中概股回归有两条路径,其一是以“私有化+重大资产重组”方式在A股市场完成曲线上市,此种上市方式又包含一般的重大资产重组及借壳上市。对于一般的重大资产重组,中概股完成系列交易后将成为A股壳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原A股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均不发生变化,如学大教育与银润投资、如家与首旅酒店之间的交易均系此例。

  当中概股私有化后,控股方所占的估值足够大,超过A股壳公司资产规模时便有可能构成借壳上市,如分众传媒与七喜控股巨人网络与世纪游轮的交易便均构成借壳上市。案例中,七喜控股、世纪游轮是纯粹的壳资源,而银润资源、首旅酒店则更像是平台壳资源,为中概股提供了回归路径。

  另一种回归路径则是“分步走”,以恒大地产、吉利汽车为例,两公司关联公司恒大地产集团、吉利控股拟分别受让嘉凯城\*ST钱江控股权。交易若完成,恒大地产及吉利汽车将各自拥有一个A股壳平台,但并未完成回归。后期,恒大地产、吉利汽车可实施私有化,并将资产注入嘉凯城、*ST钱江,完成借壳。

  从买壳效率来看,恒大地产、吉利汽车显然更优,因为这两家公司买壳只涉及到壳公司控股权的转让,并无股份增发、资产置换等内容。从回归的角度来看,分众传媒、如家显然敢更彻底,而恒大地产等是买壳而不回归,后期面临私有化回归问题。

  两种路径各有千秋,很难说买壳与回归同时进行更优于先买壳再回归,具体操作要视乎中概股最迫切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近年超过30家中概股公司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私有化,还有一批中概股公司在A股市场周旋,寻求他们认为最优质的的壳资源。

  其实严格来说,中概股回归只是市场行为,当他们认为境外资本市场难以准确体现估值水平是,选择私有化回归无可厚非。只是,A股市场习惯了关起门做生意——拟上市公司委托投行等中介机构到处找壳并迅速借壳。部分案例表明,这门生意已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最终衍生出非借壳上市,即动用各种财技刻意规避借壳上市,大打擦边球。

  监管层对借壳上市并不排斥,但借壳上市的审核标准却趋同于IPO,侧面反映出监管层对借壳上市的审慎态度。即便是不构成借壳上市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所层面亦会频繁下发问询函,要求上市公司及交易双方完成披露所有存在疑问的细节,尤其是对于非借壳上市,问询函的问询力度更大,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但这并不妨碍二级市场对壳资源的爆炒,炒壳早已成为主题投资,一旦命中,回报率可能不亚于新股中签。正因为如此,无论监管层对借壳上市或重大资产重组审核标准、问询力度有多大,均不会实质性改变二级市场的炒壳风潮。

  这种炒壳风的背后实际上是壳资源供求的严重失衡,大量数据表明,A股壳资源极其有限,部分在业界看来已形同壳资源的A股公司,并不甘心沦为壳资源。于是,市场上客观上形成了巨量资金追逐少量壳资源的现象,本来壳资源就偏少,中概股却偏偏试图买壳回归,更加剧了壳资源的稀缺性。此外,中概股回归,估值往往成倍的增加,继而引发更大规模的跟风炒作。

  5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曾称,证监会正对相关公司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5月8日,深圳证监局原局长张云东撰文对借壳乱象、盲目炒壳表达了较大的担忧,同时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张云东:优胜劣汰乃资本市场之本 省视借壳与退市》。然而,A股市场炒壳积弊日久,短时间内恐难发生较大程度的逆转,这场游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持续下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凌辰 SF179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