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7日14:04 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

  ◎策划:《红周刊》编辑部

  编者按:牛未到,证金公司的加杠杆先到。这项转融资新政和券商融券业务的恢复引起了市场加杠杆的讨论。“证金公司喊你来做多”、“资金面底部信号,后市走势不用太过悲观”等利好解读大幅提振信心。面对政策春风,券商们开始下调两融利率抢夺融资客,银行配资业务有了回暖迹象,互联网以及民间配资也换上“新马甲”卷土重来。

  这个曾经被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形容的能撬起地球的“杠杆”,曾经让去年的A股红得发紫,也让A股几度哀鸿遍野。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杠杆,如何在加杠杆和去杠杆之间平衡,显得尤为重要。本周五证监会发言人邓舸表示,场外配资新型手法有所抬头,将对相关主题立案调查。如今A股资金杠杆重燃,投资者面对诱惑,更多是保守和谨慎。

  投资者谨慎对待杠杆诱惑

  《红周刊》特约作者 林伟萍

  券商们下调两融利率抢夺融资客,银行配资业务回暖,互联网以及民间配资也换上“新马甲”卷土重来。面对杠杆诱惑,《红周刊》记者了解到,受去年股灾影响,除少数技术派投资者有意愿重返融资大军,多数投资者对于杠杆仍心有余悸。操作上,专业人士也建议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散户,不要盲目加杠杆,还是以挖掘短线交易性机会为主。

  券商加入两融客户争夺战

  融资利率首破“7”

  价格战,是各家券商最为直接的抢客方式。数据显示,目前91家公布了两融利率的证券公司融资利率平均值为8.49%。其中,融资利率水平最高为9.60%,最低为8.35%,有43家券商公示的融资利率水平都在此列。但在采访中,《红周刊》记者了解到,少数券商为了抢客,将新开仓融资客户融资利率直接降至6.99%,而这也是证券行业在两融业务上融资利率首次破7。

  3月24日,记者在北京的一家券商营业部看到,柜台显眼位置摆放着“新开融资客户融资利率降至6.99%”的宣传,同时还享受“开户有礼”的待遇。“下调两融利率就是为了吸引潜在的两融客户群体,对于之前开通两融业务的客户,我们仍按照之前的融资利率执行,在8.3%左右。”该营业部工作人员介绍说。但从《红周刊》记者的走访调查看,虽然融资利率破7,但投资者开通两融客户的意愿并不太强烈。

  “只有极少数较为激进的客户,基于对后市比较乐观的预期,选择新开两融账户或增加融资额在仓位中的占比,多数投资者还是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持观望态度的比较多。”上述营业部人士说。

  市场资深人士丁永升认为,利率并不是决定投资者是否融资最核心的要素,融资的核心要素是市场能否持续地上涨。如果市场处在牛市趋势中,不管市场融资利率是7%还是8%,投资者融资意愿都会比较强,反过来说,如果市场处于低迷期或不明朗阶段,投资者的融资意愿自然会降低。此外,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投资者加杠杆的能力也受到较大限制,受今年1月份股市的再次大幅下挫影响,融资账户浮亏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限制了投资者加杠杆的能力。

  而接受《红周刊》采访的山东股民张女士就是上述负责人口中“少数比较激进的投资者”。张女士介绍,自己3年前就开通了两融账户,去年市场行情好时,通过两融账户市值最多达到300多万,受股市大跌影响,最惨的时候市值缩水到120万。近期随着市场回暖,她果断再次出手融资,目前账户市值已回升30多万元。“现在融资额度比年初会加大不少,但比起去年的力度可能会相对少一些。之前100万市值时,最多时候曾融资89万元,今年最多时候也就融了40万左右。”不过张女士强调,今年融资少并不是对市场不看好,主要是因为年初市场大跌,市值缩水太多,想融资也没有那么多市值可抵押,“现在行情有所回暖,市值回升一部分,可抵押物融资的金额就多了。”

  对于加杠杆的风险,张女士目前还不担忧,她觉得股市近期还会继续向上。“别看3月24日股市有所回调,近期的强势股都很坚挺,市场还有机会。”不过她同时表示,对于杠杆,周边股友多态度谨慎。“以前我们大户室里面还有个姊妹和我一起做融资,今年就不做杠杆了。主要是两融账户在去年股灾中赔了好多钱,今年不敢碰了。而那些没开通两融账户的朋友听到开户的赔了这么多钱,就更不敢开两融账户了。”张女士苦笑着说。

  银行股票配资需求回暖

  网络配资杠杆最高达15倍

  2015年随着杠杆牛市的疯狂上涨和去杆杠的非理性下跌,场外配资被严格清理。同时,银行通过伞形信托进行一对多的配资业务也被叫停。随着市场的暖风渐起,银行股票配资业务出现回暖态势,相关业务量开始放大。3月25日,记者获悉,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部分银行已“重启”一对一单账户配资业务,但场外配资依然被禁止。“说银行重启一对一单账户配资业务其实并不太准确,因为单一结构化的配资,之前并没有被叫停,只是之前股市行情低迷,市场热情一度跌至冰点,所以这块业务都没有被银行再拿出来说而已。”北京某银行工作人员解释说。

  所谓的单一结构化配资业务主要是借道信托、资管、基金子公司和私募来进行,目前市场杠杆率多在1:1.5~1:3之间,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有夹层,劣后的实际杠杆比率可能更高,但其比例最高不超过1:5,配资成本则是在6.4%左右。而银行进行股票配资有严苛的条件和较高的门槛,《红周刊》记者拿到的一份某大型股份制银行股票配资说明书显示,其提供资金的杠杆率在1:1~1:2之间,同时要求客户单票持仓比例非创业板不超过20%,单一创业板股票不超过10%,创业板股票总体持仓不超过20%;此外还提到,不得投资权证、期权、定向增发和债券回购,不得投资S、ST等带有风险警示信息的股票等。除以之外,不少银行客户申请门槛动辄为数千万元,符合条件者寥寥无几。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场内配资需求虽略有反弹,但还谈不上旺盛的程度。银行配资业务回暖一是因为两市股指处于低点,对银行作优先级资金来说风险更低,据测算,即使在杠杆率1:5的情况下,劣后全部赔光,银行的本息也能收回来。二,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资产荒”,“银行不做这个业务就根本没别的地方投”。三是劣后门槛降低,之前银行设立的劣后门槛普遍比较高,要求劣后规模一个亿起,而现在可以放宽到5000万。所谓的劣后指的是场外配资业务一般是通过结构化产品的形式配资,即配资客出“劣后端”,银行或出借方提供“优先端”,当劣后端亏损到一定程度时(一般50%~70%),产品监管方会对配资者的账户进行强制平仓套现,保证出借人的资金不会亏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度销声匿迹的互联网配资业务、民间配资业务近期也蠢蠢欲动。记者在百度上输入“股票配资”,最新引入眼帘的均为互联网配资公司,例如“配大米”、“智操盘”、“钱程无忧”、“妥妥再线”等。以“配大米”为例,其在搜索显眼位置写到:股票配资:15倍杠杆,15倍利润,短线狙击神奇,涨停就赚150%。此外,不少互联网配资平台包装得比较隐蔽,以“马甲”的形式提供配资服务,例如,记者在百度中检索到“妥妥在线”提供股票配资服务,“1~10倍杠杆,10分钟到账”。但当记者进入其官网后,却没有看到“股票配资”字眼,经过逐一查找,终于在“操盘大赛”栏目下的“股票操盘”中找到股票配资业务板块,其显示按月操盘,公司可提供1~5倍杠杆,按天操盘,可提供3倍的杠杆。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投资者切不可轻易介入。

  敬畏杠杆

  寻找短线交易性机会

  对于当前市场可能出现的杠杆热,丁永升建议散户投资者还需保持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慎重加杠杆,5~6成仓位为宜,寻找短线交易性机会。“从以往经验来看,如果当前市场处于下跌趋势中的反弹或者底部震荡,那投资者在市场底部的时候是不大会加杠杆,反而会选择在行情启动之后追涨加杠杆,而此时通常就是行情高位了,一旦再次下跌,加杠杆的投资者会比较被动,因此建议投资者谨慎为宜。”对于今年杠杆资金的规模,他分析说,虽然整体上有加杠杆的趋势,但受去年股市大幅波动影响,投资者对于加杠杆整体上还是处于谨慎的态度,愿意加杠杆的人不如去年那么多,预计加杠杆的规模不会太大。

  紫马基金山东分公司负责人李正光则表示,虽然行情有回暖的趋势,但对于杠杆,无论是散户投资者还是私募机构投资者都还需要有敬畏之心。“现在私募机构所用杠杆都会比去年低,而且当前大部分属于试探性地加杠杆。按照常规的操盘方法,至少见到浮盈之后才能加仓。同时当前很多做杠杆的资金,大部分持仓在30%,只拿出自己本金的部分做,只有出现非常好的机会才会突然杀进去,做个T+0或者收获一个涨停板就跑了,总体来说大家还都是比较谨慎的。”对于散户投资者,他也建议最好不要加杠杆,“通常来说散户的投资能力和资金能力都比较弱,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差。机构杠杆出现问题,可以马上融到资补仓,而对于散户来说,流动资金相对并不是特别充足。除非是职业投资者,艺高人胆大,或者纯短线操作的投资者可以用杠杆,一般来说,我们并不太建议普通中小散户加杠杆。”李正光表示。

  私募:保守操作 不再轻易配杠杆

  《红周刊》作者 王博暄

  私募人士对于证金公司重启两融,多认为对市场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则多显保守,对于杠杆的使用也非常谨慎。

  杠杆资金介入 传递积极信号

  对于证金公司恢复五个转融资业务并下调转融通费率等新政,接受《红周刊》采访的私募一致认为,该政策是管理层向市场释放恢复正常和稳定的信号,这对股市走高有积极作用。

  金百镕投资董事长周枫表示,转融资的核心在于券商和客户的融资意愿。转融资和融券业务放开,意味着市场正在恢复常态。从两融余额的变化看,已经从2015年峰值的2.2万亿降到8000多亿,并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说明这是一个市场自然的融资需求。证金公司下调转融资利率后,券商也相应下调融资利率,这有利于正常的融资业务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管层希望市场适度活跃。至于政策是否变相加杠杆,目前看还没有体现,受折算率影响,融资融券业务的杠杆水平是相对确定,融资利率下调只是节省成本,并不导致杠杆率提升。

  与周枫观点一致的还有恒添财富基金经理魏威,他认为,转融资实际上是恢复了证金公司的基本功能,能够有更多新的资金来源给证券公司提供业务,对市场资金的充裕率及流动性都会带来一定意义及影响。这是国家在释放看多市场的信号,但到底能带来多少积极促进作用,还有待市场验证。

  聚千投资基金经理张耀说:“相信经过去年崩盘式的股灾,大多数人还是会慎用杠杆,因此我觉得短期对市场影响不会太大。在目前融资额不足万亿的状况下,杠杆资金的逐步介入应该会对后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有私募基金经理对此表示担心,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对《红周刊》表示:“由于转融资新政和银行场外配资的松绑,近期投资者情绪高涨,而且场外配资的情况又越来越多。如果融资再度疯狂,市场就很危险。”

  市场仍在筑底 慎用杠杆参与

  虽然采访中各基金经理对转融资这种加杠杆行为相对乐观,但对于操作还是比较分化,多数投资经理还是显得很保守。采访中,《红周刊》记者还了解到,一些私募目前已经暗暗出货,但也有百亿级别私募仓位一直保持在7、8成左右。某私募机构人士认为,如果私募进行重仓操作,一直当做吃饭行情来看,似乎过于激进。“我们公司投资并没有使用杠杆,仓位保持在2、3成左右,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调整周期还没有结束,如果杠杆放到这里会增加指数泡沫,应注意风险。”有私募经理明确对《红周刊》表示。

  另一位匿名基金经理表示,目前市场回暖主要是由于每年的春季吃饭行情预期。但4月中下旬投资者会越来越谨慎,近期激进的私募会考虑加杠杆,但经过去年的整体交易风险之后,对杠杆没有了那么狂热,私募领域一般配置的杠杆比例是1:1.5,极度加杠杆的私募不会特别多。另外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认为,一直以来做定增,若有确定性收益例如擦边内部交易的项目,就会加大杠杆配置,而且基本上定增的私募都会用杠杆进行参与。

  “市场目前还没有到杠杆做搏的时机。”启元资产的投资顾问表示。他对《红周刊》说,从技术面来看,市场仍处于弱势反弹。指数从5178点跌到2638点,虽然跌幅比较深,空间已经体现出来了,但调整时间不够。上方套牢筹码没有往下移,若主力强攻会适得其反,会导致暴跌。从基本面角度,2013年~2015年的牛市主要是对改革牛的憧憬,现在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顶层提出供给侧改革,从最初的钢筋、水泥、煤炭等重工业的产能过剩出清,慢慢延伸到各个领域之中。总体来看,目前行情不可能有大的反弹,只是熊市中的弱反弹和阴跌交替进行,2季度可能会延续弱势反弹,空间高度在3200点左右。做杠杆需要注意风险。■

  资本市场 成也杠杆败也杠杆

  《红周刊》特约作者 宋清辉

  两千多年前,杠杆是被形容成用来撬动地球的,现在则成为金融行业中放大收益和风险的工具。这种工具是好是坏难以定论,它有可能令财富迅速增值,也有可能一夜家徒四壁,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使用这个工具的人去如何操作。

  疯狂杠杆

  在A股于2014年年末暴涨的时间段里,金融杠杆让一部分人率先实现了造富神话,这些人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人开始接触这一并不神奇的工具,也让市场开始疯狂。从当时的成交量就可以看出,杠杆资金让市场显得越来越活跃,也让市场的上涨过于迅猛。因此,股市后期出现了被很多人认为的“千金难买牛回头”、“再正常不过的回调”之后,让那些大杠杆瞬间崩塌,继而出现了连锁反应,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千股跌停。股灾1.0结束后,有人认为回调结束、股市继续雄起因此而再度使用杠杠,结果接下来继续陷入千股跌停、强制平仓的悲剧之中。

  杠杆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杠杆所投向的各种产品,如果这类产品、项目没有良好的风控措施,产品本身就有可能震荡,杠杆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将这种震荡放大;如果产品、项目的运行稳健,能够产生较好的收益,杠杆在这里能让投资者获得超额的收益。

  假设有人为了赚取暴利,采用5~10倍的杠杆操作,若投资者的自身资产为30万元,10倍杠杆就是300万元。这意味着,投资者以30万元资产为抵押去借300万元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20%,投资者就可以获得60万元的盈利,相对于他的自身资产而言,收益达到200%;当然,如果亏损幅度达到20%,这个投资者的自身资产将全部赔光,而且还亏钱杠杆30万元。

  有人会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用杠杆来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例如银行理财等等。在场外配资方面,例如某些私募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所筹措的资金,资金到期后需要连同收益一同交还给投资者。这类机构为了筹措到资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因此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又要高于银行等理财产品收益率,因此场外配资资金所收取的手续费相当高,月息往往达到2%,即24%的年息。这年头,连个6%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找不到。

  在上证指数近期出现了两个“七连阳”的背景下,又有人开始捉摸着在股市中赚些快钱,场外配资这四个字在近期又被经常提及,这些资金又大有疯狂入市之举动。  

  警惕高杠杆风险卷土重来  

  为什么场外配资被提及?因为券商融资融券的门槛按照要求是在50万元以上,开户时间一般在6个月以上,绝大部分的股民都达不到这一要求。这些有着融资需求却被券商拒之门外的股民,场外配资的极低门槛却能满足他们。很少人在意配资公司的资金从哪里来,有公司会用自有资金作为给客户的资金,这种资金占少数部分,更多的资金是通过第三方机构向客户进行集资,这种集资多是被包装成为高息理财产品向固定人群出售,并游走在监管红线外。

  因此,场外配资的风险,不仅仅只是股民在操盘之中市场发生的不可预知的风险,而是这种不规范的业务自身而言就不靠谱。无论股市还是楼市,不合法的场外配资业务未来的发展将越来越窄,2015年6月之后股市的暴跌就让大量股民遭受到了巨大损失,如果2016年的房价不再延续高速攀升的局面,通过杠杆炒房几乎赚不到多少收益,反而还要承担不少手续费。

  对监管层而言,杠杆资金要合法合规、处于零风险可控范围才行。适度的杠杆操作,可以让金融发展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上升通道中。随着制度的规范、要求的收紧,只有符合要求、对市场有充分了解、风险意识强的投资者才能够得到配资,市场的表现才能相对稳健。监管层应该鼓励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参与投资,但绝不欢迎非法资金进入市场投机。只不过,严查场外配资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市场制度不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等因素,必然会让场外资金继续兴风作浪。

  更重要的一点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监管层对杠杆资金监管趋严,但不排除在一切都有可能的例如互联网金融中,未来将出现全新、隐蔽、难监管的配资方式。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都要长期警惕股市的风险,虽然在杠杆之下赚钱快,但是赔钱的速度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对违规、非法的杠杆资金要打击,对合理、风险可控且听话的杠杆资金则需要“用心呵护”,毕竟一个健康有效的资本市场,离不开杠杆资金的合理使用。

  如今,在证金公司大幅下调转融资利率后,多家券商纷纷下调融资利率希望低息揽客,希望的就是通过降低投资者的杠杆成本获得更多的“客人”,这个场景让人觉得有些熟悉,在2014年下半年,券商的杠杆撬动的不是地球而是A股,也因此带动了疯狂的场外配资。现在,这又如同一个信号,让市场浮想联翩。

  据清晖智库统计,相比场内融资融券客户对加杠杆显得较为谨慎外,场外配资则更加显得活跃,市场已有多家民间配资公司又重新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开始重启股票配资,杠杆倍数高达5~10倍。

  杠杆设置需吻合经济大背景

  杠杆工具的设置需要和相对应的经济背景相吻合,没有实体经济支撑起来的股市,通过高杠杆的作用,只会让泡沫越来越大。在我国GDP增速不足7%的背景下,通过券商、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释放出少量的杠杆资金、降低杠杆资金的使用比例至实体经济、产业上,能够带动适量的资金推动产业发展;如果释放出大量的杠杆资金和高比例,想必又会引起大部分资金“找快钱”,反而会让经济发展成为空中楼阁,泡沫也随时可能破灭。

  如果市场上没有杠杆,经济的发展可能不会有那么多泡沫,但也很可能不会出现较为高速的发展,例如企业的融资难度会更大、将会面临更多的资金问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的发展将会极为缓慢。当然,如果没有金融杠杆,市场上出现大面积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也将极低。

  这也说明,金融杠杆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对好的市场有利、对差的市场不利。宏观经济的发展不是赌博,如果政府为了追求高速经济增长而不断采用杠杆、不断放大杠杆,那么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一颗威力难以估摸的炸弹也就此埋下。

  例如当年的4万亿就是一个大型杠杆,虽然说如果没有4万亿,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可能还达不到现在的高度,但也正是因为有了4万亿,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的情况。如今,不少产能过剩、高杠杆的公司及行业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如何清理库存、如何重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极其现实问题。

  但如果在这个时候抽出杠杆,又会对经济造成新的冲击,金融系统也将承压,从A股的情况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在杠杆被抽出之后,断崖式的下跌已成连锁反应,让不少投资者心灰意冷。因此,稳定前期的高杠杆的同时,引导新的融资、筹资模式介入,淡化杠杆的作用将其慢慢去除,才能够让经济在去杠杆的环节中不受太多的影响。

  A股场内融资最激烈的去杠杆似乎已慢慢地过去。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获利较难就会主动选择降低杠杆,但是,去杠杆没有一种近乎理想的程度,全球股市在暴跌,A股很难独善其身。当前市场处于大幅震荡而且趋势下行的行情中,在这种背景下注入再多的利好预期,都无法瞬间扭转。从长期来看,这些预期都将为未来牛市筑底,让市场在经历过大起大落之后慢慢平复下来。

  其实,无论股市也好、其它商品市场也好,或者是宏观经济,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限定杠杆工具的“发行方”,同时将杠杆比例控制在合理的区间。杠杠比例过大,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被杠杆放大导致系统性风险;若比例太小,那么杠杆工具对撬动发展就起不到作用。■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宋真真 SF020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