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之道】

  市场上流行的逻辑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为了解释市场运行的真正内在逻辑而产生的。

  眼下有一句流行的小短句,“骗我可以,注意次数。”如果我们用它来描述市场流行的逻辑对市场价格的解释,实在是太精辟不过了。因为几乎在每次市场价格预示着机会和风险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流行的逻辑对当时的价格进行“合理”的解释,而这类解释往往在事后被证明完全靠不住。

  远的不说,就在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香港股市大幅反弹了约10%,而背后的理由虽然众说纷纭,主要的却只有一个,就是港股之前实在太便宜了,甚至列居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估值倒数第一。但是,在国庆长假之前,流行的市场逻辑是怎么解释港股比A股便宜很多这个问题的呢?

  如果大家回忆2015年以来关于A股比港股贵的问题,几乎所有流行的解释都会告诉我们:这就是应该的。支持这些解释的理由包括:A股的散户占比太高、大陆资金无法投资海外导致流动性溢价、国际资本不信任中国经济前景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所有这些流行的逻辑都忘记了一件事情,即仅仅在一年多以前的2014年年中,港股对A股、至少从占市值绝大部分的蓝筹股来说,是有溢价的。彼时,衡量同时在两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指数——恒生AH股溢价指数,最低达到89点,表示当时A股该部分股票是比港股折价11%的。

  但是,进入2015年以后,这个指数一路上攻,最高达到154点,意味着A股此类股票比港股贵54%。即使是现在,该指数仍然高居于127点。如果说现在流行逻辑对A股更贵做出的解释是合理的,那么为什么2014年的时候A股会更便宜呢?难道2014年的A股的散户占比不高吗?大陆资金能够投资海外,所以没有流动性溢价吗?国际资本比现在更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吗?

  让我们再看一个最近发生的类似例子。

  分级基金的稳健端基金在过去半年中,出现了一个先跌后涨的走势。代表此类资产的指数,即中证稳健股票上市分级基金指数(下称稳健股基指数。尽管该指数有复权不完善的问题,但仍能反映出此类资产短期的走势),从3月份最高的992点,下跌到7月份最低的777点,之后又一路反弹回当前的926点。

  从“贵的资产一定没有便宜的资产好”这个角度出发,对于稳健端分级基金的投资逻辑,应该是在3月份持有相对较少的仓位,7月份在价格大跌之后重仓,然后在反弹以后再降低仓位。然而,伴随着价格波动的、实际发生的流行逻辑,并不是这样。

  在3月份,对价格相对较高的稳健端分级基金的流行逻辑,多半是“这类资产可以提供稳定的回报,所以价格可以比较贵。”然而在大跌之后,7月份市场上最流行的逻辑变成了“因为进取端的投资者喜欢高杠杆、并愿意为此付出高额利息,所以稳进端分级基金就应该大幅折价。”而在9到10月份,即稳健端分级基金大幅反弹、隐含回报率已然降低之后,流行的逻辑再次变成了“稳健端基金能够提供稳定回报,所以在市场不稳定的时候,其价格就应该比较贵。”

  所以,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聪明的投资者一定会发现,市场上流行的逻辑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为了解释市场运行的真正内在逻辑而产生的,而是为了顺应当前流行的价格,为了给即使可能已经不合理的价格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产生的。所以,依靠这样的流行投资逻辑进行投资,能否取得长期的超额收益,也就一目了然了。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