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8日02:41 信息时报

  □专题撰文(B01~B03)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

  每到年底年初,A股市场上的资产重组板块都会出现一波行情。今年情况有些特殊,去年底今年初的一段时间,市场上并没有出现炒作资产重组股的热潮,作为“壳资源”代表的ST板块甚至出现大面积下跌。如今,战略新兴板的暂时删除,注册制的推迟,让A股市场的壳资源再度走进许多投资者的眼中。

  分析人士表示,借壳双方都有本自己的“生意经”,时间成本和中概股集体回归,让优质“壳资源”僧多粥少,“壳资源”更加值钱。而随着“壳资源”的走俏,壳公司大股东对借壳资产也更加挑剔,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成为其被借壳与否的关键。

  “壳资源”炒作延迟

  一家家企业想通过“借壳”这一方式登陆A股市场,借壳上市的频繁也令“壳资源”一次又一次成为市场的绝对亮点。从A股历史经验来看,历年一、四季度都是产业资本运作的高峰,大多数具备重组预期的上市公司都在此期间拿出了“说法”;而二、三季度运作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也在此时迎来开花结果的时刻。作为A股市场上的不成文惯例,具有产业资本运作预期的个股很容易在岁末年初时节受到炒作资金的热捧。

  比如在2014年的行情中,华泽锆镍就是一只受重组利好刺激的大牛股。2014年1月10日,暂停上市4年的\*ST聚友重组完成,更名为华泽钴镍后重新上市交易,公司主营变更为镍铁矿资源的采选冶炼及生产销售。复牌当日,华泽锆镍大涨73.13%。重组题材加之镍价的回暖,华泽锆镍全年振荡上行,到12月5日盘中,创下重组复牌后的新高价30元,跻身2014年十大牛股之列。

  然而,今年情况有些特殊,去年底到今年初的一段时间,由于市场对于注册制临近的审慎,市场上并没有出现炒作资产重组股的热潮,作为“壳资源”代表的ST板块甚至出现大面积下跌。彼时市场上流行一种说法:随着注册制的逐步推进,借壳上市中买卖双方的主动权将渐渐从壳公司向拥有优质资产、有上市需求的公司倾斜,A股“壳资源”的炒作已经到了“日暮时分”,而注册制细则的落地会让畸高的壳费一去不复返。财经评论员叶檀当时表示,对非专业投资者来说,追逐“壳资源”最后狂欢的风险已经日趋升高,注册制率先实现于创业板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允许退市,那么“壳资源”溢价会从3亿元到4亿元下降至2000万元到3000万元。

  预期令“壳资源”紧俏

  不过,到了今年3月份,资本市场出现了两个重要预期的转折,一是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再提到注册制改革,意味着注册制短期内不会推出;二是“十三五”发展纲要中删除了有关建立战略新兴板的内容,意味着上交所的战略新兴板同样待议。对此,市场的第一反应是,A股的“壳资源”仍然会继续成为紧俏货。原先不被看好的资产重组题材,以及ST板块等,也重新获得了关注。

  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还表示,此间市场又有些新的事件,对资产重组题材带来了想象空间,如供给侧改革等。“除了政策面的改变受益逻辑,行情大跌也带来难得的买壳机会。”华鑫证券研究员万蓉分析指出,市场经过2015年下半年的大幅调整,一些“壳资源”也跌出了价值,很多都处于历史行情的底部区域。从市值角度看,2015年6月中旬至今,申万小盘风格指数跌幅超过48%,同期大盘风格指数跌幅为40%,而“壳资源”集中的中小市值股明显超跌。这也造就了目前市场形成了买壳高峰期。

  “壳资源”交易更火爆

  果不其然,在供给侧改革推进、注册制延迟背景下,“壳资源”迟到盛宴开炒。企业间借壳上市的戏码在不间断的上演,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停牌4个多月后,圆通快递拟借壳的上市公司大杨创世于4月11日复牌,截至15日收盘,连收五个“一”字涨停,股价从复牌前的25.13元,飙涨至40.46元,涨幅高达61%。

  无独有偶,同样涉及借壳的栋梁新材,自3月23日复牌以来,股价从10.21元涨至4月15日的19.39元,累计涨幅近90%,其中3月23日~29日连续5日涨停,而同期沪指涨幅仅为1.4%。

  “壳资源”概念大受追捧,“壳资源”交易则更加火爆。4月14日,廊坊发展在披露了恒大地产举牌的公告后,忽然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一时间引发了投资者的纷纷揣测。而在此前的4月13日,嘉凯城也发布公告,公司国有股东将公开出让公司股权,而在国内房企中最有可能成为受让方的非恒大莫属。有业内人士指出,恒大地产肯定是想回归A股,嘉凯城与廊坊发展都可能成为被借壳的对象。

  在恒大地产意图回归A股的传闻背后,另一家商业地产巨头、已宣布私有化的万达商业,由于排队IPO的时间成本太高,市场也预期其极有可能会选择借壳上市。加之最近一段时间奇虎360、优酷土豆和博纳影业等一批中概股纷纷启动私有化,A股“壳资源”的关注度比市场价格涨得还要快。

  对此,申万投资顾问王超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壳双方都有本自己的“生意经”,时间成本和中概股集体回归,让优质“壳资源”僧多粥少,“壳资源”更加值钱。而随着“壳资源”的走俏,壳公司大股东对借壳资产也更加挑剔,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成为其被借壳与否的关键。

  桂浩明认为三因素使重组题材受关注

  首先,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压缩产能成为不少行业的重要工作,其中不少涉及到上市公司。那些在去产能过程中不得不收缩主业的企业,势必存在转型的问题。而这个转型,就包含了对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这样一来,重组股的队伍就大大扩大了,当然也就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其次,国家要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推动股权融资,对于一些缺乏发展前景、再融资能力不足的上市公司,就存在通过重组,将“壳资源”用于新的企业,从而盘活资产,发挥资本市场资源分配的作用。这也导致市场上借壳上市题材的升温,可密切留意各种“壳资源”的再利用问题。

  第三,如果说过去“壳资源”主要集中在亏损企业以及民营资本控股企业上,现在则扩大到一些业绩尚可的企业,以及国资控股的企业。这样的扩容,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具备了成为“壳资源”的机会。不断加长的重组公司名单,客观上已提示出资产重组在加快,收购兼并以及借壳上市等资本运作,也是在不断提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凌辰 SF179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