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可以大一点了?再等等吧

  在8月下旬市场再度遭遇雪崩式下跌后,上周A股迎来走稳反弹,创业板周涨幅更达到了11%。    

  在多轮下跌之后,估值中枢下移,机构也喊出了蓝筹股估值合理,不少投资者开始心动,市场会否有一波大规模的反弹。“9月中旬,市场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比如中美会谈、美联储议息会议、去场外杠杆等。”上投摩根基金首席分析师吴文哲表示。而9月11日沪市成交量只有2527 .7亿元,由此可见市场的观望心理。“目前两市成交量持续萎缩,整个九月份预计都是震荡筑底走势,建议投资者耐心等待底部出现,轻仓参与超跌个股反弹。”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微博]认为。

  股价便宜了:

  上下空间都有限

  A股经过6月和8月两轮大幅下跌后,市场的中枢明显下移,估值水平也在短时间内明显下移,从长期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市场的投资价值是在上升的。

  高市盈率毫无疑问隐含着泡沫,只是泡沫持续的时间长短问题。A股在5000点上方时,确实存在泡沫,特别是创业板100多倍的市盈率,一定有很大泡沫。经过这几轮下跌,泡沫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上证综指市盈率从最高23倍降至15倍,估值水平下降35%,已经趋于比较合理水平;创业板市盈率从最高151倍降至77倍,估值水平下降近一半,但绝对估值还是相对较高。行业方面,计算机板块市盈率从近180倍下降到70多倍,下降幅度超过50%。相对而言,银行、电力及公用事业、食品饮料等板块的估值下降幅度最低,也显示这些估值偏低板块的抗跌性。

  而监管层也在积极护盘,不过还是掺杂着不同的声音。中原证券分析师张青则称,政府救市力度不减,有望逐步改变市场弱势格局。张青称,目前市场的风险已经得到极大释放,在市场估值逐步趋于合理的过程中,未来数月,市场估值可能保持相对平稳,上证A股市盈率可能维持在13- 16倍间,对应的点位大约在2900-3500点之间。总体来看,A股市场已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市场大幅下跌后,继续下探的空间有限,但要走出弱势格局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

  随着监管层继续推出新的刺激举措以提振经济增长、对抗通缩风险,截至9月9日当周,中国股票基金的资金流出降至8月初以来的低点。

  9月最大威胁:

  美国加息+清理杠杆

  市场在经过两轮大跌后,信心严重不足。经过6月大跌后,市场处于弱势之中;其次,经济层面没有起色,复苏势头出现反复;再次,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引发亚洲货币出现竞争性贬值,加上9月美联储首次加息预期等导致海外股市动荡,内外市场的相互影响陷入恶性循环;此外,证监会[微博]要求10月底前清理外部接口和非法配资,整顿两融等。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再度快速下跌,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

  9月美联储加息与否成为全球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二季度美国G D P增长3.7%,大超预期,投资者认为9月加息将基本确定。而近期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17.3万人,大幅低于预期的21.7万;7月工厂订单环比增长0 .4%,也不及预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又推后到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

  美联储加息会使全球资本向美国回流,推动其它货币贬值及新兴市场资本外逃,这会加大新兴经济体的系统性风险。实际上,市场风险也可能来自于美联储加息时间的不确定性。“靴子”不落地,投资者就不安心,在“靴子”落地之前加剧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从而导致股市的波动。

  在弱市之下,全球市场波动加大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股市共振下行。近期全球资本市场调整剧烈,亚太、欧美等主流市场两周内最大跌幅都超过了11%。由于A股和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已有很大提升,全球市场走软必然会对A股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在A股方面,9月市场的压力还来自于限期去杠杆清配资,由于场内融资余额已经基本回到1万亿以下的相对合理区域,并且数据公开透明,所以场外清理违法配资的进程将是9月份市场压力的主要释放点。

  “目前所谓的‘二八’现象背后的实质是,银行等大盘权重股维护指数稳定与限期清配资打压中小盘股的多空对抗。可以预见,‘救市’标的转向中小盘股,或中小盘股自然找到新的多空平衡点,是9月份市场趋势转向的关键因素。”上海证券分析师屠骏称。

  机构谨慎观望:

  9月将反复磨底

  “市场目前处于一个探底的过程,成交量萎缩实质是多空双方动能都消耗殆尽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市场探底的标志。近期大盘震荡走势或延续。”华南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目前两市成交量持续萎缩,一方面说明看空的投资者仓位已经很轻,空头力量衰竭,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者信心不足,不敢轻易入场抄底。整个9月份都是震荡筑底走势,建议投资者耐心等待底部出现,轻仓参与超跌个股反弹。”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认为。

  申万宏源分析师则称,经过又一轮惨烈杀跌之后,市场逐步接近价值底,特别是一些权重蓝筹品种,无论是市盈率、市净率还是股息率,都接近甚至低于历史上几个重大底部。近期金融股的企稳说明左侧价值型投资者开始出手。与此同时,前期强势行业,高估值行业近期总体回调。此外,市场成交量总体趋于萎缩,说明抛压已经很轻,同时投资者进入观望状态。维持短期正在筑底阶段,2850-3250区间波动。

  “9月是市场震荡筑底的一个过程,将反复磨底,然后见到中长期的一个底部。”杨德龙认为,从融资融券余额跌到1万亿元以下,场外配资清理已接近尾声来看,市场离底部确实不远了。现在市场应处于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就是说市场已经从流动性危机中走出来,进入一个正常波动状态,不会再出现以前那样动辄5%以上的单日跌幅。市场的悲观情绪也有所缓解,没有之前那么恐慌了。

  他还表示,经过两轮大幅下跌,除了小盘股和题材股估值仍存泡沫外,部分蓝筹股已经跌出价值。可以确认的是,目前低估值蓝筹股已经探明了估值底,未来对于市场情绪波动的抵御能力大幅增强。不过,短期内估值水平也难以大幅上升,需要等待基本面提供催化剂。

  而机构仓位更能体现机构观点。基金仓位操作依旧较为谨慎,上周继续小幅主动减仓。不过,有基金经理表示,鉴于投资者情绪逐渐恢复,该基金适当参与了近期反弹。也有基金经理依然看淡,“虽然市场情绪有些好转,但我认为3200点可能是本次反弹高点。”

  而私募仓位更为灵活,普遍选择低仓位应对,普遍选择3成仓位左右。“上周,私募基金开始重新进场了。”深圳一家私募基金总监对南都记者表示,“短期来看,汇率问题已经缓解。而且外围环境开始转好。部分的股票跌幅达到7成,有点跌不下去的感觉。”

  他还表示,虽然私募开始加仓,不过还是颇为谨慎,感觉都在抢反弹。这部分资金短缺兑现的意愿非常强烈。而保险机构目前仍然偏谨慎。招商证券调研的保险机构称,目前仍然保持低仓位,并认为市场上行空间有限,保险机构普遍处在观望的态势。

  长期投资者:

  可以考虑择机布局

  “经历两个多月的剧烈震荡,很多股票已跌到历史低位,甚至跌破净资产,此时投资价值已经凸显。”星石投资杨玲则表示,不确定的因素是,由于本次调整对投资者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创伤,后期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会有所下降,会更加追求业绩的确定性。

  中欧基金[微博]曹名长则表示,“保增长”的政策在3000点附近持续加码,短期内趋于乐观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从政策的角度看,对后续市场的判断从“偏乐观”调向“乐观”,市场可能会逐步震荡向上,今年四季度或将迎来反弹机会。6月份以来,大幅震荡已经使A股市场整体估值逐步进入合理区间,不少低估值蓝筹股,尤其是二三线蓝筹股投资价值显现,未来价值投资或将大行其道。

  “监管层稳定股市的政策密集发布,稳定了市场信心。同时,本轮市场下跌进一步挤出市场泡沫。”博时基金[微博]投研人士认为,监管层在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以及市场上经过两轮较大幅度的下跌,在3000点位置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许多股票都跌至相对合理的估值,反弹势在必行。博时基金认为,后市行情仍会有波折,但估值合理的成长标的将有稳定表现,建议投资者长期布局。

  “整体上,今年的大跌没有2008年严重,因为大部分没有用杠杆的投资者还是盈利的。”上海尚雅董事长石波表示,“跌到这个位置,现在还是看不太清楚,大部分投资者仓位都比较轻,大家对未来经济走势、政策走势还在观望。市场整体的环境来讲,杠杆牛已经死掉了,现在证监会在清场外配资,杠杆要完全降下来。”在4500点时就抛出谨慎观点的兴业全球投资总监董承非则称,经过两轮大跌后,投资者面对下跌时都更加谨慎了。未来股市投资形态会更加难以叵测。董承非称,“市场下跌的过程中就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心态上要积极一些。基金到现在为止还是正收益的,而且20%、30%的还不少。其实去年那么大的行情整个基金也就平均20%、30%的收益。”

  汇添富基金认为,市场中长期向好趋势未变,对于中长期走势则依旧保持乐观,随着投资者信心的逐渐恢复,场外的资金会逐渐重新入场。在恐慌性下跌后,市场有内在的估值回归动力,这往往提供了非常难得的配置时机,值得投资者注意。

  “目前这个时点进入了可以用合理的价格挑选个股的时机。一些股票拿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下跌的空间看得见,上涨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确实比债券和现金更有优势。我们也可以看到保险机构在举牌优质个股,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一位私募人士称。

  据保险投资圈资深人士介绍,中小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的背后动机通常有几类:一是对部分被严重错杀的优质个股的单纯价值投资,背后并无更深层次的复杂动机;二是长期战略投资,或为未来并表甚至借壳做准备。

  被大跌伤害过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变得非常谨慎。偏股基金被净赎回的同时,保本基金却非常受追捧。国投瑞银的进宝保本基金首募规模达到40 .29亿,华安新乐享保本基金首募规模超30亿元。而更多投资者已经将投资股票的资金转投债券基金等固定收益类产品。

  采写:南都记者 周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