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新常态=进入7.5%增速通道

2014年08月11日 07:50  新浪财经  收藏本文     

  华泰首席策略徐彪

  很多人对八股文不屑一顾,尤其是坚信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的同志们。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美国,如果你想有前瞻性的话,必须学会揣摩美联储的心思。在中国,如果你想有前瞻性的话,无论行业政策还是宏观政策,都必须搞清楚政府的真实想法。而政府几乎所有关键性想法的变化,都会体现在关键性用词的变化上,因此我们必须将关键性用词的含义理解到位。

  好吧,我承认,第一段话说的既晦涩,又无趣。所以呢,我们需要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说今年房地产政策的关键性用词“分类调控和双向调控”,圈外人刚接触这句话,一定云里雾里。直到后面限购逐渐放开,直到后面限贷也逐渐松动,大家才恍然大悟:搞半天,原来就是放松撒。只不过,这种放松没有体现在中央政府一声令下的层面,而是体现在地方政府百花齐放的层面。如果你能在今年年初准确把握到“分类调控和双向调控”的含义,坚决买入并持有房地产板块的话,恭喜你,年初至今的收益率高达13.44%。你用这组成绩参评,在全市场所有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妥妥地前十分之一。哪怕没有全仓买入地产,只要你选择了买入并持有地产,就意味着你在年初以来的丢飞镖大赛中(中信29个行业里选一个),选中了一个排名前1/3的行业(亲,还记得我们年初以来不厌其烦地提示房地产政策转向么?)。

  的确,已经发生的事情,多说无益,徒增烦恼。

  放下过去向前看,我们需要研究点有用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极端有用的东西,那就是“新常态”三个字的含义。

  “新常态”最早源于今年5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时候,听取河南省委省政府汇报时说出了这么一段话:“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我相信,任何稍有敏感性的人,听见习总第一次提“新常态”的时候,都会高度重视这三个字。因为,所有的宏观调控政策都跟着形势判断走,每次判断变化,都意味着政策基调的根本性变化。这个新提法出来后,家里有政治局亲戚的同学很简单,直接去打听一下,很快会明白真实含义。如果你和全中国剩余百分之99.999%的人一样,恰好不具备条件,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一个字“等”。稍安勿躁,宣传部门会把答案逐渐披露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工作。

  5月11日,新常态一词第一次正式通过新华社稿件《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出现在公众面前;

  6月11日开始,按照惯例(董事长提出新想法,研究界参与讨论,讨论过程中分歧会逐渐明朗,大众关注度也逐渐升温,为最后揭开“标准答案”做准备),“适应经济新常态”系列经济时评(上、中、下共三篇)陆续出现在人民日报经济版头条。三篇文章也不是随便找个人来写的,作者分别来自社科院、人大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民生证券,恰好代表半官方研究机构、纯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纯商业的研究机构,以体制外为主。

  8月4日开始,人民日报陆续刊发了三篇文章,论述新常态。

  第一篇,《新常态,新在哪儿?》作者为本报记者田俊荣、吴秋余,与其说是一篇论述稿,不如说是一篇采访稿。采访对象包括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微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无一例外,他们都来自体制内,代表体制内部委层面的声音。

  第二篇,《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作者本报评论员,主要讲现在。相比前一篇,本报评论员署名的文章,其权威性更进一步,版面待遇也各不相同。前者虽然在头版做了个链接,但主要内容刊载在第十七版。而后者,则直接出现在头版。我们可以大而化之地认为,凡是冠以本报评论员的文章,一般来说都代表最权威的中央精神,属于一锤定音式的宣布而非讨论。

  第三篇,《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作者本报评论员,主要讲未来。

  如果你不了解什么叫新常态,可以去看第一篇文章,人民日报借用四位体制内官员的口,将新常态明确定位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经济呈现出四个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如果你已经了解新常态的字面意义,但不清楚新常态对未来几年意味着什么,可以去看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共回答了几个问题:

  第一,新常态所提及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到底是多高?6%算中高速,7%也算中高速,8%也算中高速吧?别看只有1-2%的差距,对实体经济而言,差别巨大。对投资而言,更是天堂地狱一线间(如果是7%以下,现在就还没到底。我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反弹就是逃命的机会,因为工业增速还要向下破位,企业部门更难熬的日子还在后面,企业盈利更糟糕的时候还没到来。)文章明确给出的答案是“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估计有人会有疑问,你把这几年增速按照复利算一下,应该是7%不到而非7.5左右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不可能连小学算数题都做错吧?答案也很简单,三个字“提前量”。潜在增速往下走嘛,越往后越难。你只有打足提前量,后面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往下再走一个台阶,照样能够完成任务。

  第二,新常态所对应的7.5%左右(或曰 “七上八下”)增速能否实现呢?文章告诉我们,虽然面临诸多风险,如房地产风险(管理层眼里的地产风险特指楼市转冷风险,第一篇文章里明确有提及,因此地产政策一定会继续放松!)、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层眼里的地方债风险特指地产转冷后的地方财力紧张,第一篇文章里明确有提及,因此地产政策一定会继续放松!)、金融风险(管理层眼里的金融风险特指地产转冷后的引发的地产和平台债务风险,第一篇文章里明确有提及,因此地产政策一定会继续放松!)。

  但是,我们还有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无论哪一条,都将继续解放生产力,给中高速增长注入动力。其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意味着供给端攀登技术台阶发生积极变化保持增长,城镇化意味着需求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跟上供给端积极变化。

  插播一段重要提示:未来几年,一定要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过去几年,信息化相关行业的估值已经上天,新型工业化相关行业的估值飘在半空中,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关行业(比如农业机械和房地产)依然趴在地板上。我相信,这种差距不会一直维持下去。

  第三,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思路到底是什么?就是一切围绕“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展开,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搞区间调控(过去三个月,总理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区间调控,1季度7.4%,2季度开始“微刺激”,零零总总近2万亿项目,增量项目1万亿左右);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搞定向调控(过去三个月,央行[微博]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定向调控。1万亿的PSL,3000亿的棚改再贷款,各种调整系数相当于2-3次全面降准);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国开行成立住房金融事业部,小荷才露尖尖角,只是开始而已,未来还会有更多出乎你意料的东西出来)。

  当董事局把底牌轻轻告诉你时候,每个人面前都只有两个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

  如果你相信,那么,我们可以宣布一件事,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下台阶的过程终于结束,我们将从10%以上的增速区间进入一个7.5%左右的新平台。

  经济增速下台阶的时候,企业盈利必然发生雪崩式下滑(自上而下看,企业盈利主要取决于工业增速和社会融资成本,详见《目标,上证2450!--基于企业盈利的判断》)。

  企业盈利雪崩的同时,资本市场也迎来最寒冷的熊市。

  而一旦经济增速稳住(也就是工业增速不再趋势性下滑),只要你能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切实给降下来,企业盈利的回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结果。尤其是,如果你能将经济增速阶段性往上打一打的话(比如复苏持续一年),两者叠加的效果将更加凶猛。

  事实上,当年日本的例子就很典型。1973年前,经济高增长,年均增速近10%。1973年经济增速雪崩,75年开始进入新的4%左右中速增长期。资本市场的表现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牛市!

  所以,如果你选择相信。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大幅增加股票资产的配比,尤其是蓝筹股。至于资本市场新宠儿花落谁家,则取决于新平台的经济发动机,也就是前文提及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

  201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平台。自上而下的看,资本市场的宠儿一定会和经济的发动机高度吻合。过去两年爆炒信息化(还记得歌尔声学大华股份蓝色光标么?),未来两年,更多机会将从新兴工业化(自动化、节能化)、农业现代化(农机、节水化)和城镇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城市建设、房地产、家电、汽车)中诞生。

  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别看股市,也别想着什么经济复苏,每一次反弹都是做空良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文章关键词: 新常态A股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报告称周永康等落马冲击澳门赌场
  • 体育德扬两球国安2-0 社区盾-阿森纳3-0夺冠
  • 娱乐女子全裸睡铁丝36天 网友:来姨妈咋办
  • 财经福建投放救市猛药背后:房地产大而不能倒
  • 科技诺基亚员工反思公司没落:人浮于事
  • 博客红烛:中国古代杀人刑场揭秘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限涨令”到期高校学费报复性上涨?
  • 花木兰:理财产品能否拿回本金?
  • 冉学东:银行业去杠杆任重道远
  • 李锦:国资委放权是国企改革的灵药
  • 李光斗:卖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 黄凡:买房投资的时机真的到了吗?
  • 叶檀:郑州不出地王哪里出
  • 徐斌:服务业是中国经济最大亮点
  • 玄铁令:楼市软着陆得先过全流通大关
  • 李开发:今后五年一线城市房价将上涨
  • 苏培科:户籍改革将带来深层次变革